第五节 多系统受累和病后残余损害

由于致病病毒的泛嗜性与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的病理基础,以及免疫介导损害参与发病和内环境紊乱等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HFRS的病变可累及各系统脏器组织。以下就本病的多系统主要脏器受累和病后若干残余损害,作简要综合介绍。
一、HFRS多系统受累
(一)肾脏损害
肾脏损害是HFRS的最主要表现,其病变广泛,尸检发现,本病死者肾脏肿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肾脂肪囊水肿出血,肾表面光滑,可见有出血点及瘀斑。自肾盂至膀胱整个尿路黏膜均可有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肾组织学检查:①肾皮质:肾小球血管丛呈现充血,基底膜局限性增厚,入球、出球小动脉扩张充血,肾小球囊内充盈不定形物质。肾曲管细胞肿胀,可致管腔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性和(或)坏死,管腔内可见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或血红蛋白管型等多种类型管型。②肾髓质:可见极度充血、出血,尤以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为甚。肾小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明显充血、出血,肾小管受压可变窄或闭塞,管腔内可见管型存在。③肾间质:可见水肿、出血,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可见微血栓形成。
电镜检查,可发现肾曲管上皮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嵴状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扩张。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
周柱亮等对确诊的42例HFRS(其中轻型3例,中型31例,重型8例),于发病后9~37天期间进行肾活检、临床病理分析表明,肾间质出血、肾小管萎缩和肾小管基膜增厚与病情的轻重密切相关;系膜细胞增生或基质增生以重型患者多见。其肾组织病变具有以下特点:①肾小球的体积普遍增大,大都可见轻度系膜细胞或基质增生、系膜区嗜复红蛋白沉积,尤以病程较短肾活检者阳性率更高,随病程延长则逐渐下降。②肾小管和间质病变突出:包括肾小管扩张、变性、坏死、内含管型、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呈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表现。轻型患者仅见肾间质水肿,散在性炎症细胞浸润;重型病例则以肾小管坏死和肾间质出血为特征。③肾小血管病变较明显,中、重型患者均可见有肾小血管炎,内皮细胞增生,病程较长者,则血管壁增厚,透明变性。④免疫荧光镜检:系膜区和血管袢可见IgG、IgM、IgA、C3、C1q等沉积,但与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
现知肾小球、肾内动脉和入球小动脉内皮细胞、皮质集合管和髓质集合管、肾小管升支粗段等肾脏多部位均具有合成前列环素(PGI 2)和血栓素A 2(TXA 2)的功能,正常情况下两者具有维持肾血管基础张力的作用,其比例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对维护肾脏功能有重要意义,一旦比例失衡,则可引发病变。实验室通常以检测PGI 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 PGF1a和TXA 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 2为标志,因为6-酮- PGF1a与TXB 2的比例和平衡失调,可间接地反映PGI 2与TXA 2的比例和平衡失调。研究结果表明,HFRS休克期6-酮- PGF1a/TXB 2比值升高,说明PGI 2作为一种生理拮抗剂参与此期保护性机制,同时提示休克期时肾脏对缩血管物质尚存在调节作用;而少尿期时则其比值明显降低,TXA 2以其缩血管作用,使肾血管包括肾小动脉痉挛与收缩,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而参与介导肾功能障碍。而在少尿持续时间长的病例组和BUN高的病例组,则6-酮- PGF1a与TXB 2的改变更为明显,提示进行PGI 2和TXA 2稳定代谢产物的检测,有助于反映肾损害程度。同时也提示PGI 2的明显降低和TXA 2的相对增高,导致PGI 2- TXA 2失衡现象,可能是促成HFRS肾脏损害的病理生理因素之一。
此外,HFRS最基本的病变为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可能为导致内皮素(ET)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而ET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对肾动脉有强大的收缩作用,本病发热期ET开始上升,至少尿期达高峰,可使肾脏血液灌流量明显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和尿钠排出显著减少,是导致严重肾损害的内源性致病因素。
肾脏肿胀严重者可致自发性肾破裂,多在肾衰竭极期或利尿早期时发生,以右肾多见。患侧腰部出现剧烈疼痛,腰肌紧张或板样强硬,局部触压痛明显,同时可伴有血压下降、贫血和肾衰竭症状加重,已利尿者尿量突然减少并可有血尿,腹膜后有肾周围血肿形成并可触及;若破入腹腔,则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积血。X线照片患侧肾脏与腰大肌阴影消失。B超检查具有确诊价值,可发现肾的破裂部位及肾周围血肿的大小,动态检测有助于血肿消长的判断,对确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通常,对出血量<500ml的肾周围血肿和无全身循环衰竭迹象的患者可采取内科保守疗法,绝对卧床,给予补偿性输注鲜血,按病情考虑血液透析,动态B超复查观察血肿大小的变化,掌握血压及红细胞计数动态指标,若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动态观察显示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则应不失时机及时考虑手术疗法。手术时若肾脏破裂严重无法修复,可切除病肾,如果双肾同时破裂,则应设法修复至少保留一侧肾,有介绍采用肾周围脂肪或带蒂大网膜包裹病肾缝合,形成袋口样缝扎,获得成功的报道,值得借鉴。
(二)肝脏损害
据报道,HFRS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6. 5%~81. 4%。而经肝活检示有肝细胞变性或坏死者则高达97. 6%,普遍存在“出血热性肝炎”。HFRS肝损害可出现于疾病早期,病变程度与HFRS的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大多数表现为一过性ALT升高,亦可出现明显黄疸和肝功能试验异常,类似病毒性肝炎表现,但罕有呈重症肝炎或因肝衰竭而致死者。然而,原有肝病者,则HFRS能加剧原有的肝病;反之,原有的肝病亦可影响HFRS的预后。HFRS肝损害的发生,被认为除了病毒的直接侵犯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导致肝细胞及其超微结构损害,及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沉积引起免疫损伤外,尚与DIC所致肝内微循环障碍、肝组织缺血缺氧、肝脏小血管损伤、肝实质出血、造成肝细胞变性或坏死有关。随着HFRS的病情好转,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大多从多尿后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故可认为HFRS的肝损害是其病变的组成部分。有人对9例肝脏受累的本病患者于第13~27病日做肝穿刺活组织电镜检查,发现肝细胞损害以变性为主,坏死细胞则多呈单个零星散在,其中有6例(66. 7%)的肝细胞线粒体内可见类结晶体(crystalline inclusion),并认为后者对HFRS具有相对特异性;另有人对2例有肝损害的HFRS恢复期患者,分别于第36和40病日作肝活检组织光镜检查,仍可见明显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改变,但转归良好。
(三)心脏损害
其病变主要为心肌出血、水肿、变性坏死、血栓形成及传导束炎性细胞浸润等。有报告529例曾作心电图检查者,发现心电图异常有10多种不同类型,但以窦性心动过缓最常见,其次为T波异常、传导阻滞和异位节律等病变。临床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甚至出现房颤、心肌梗死,以及室颤、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心肌损害,有的患者可因此致命。曾有1例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后改用心脏起搏器获救。关于心动过缓的发生,考虑与窦房结区出血、水肿、炎症反应有关;心肌炎被认为有可能是病毒直接作用于心肌所致;而心包积液则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漏入心包引起。据报道,有1例入院时心电图示快速性房颤(心房率500次/分,心室率160次/分),仅按HFRS综合治疗,对房颤未作特殊处理,3天后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2周后心电图正常;1例于第11病日已进入多尿期,患者出现头昏、胸闷,心率45次/分,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心肌损害,经静脉滴注激素和心肌营养药物,2天后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2周后心电图正常痊愈出院,其传导阻滞的产生,可能为传导纤维受炎细胞浸润及周围心肌水肿、出血压迫所致;1例心电图改变酷似心肌梗死表现,但无心绞痛症状,亦无ST- T动态改变,随HFRS的病情好转而心电图亦恢复正常,故考虑与原发病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小血管有微血栓形成,致使部分心肌缺血缺氧有关。心脏损害的发生,大都与临床出现水肿、出血的高峰相接近,而随着HFRS病情好转,心脏损害亦逐渐恢复,且多无后遗症。
俞子东等采用无创伤性食管心房调搏术,曾对101例HFRS进行窦房结(SN)与房室结(AVN)功能研究。结果显示101例中,发病期示SN功能损伤患者62例(61. 4%),恢复期复查77例中,仍异常者5例(6. 5%);经检测AVN功能者97例中,发病期呈现功能受损患者48例(49. 5%),恢复期复查75例中,仍异常者有12例(16%)。SN与AVN的功能损害,与HFRS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损害属可逆性的,一般2~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本法操作安全,可在临床出现心律失常前,早期作出心脏损害判断,对指导临床处理,估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神经系统损害
有人报道322例HFRS中,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占39例(12. 1%),临床上可分作头痛型、昏迷型、癫痫发作型与中毒型4种类型。以严重毒血症、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及脑出血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重症患者,且多发生于少尿期。少尿期由于肾功能损害,严重氮质血症与酸中毒,加以原有血管病变,以及高血容量过程的存在,容易发生脑水肿、脑出血,导致颅内高压,进而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异常、癫痫样抽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则多呈无菌性脑膜炎之改变。高血压脑病,偶亦见于多尿期,其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和(或)激肽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有人报道2例,其中1例在高血压脑病发作前1天曾应用吲哚美辛75mg治疗多尿,估计吲哚美辛可能为其诱因,因为该药可抑制具有扩血管效应的前列腺素与前列环素的合成。而且,由于多尿期肾调节功能尚差,脑内尿素氮透过血脑屏障的下降速度较慢,故多尿期仍可出现一过性脑水肿。此外,尚可引起瘫痪、脑干损害、吉兰-巴雷综合征、面瘫、蛛网膜下腔出血、垂体性昏迷等病变。关于HFRS所致垂体病变,则无论腺垂体或神经垂体的损害,临床诊断均有一定困难。虽然,垂体出血、坏死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意识障碍或精神失常等症状,但因其主要发生于重症病例,上述症状极易被患者的严重临床表现所掩盖或混淆。周继红等总结6例HFRS尸检资料,有5例取检脑垂体者,发现均有前叶出血和大部分坏死,而生前无一例曾作出垂体损害的诊断。垂体之所以易于出血坏死,与其血液循环的结构特殊有关。垂体动脉分成前分支与后分支,在垂体正中隆起附近形成第一重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集合成垂体门静脉,沿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再次分成第二重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附近脑膜血窦。垂体门静脉和第二重毛细血管网,对腺垂体的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此种血管网,含有丰富的小、微血管分支,血流速度缓慢,有利物质充分交换,从而使垂体的重要生理活动获得保证。然而,当机体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垂体血管最易受损,而产生血管痉挛,血液淤滞,促发DIC,以致垂体出血、坏死、功能严重破坏。
(五)肺脏损害
HFRS的肺损害,以肺水肿和肺出血为常见,在上述基础上可伴发单或双侧胸腔积液,或导致ARDS的发生。病毒、毒素和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肺毛细血管广泛损伤,通透性增高,为其病理基础,而血浆外渗、休克、DIC、高血容量形成、心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继发感染,则为肺损害常见的重要原因。肺水肿按其特征,可分为渗出性肺水肿,高血容量肺水肿和中枢性肺水肿,三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但渗出性肺水肿,多见于发热末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属非心源性肺水肿;高血容量肺水肿,多见于少尿期至多尿期,由于低血压休克期向组织间液外渗的液体大量回收,形成循环超负荷,多伴有明显的高血容量征,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可突然发生,进展迅速,原有心脏病患者尤甚,而属心源性肺水肿;中枢性肺水肿,则常先有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存在。肺出血则多有血痰,或不等程度的咯血现象。值得重视的是弥散性肺泡出血(DAH),其咯血量与出血量不成正比,甚至呈隐性肺泡出血,无咯血症状,而肺部可大量内出血,患者多有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肺部可闻湿啰音、哮鸣音、胸膜摩擦音。临床显现为贫血,血细胞比容短时间内迅速下降,病死率可高达60%;X线胸片示弥散性或局灶性肺浸润,呈斑点状或相互融合,两侧分布多不对称,以肺门周围明显,肺尖和肋膈角一般不受累;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核素肺扫描、肺活检、CT等检查可以确诊。继发性肺部感染,可见于病程各阶段,但多见于少尿期至多尿初期,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脓痰等症状,经常规查体和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多无困难。一般认为,院外感染以肺炎双球菌为主,而医院内肺部感染则以克雷伯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确切诊断需依赖培养分离病原体为准。当并发ARDS时,患者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一般性氧疗无效。血气分析,PaO 2<8kPa(60mmHg),PaCO 2≤4. 67~6kPa (35~45mmHg)或>6. 67kPa(50mmHg)。ARDS早期,症状突出而体征较少,若未能及时控制,随后亦出现肺水肿表现,肺啰音明显,X线胸片早期无明显变化,随后可呈毛玻璃样斑片状阴影,晚期则肺泡渗出,阴影可大片融合。
(六)胃肠道损害
HFRS常伴有明显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等胃肠道症状,和(或)上消化道出血。黄炎轩等对轻、中、重、危不同病型的本病患者70例,于发热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变部组织活检,发现全数患者均存在胃黏膜异常,病变部位以胃底、胃体部为主(100%),其次是胃窦部(58. 6%),个别可累及食管、贲门、十二指肠;病变性质以充血(100%)和黏膜内鱼鳞状出血(92. 9%)为主,其次是水肿(67. 1%)、糜烂(41. 4%)、黏膜剥脱(12. 9%)、浅表溃疡(7. 1%)等,多样损害可交互重叠存在。对照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表明病型和胃肠道症状愈重者,其胃黏膜损害亦愈重。获得完整胃黏膜的活检组织,切片镜检显示为黏膜上皮细胞糜烂、坏死、变性,固有膜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呈急性、亚急性出血性胃炎表现。有8例经胃镜随访复查17例次,第一次8例均在第5~14病日少尿期复查,显示黏膜损伤明显而广泛;第二次于第11~38病日复查时,则病变程度大多有所减轻;1例于第73病日复查时,黏膜已基本恢复正常。宋乃鹏等对33例本病多尿期患者所作胃镜和胃黏膜活检组织观察,发现其中23例(69. 2%)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弥漫性炎症,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黏膜下出血点,病变以胃窦、胃体部为甚,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上述发现多见于中、重型患者。鉴于本病病毒的泛嗜性,因而认为病毒的直接损伤,自身免疫损伤和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胃黏膜病变的主要因素。此外,胃和十二指肠G细胞所分泌的促胃液素,是一种具有强刺激胃酸分泌的胃肠激素,除在机械、化学刺激和迷走神经兴奋的情况下可引起促胃液素分泌增加外,机体应激状态时,亦使其分泌增多。促胃液素分泌过多,是促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启盛等对80例HFRS患者于不同病期进行促胃液素测定,同时观察PGF1α与TXB 2的变化,探讨本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本病发热期,促胃液素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成倍增加,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可能是引起胃黏膜损伤,促发胃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促胃液素分泌量虽下降,但PGF1α降低,TXB 2增加,PGF1α/TXB 2比值下降,使血小板易于聚集,引发DIC,导致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进而致使胃酸产生过多,对胃黏膜的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继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七)体腔积液
HFRS除伴随肺损害可引起胸腔积液外,出现腹水而形成腹腔积液者更为多见,其发生率约61. 9%~68. 5%。据报道,腹水于第3病日即可出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均可发生;腹水性质多呈渗漏混合性,少数为血性液;腹水存在时间,一般约持续4~23天不等;腹水程度可多可少,且与预后有一定关联,腹水量愈多,则预后愈差。出现腹水的患者多有明显的腹部症状,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腹痛多位于脐周和下腹部,性质以胀痛为常见。然而,类似急腹症的腹痛,也是本病的突出表现,剧烈的腹、背和肋脊角疼痛,被认为与血浆广泛渗入腹膜后和腹膜腔有关。腹水的产生,考虑为腹腔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渗入腹腔;血浆蛋白大量外渗,以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引起水钠潴留;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原因所致。此外,并发自发性肾破裂或脾破裂时,血液亦可进入腹腔,形成腹腔积血,也是腹腔积液的重要附加原因。自发性肾破裂,一般先形成肾周围血肿,若出血不止,则血肿继续增大压力增高,终可破入腹腔,并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前文已有所介绍。而HFRS自发性脾破裂,则较为少见,据黄德贡报道3例,均发生于第10~11病日少尿期,以突然上腹剧痛后满腹疼痛,贫血外貌,血压降低为特征,并有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左季肋部叩击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获不凝血等主要临床表现。本病自发性脾破裂的发生,考虑为脾脏炎症、水肿致其脆性增加,凝血功能障碍,脾毛细血管损害所致内出血不能自止,使脾脏内压进行性升高,一旦超过脾包膜张力,即可引起破裂,血液进入腹腔。作者指出,正常人外伤性脾破裂导致腹腔内急性出血量超过2000ml时,可迅速致命,而其所收治的3例患者,手术时分别从腹腔吸出不凝固积血2000ml、3000ml和5200ml,但休克表现并不严重,估计可能与本病后腹膜胶冻样水肿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大,在自发性脾破裂出血之前,已有大量血浆渗漏入腹腔有关。经手术切除脾脏后,3例均获得治愈。
(八)眼部损害
其病理基础为眼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广泛损伤,通透性增强,眼部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微循环障碍,大量血浆外渗致使房水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增加,胶体渗透压上升,导致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增高;同时睫状体间质亦可水肿出血,引起多种眼部病变,则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眼部损害可发生于各病期,以少尿期居多,发热期次之,至多尿期则大部分病例眼部损害可随之好转或消失。眼压增高的程度和眼部病变的轻重,与HFRS的病情轻重及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眼部损害可分为普通型与视力障碍型,前者包括一般充血、水肿、出血等表现;后者多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严重者可引起视神经炎或青光眼,而导致严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视力损害较轻者,可随HFRS的病情好转而恢复;视神经炎可后遗近视,而青光眼则可能引起视力丧失,或后遗视神经萎缩,视力显著减退。
(九)糖代谢紊乱
1.高渗性昏迷
HFRS所致高渗性昏迷,主要为高血糖或电解质紊乱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而形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渗性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并可出现脱水热和(或)低血压休克,大多发生于尿量增多的移行阶段或多尿期早期。经计算或测得血浆渗透压≥350mmol/L即可诊断。HFRS为多系统损害疾病,由高血糖所致高渗性昏迷,考虑与胰腺受累有关,胰岛β细胞释放与储存胰岛素的功能低下,为引起糖代谢紊乱的病理基础,加上患者体内积蓄的尿素、肌酐、肌酸、胍类等毒性物质的抗胰岛素作用,以及大剂量呋塞米的致糖尿病和强利尿效应、透析超滤、水的入量不足等,对促发或加重其表现均具有重要意义;由电解质紊乱所致者,主要为高钠血症,且几乎都是由失水造成。HFRS多尿期肾小管浓缩功能低下,尿量显著增加的患者,其尿比重低,失水多于失钠,可形成高渗性脱水,加以重症HFRS的垂体与肾小管损害多较重,以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和(或)不能充分发挥水分重吸收作用,故细胞外液高渗可继续发展。当高渗形成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导致细胞内脱水,特别是神经细胞脱水后可出现激动、神志恍惚等精神症状,甚至癫痫样大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应及时进行血糖、尿糖、血清电解质、血浆渗透压测定计算等有关检测,尤其对尿量已经增加,尿毒症一度缓解,而再度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脱水和(或)低血压休克者,更应高度警惕,力求迅速明确诊断。高渗性脱水应补低渗液,低渗液以5%葡萄糖及0. 45%盐水为主。对高血糖所致脱水者,应快速滴注5%葡萄糖溶液以纠正高渗高糖状态和高渗性低容量脱水,伴有低血压休克者可输注0. 9%生理盐水,同时口服或鼻饲饮用水1000~3000ml,并酌情输注血制品,胰岛素的应用多主张小剂量静脉滴注,每小时4~8U,每2小时复查血糖1次,当血糖降至16. 68~13. 9mmol/L后减慢滴速,胰岛素按每4g葡萄糖加1U计算,直至血糖稳定在11. 12mmol/L左右为止。高血钠所致脱水者,可应用5%葡萄糖与0. 45%盐水混合低张溶液输注,成人日需量约3500~4000ml,以恒定的速度输入,若迅速给予大量低渗溶液,有引起溶血的危险,尤其脑组织间液高渗的恢复比血浆慢,可造成水分经血液至脑组织间液而进入脑细胞,而导致脑水肿等不良后果,故在应用低渗液治疗过程,应动态检测血钠含量,当渗透压降至330mmol/L时应停用低渗溶液。
2.顽固性低血糖
HFRS发病期并发顽固性低血糖者,以前未见记载。1995年宋鸿范报道1例39岁的男性HFRS患者,发病后神志清楚,临床经过尚属顺利,病情曾一度好转,进入多尿期后,出现焦虑不安、恐慌、出汗、面色苍白、哭泣、精神错乱等症状。复查BUN 38. 6~48. 2mmol/L,Cr 826~990μmol/L,连续7天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分别为1. 62、1. 0、1. 2、1. 1、0. 9、1. 1、2. 2mmol/L,在此期间未曾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故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低血糖症状以下半夜至清晨空腹期间尤为显著,治疗中虽每日供糖200g以上,仍难纠正其顽固性低血糖。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可能与尿毒症、严重环境紊乱、营养吸收不良、肝脏损害、下丘脑功能不全、腺垂体功能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十)血液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增加,甚至呈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①因填补修复受损小血管而消耗;②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受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减少;③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大量破坏。此外,新近又有报道,经电镜检查发现肝脏库普弗细胞能大量吞噬血小板;众所周知,血小板减少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白细胞系统的改变与病情的轻重相关,对早期诊断和病情判定具有一定意义。白细胞计数达30×10 9/L以上,呈类白血病反应时,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且白细胞数量愈高则病情亦愈重。有人报道HFRS类白血病反应6例中死亡5例(83. 3%);另有报道72例中死亡36例(50%),其中3例白细胞计数(64~88)×10 9/L者则全部死亡。HFRS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机制尚未阐明。
二、HFRS病后的残余损害
本病临床痊愈后,大多数学者认为肾脏功能已无明显损害,但有人指出肾功能的恢复可较慢。一般不留后遗症,仅极个别有后遗性垂体功能低下。然而,近年来,近期和远期随访研究的有关资料表明,在临床症状消退和尿沉渣镜检阴性的出院者中仍可见有明显而顽固的肾功能改变,恢复期可达7个月至5年,甚至有超过8~10年仍未恢复者。
Чукавииа等指出,HFRS病后的残余损害发生率高,主要累及年轻人,需作长期的动态观察,而有关文献尚无统一的观察方法。Сиротии等(1978年)随访观察了HFRS病后1~10年的患者151例,除一般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外,还应用了放射性核素肾图、尿路X线造影,并进行了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等肾功能检测。Чукавииа等(1981年)对242例HFRS病例不同期限(1、3、6、9、12个月,2~3年,6~8年)的残余表现进行了研究。应用传统的临床与实验方法,在上述各阶段检测肾功能,包括尿沉渣、肾浓缩试验、生化血液内生肌酐、残余氮,血浆及尿液的钾、钠含量,细菌学检查,肾脏有效血浆流量及放射性核素肾图等;随后,又动态进行了复查,对25例长期多尿者,则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了垂体与肾上腺激素含量的测定。Сиротии等(1979年)随访观察了209例在1~10年或更久以前曾患HFRS者,全部病例除进行一般临床检查外,还作了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等项肾功能,以及肾血液流状态、肾血浆流状态和肾图指标(包括血管相时间、相对分泌活性、顶峰时间、半排泄期)等检测,并作静脉及逆行尿路造影。Крижаиовский等对72例重症型HFRS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随后在13个月至2年、2~5年和5~10年进行复查。除物理检查外,还进行血、尿常规和血、尿电解质含量测定;血尿素和肌酐含量及每日随尿的排泄量测定;尿比重、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肾血液流量和血浆流量、 131I示踪马尿酸肾分泌排泄功能等测定;肾浓缩试验;尿液细菌学检查;总蛋白及蛋白谱分析;放射性胶体金肝功能检查;腰骶部脊柱X线照片;心电图和左右心室血流图检查等系统观察。上述各组研究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其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一般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配合有关特殊检查,而且系统观察的期限均长达8~10年之久,因此,能比较全面地反映HFRS病后的残余表现及其转归。
(一)一般性残余损害
Чукавииа等所观察242例,于临床痊愈和尿沉渣正常出院7~10天后,计有219例(90. 5%)呈现全身无力、多汗、腰痛、口渴、头痛、头昏、易激动、周期性肾区疼痛、心悸、气短和性欲减退等表现。在随后的复查过程中发现,出院3个月后有172例(72. 7%),6个月后有51例(21. 1%),1年后有23例(9. 5%),2~3年后有28例(11. 6%),6~8年后在77例受检者中尚有23例诉有上述症状。并认为这些表现属于感染后衰弱综合征,为非特异性损害,均可逐渐恢复。
Крижаиовский等对72例重症型HFRS患者出院后随访1~10年,发现6. 7%的病例存在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疲乏、全身不适、软弱、头痛、多汗、心前区周期性疼痛;14. 2%病例有腰痛综合征,其发生可能与急性期腹膜后出血部位的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粘连有关;病后2~5年的受检者中31. 7%有肾小管功能不全,而超过5年者仍有8. 3%的病例未能恢复,其发生可能与近髓区出血促成髓质直动脉淤血,导致肾单位变形和产生局灶性间质性肾纤维组织增生有关;86. 9%的病例在系统观察期间,存在血液学改变,周围血象呈现为中性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平行性增高;6. 9%的病例可见血浆蛋白含量异常,表现为血浆总蛋白降低,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高。以上各种残余表现可持续存在7个月~5年或更久,但未见超过10年者。此外,Чукавииа等在242例经长期系统观察的患者中,发现有6. 9%的病例发生阳痿。
(二)心肌损害与血流动力学改变
本病感染后心肌营养不良的病例,可见有全身软弱,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心音减弱,心率快速,用力后气迫。心电图各标准导联可见T波压低,QRS综合波增宽,ST段移位。1975年,Сиротии等曾就HFRS各病期的中心血流动力学与肾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报道。随后,又进一步对HFRS病后的中心与肾血流动力学做了研究,指出在中型与重型HFRS病后可存在心肌收缩力与中心血流动力学及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心搏指数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减弱,循环血浆量增加,周围总阻力增高和脉率增快。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脉率相差每分钟可达30次之多,提示为心肌损害。按多数学者的见解,本病的心肌损害主要为浆液性出血性心肌炎,死者尸检常见有右心房心内膜广泛出血。心电图和左、右心室血流图检查发现有心缩低动力位相综合征,以右心室更为突出。此种心脏方面的改变可持续达2年之久。出院后3个月,此类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可渐接近正常。然而,高血容量症则可渐趋明显,此与中心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以及循环血液容量与红细胞容量的增加有关。肾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限,就大多数患者的有效肾血浆流量而言,通常不短于病后6~12个月,并认为与病情轻重有关。轻型有效肾血浆流量需时6个月,中等型与重症型往往需2~3年恢复正常,甚至6~8年尚可出现反复。
(三)神经系统损害
1.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
Чукавииа等随访242例患者多年,认为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在远期损害中占有重要地位。6. 2%患者有间脑综合征,持续1年或更久。在肾脏无病变的情况下,有10. 6%的病例诉述腰部与沿大神经走行的部位疼痛。有5. 8%受检者的周围神经炎过程与间脑综合征表现可持续2~3年或更长。经随访6~8年的77例恢复期患者中,有11例存在间脑综合征或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王翠林报道1例家族和个人无癫痫史的HFRS患者,出院后7天,突然出现癫痫大发作,经脑电图检查符合癫痫的脑电图改变,口服苯妥英钠、地西泮尚有效,但停药即发,每日或间日1次,经随访3年,残余癫痫表现仍未恢复。刘光汉等报道HFRS合并皮质盲15例,治愈12例,3例死于肺水肿。皮质盲发生于发热期3例,发热、休克、少尿三期重叠1例,发热、少尿1例,休克期1例,少尿期8例,开始增尿期1例。皮质盲与病型关系:轻型、中型各1例,重型7例,危重型6例。作者认为HFRS发生皮质盲主要是由于中枢血管损伤或血管痉挛导致大脑皮质视觉中枢供血不足、缺氧,进而引起一过性视力障碍,待渗出、水肿、出血吸收消散后,视觉中枢的功能亦相继恢复正常,故不遗留永久性视力损害。笔者在临床中曾遇4例HFRS合并皮质盲患者,均发生于少尿期血液透析期间,2例存活,2例死于尿毒症。死亡的2例中1例在出现皮质盲3天后视力恢复,存活的2例中1例单侧视力恢复,另一侧视力遗留永久性失明,1例双侧视力遗留永久性失明,提示HFRS合并皮质盲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2.下丘脑-垂体损害
HFRS所致下丘脑-垂体损害,主要在死亡病例尸检时发现。可见出血、变性和坏死等变化,而且尸检发现本病有垂体损害的患者相当常见。仅个别幸存者有后遗腺垂体功能低下表现,可呈现促性腺、促甲状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据报道,患者多在HFRS病后2~3个月,出现头昏、乏力、纳差、怕冷、面色苍白、性欲减退等症状,随后病情逐渐加重,以致精神委靡、反应迟钝、消瘦、表情淡漠、记忆力衰退、皮肤干燥、少汗、颜面黏液性水肿、劳动力丧失、毛发枯黄、毛发脱落稀疏、生殖器萎缩、睾丸阴茎呈童年状、心率缓慢等,并长期持续不愈,同时可出现昏厥,甚者引起垂体危象而致昏迷。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钠、血糖偏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皮质醇、人生长激素(HGH)及尿17-羟类固醇(17- OHCS)、17-酮类固醇(17-KS)等明显低于正常,提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功能减退。经采用甲状腺片、泼尼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丙酸睾酮,坚持替代治疗后,病情可明显好转,并胜任一般体力劳动。神经垂体损害可引起尿崩症,因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和释放减少,尿液在肾小管不能被浓缩,而出现大量多尿和低比重尿。尸检可发现丘脑下核变性,病变区细胞肿胀、空泡形成,胞浆脱粒、细胞溶解,以及神经垂体的垂体细胞毁灭。然而,目前涉及HFRS时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功能对水电解质紊乱存在影响的报道不多。Давидович对51例HFRS时的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HFRS患者可见有较长期多尿,此时常有明显的肾脏损害与下丘脑-神经垂体损害同时并存,致使多尿产生的解释存在困难。有人认为下丘脑-神经垂体损害为主要原因,也有人考虑肾小管装置的损害起重要作用。虽然血浆ADH含量或其活性测定有助于分析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的损害在HFRS水代谢紊乱发病机制方面的可能作用,但最后的判断仍应以肾脏与神经垂体功能状态双方面的有关检测结果作参考。如果给予注射垂体后叶素,未见尿量明显减少或尿比重增高,则有利于说明多尿为肾小管的损害所致。1981年,Чукавииа等所报道的242例HFRS患者中,有4例长期多尿(每日达10 000ml)者,被认为与垂体功能不全引起的内分泌障碍有关;经追踪观察约4年后,1985年报道该242例中,每日尿量高达10 000~14 000ml者仍有3例(1. 3%),认为此类多尿不能单以肾损害解释,尤其是肾图指标与有效血浆流改变不明显者,而应考虑为下丘脑-垂体系统损害所致。此观点经过对25例具有烦渴、多尿患者的有关检测而间接得到证实,其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与可的松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这类病例经泼尼松龙、干燥神经垂体制剂(经鼻吸入)和神经垂体激素治疗后有肯定疗效。Laqodova ES报道了897例(1960~2005年)HFRS病例,将本组患者每5年分1组,发现急性精神错乱、抽搐、脑膜刺激征在不同年份其发生率是不同的,尸检发现有36. 8%存在垂体出血,5. 2%垂体坏死,脑干出血达68. 4%。严重的HFRS病例以急性肾衰竭和惊厥样抽搐为特征。
(四)继发性尿路损害
其发生率各家报道高低不一,4. 3%~27. 3%不等。Сиротии等所报道的一组HFRS病后经随访1~10年的151例中,有24病例(15. 9%)确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而Maзии报道的152例中发生率为27. 3%。肾盂肾炎可累及双侧肾脏,也可仅单肾受累。患者可有腰痛、排尿困难、肾区触痛、白细胞尿、镜下血尿、菌尿、蛋白尿、发热、高血压等表现,但同一患者很少同时具有多种症状。最常见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尿,尿沉渣直接镜检和Addis细胞计数的阳性率均高。通常大多数患者临床证候不多,肾脏的炎症过程不突出,仅少数患者伴有高热、脓尿和明显肾功能障碍。
鉴于HFRS病后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症状不多,诊断时除了临床-实验室指标有意义外,Сиротии等应用核素肾图及尿路X线造影,以及肾功能检测,显示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下降,部分病例尚有肾脏血液循环不良。16例经核素肾图检测者,发现分泌期有不同程度延长(达6~9分钟),且排泄缓慢(达15~25分钟),并见放射性核素在肾脏的蓄积量下降,分布不均匀,与静脉X线尿路造影结果一致。16例中有9例可见典型肾盏肾盂呈扩张及变性,其中有3例肾脏体积变小,内有1例最终导致肾衰竭。
Чукавииа等所观察的242例中,出院后1个月复查,发现有病理性肾图表现者58例(24. 4%)。该58例患者病后均有长期蛋白尿。尿沉渣镜检结果表明,有53例红、白细胞达10~20个/视野,其中6例可见肾上皮细胞、颗粒及透明管型;58例细胞计数均达200万个以上,其中部分病例尚见有红细胞尿,红细胞数达100万以上。尿液细菌学检查,均检出肠杆菌或溶血性葡萄球菌。肾图发现半排泄期明显延长、有效血浆流速度减慢和肾脏血液清除示踪剂的能力下降。这些改变符合尿路感染。1年后复查,仍有30例存在上述表现。而2~3年后复查,则35例(14. 5%)显现有肾盂肾炎;有26例(10. 6%)存在顽固性蛋白尿,尿比重低(1. 012~1. 014),肾图呈实质性损害型,有效肾血浆流量下降,而未能发现感染迹象,作者认为这是与历时2~3年肾血管病变相衔接的过渡性表现,其中有11例(4. 5%)属于肾血管硬化;经追随观察6~8年的77例患者中,则21例存在肾血管硬化或肾盂肾炎。
虽然HFRS病后的慢性肾盂肾炎是继发性损害,但其症状少,类似原发潜隐性。Олофиискнй指出,HFRS时急性肾盂肾炎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伴有急性肾衰竭者,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33%。Сиротии等(1976年)曾对一组145例HFRS患者进行病后随访观察(原有肾脏疾病或高血压者未包括在内)。检测时间为病后1~3年55例,3~5年40例,5~7年26例,7~10年10例,10年以上4例。结果145例中有25例(17. 4%)确诊为慢性肾盂肾炎。11例(7. 61%)在利尿恢复过程或多尿期来临时出现急性肾盂肾炎症状,患者重又出现低热、红细胞沉降速率增快,血象白细胞升高,并出现白细胞尿和常伴有腰区疼痛与排尿困难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急性肾盂肾炎的病例,随后均转成慢性肾盂肾炎。部分病例则在恢复期较长时间出现急性肾盂肾炎,然后形成慢性肾盂肾炎。也有部分病例的急性肾盂肾炎因缺乏明显临床表现,或被HFRS本身的症状掩盖,未能作出诊断。应予指出,HFRS时在利尿情况下,重新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和白细胞尿,重新出现腰痛或腰痛加剧,这对急性肾盂肾炎的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曾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重症型患者。
Сиротии等指出,本病病后的慢性肾盂肾炎与HFRS有一定联系。例如,在其报告的24例中,属于20~40岁年龄组者男性16例,女性5例,该组男性20~40岁者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病率占男性总数的14. 4%(16/111);女性相应年龄发病率占女性总数的12. 5%(5/40)。慢性肾盂肾炎男性占优势的现象,提示与HFRS的关系并非耦合情况,因为在普通人群中20~40岁年龄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绝大多数为女性。据认为,这很可能与肾脏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再者,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与HFRS的病情轻重也有一定联系,例如,在80例重症型HFRS中,慢性肾盂肾炎计18例(22. 5%),47例中等型中为5例(10. 8%),而24例轻型中则仅1例(4. 2%)。
(五)肾性高血压
HFRS少尿期可有44. 6%~57. 9%病例表现有高血压。Кавальский等对620例HFRS患者病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在恢复期的早期,有7. 7%~10. 7%的病例仍存在高血压。Сиротии等的277例中有21. 6%的病例在多尿来临后仍有高血压。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高血压有长期继续存在的趋势。据Щалуиова等报道,在HFRS病后3~6个月的72例中有8例血压仍高;Московская介绍8例HFRS恢复期病例存在顽固性高血压;Lǎhdevirta发现HFRS病后1~6年的20例中有5例仍有高血压;Чукавииа等观察6~8年的77例中10例有顽固性高血压。Сиротии等(1979年)为研究HFRS病后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对1~10年或更久以前曾患HFRS者209例(其中58例为小儿)进行观察,病前原有高血压或肾脏疾病者未作为研究对象。结果209受检者中发现仍存在高血压者21例(10. 5%),其中13~18岁7例,21~30岁1例,31~40岁5例,41~50岁7例,51岁1例。高血压标准均按高于20/12kPa(150/90mmHg)为度,总的特点为舒张压较高,大多数超过13. 3kPa (100mmHg)。同时,高血压的发生,也与病情轻重有关。93例重症型患者中有13例(13. 98%),73例中等型中有7例(9. 6%),43例轻型中仅1例(2. 3%)仍残留高血压。所有21例均无明显的高血压自觉症状;部分病例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和眼底血管改变(静脉扩张、动脉狭窄)。尿常规检查发现7例血尿、9例白细胞尿、9例蛋白尿和2例管型尿。肾浓缩功能下降,尿比重低。与对照组以及患过HFRS但无高血压表现者比较,10例肾脏滤过、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均明显降低。残留高血压组的肾血液流量和核素肾图检测指标,均显示其肾功能状态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分析临床与实验室检测资料,有13例的高血压可用伴发慢性肾盂肾炎进行解释。另8例未发现尿路感染迹象,但不能完全排除慢性肾盂肾炎为其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因为诊断症状不明显的潜隐性感染相当困难。同时,也应注意这些病例是否存在与尿路感染相关的其他肾脏病变。例如,由于间质组织(间质性肾炎)的严重破坏性损害而引起的纤维化。Кuhlbǎck及Lǎhdevirta等均曾发现HFRS病后数月甚至数年所作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显示肾脏仍残留相当明显的病变,其中包括残留间质性纤维化。HFRS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被认为与肾缺血有密切关系。由于肾实质水肿,导致肾血液循环障碍,肾脏血液灌流量减少,刺激肾小球旁器细胞分泌肾素增多,并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导致高血压。
HFRS所致肾性高血压一般为症状性高血压,随着肾缺血情况的改善,可逐渐消失而恢复正常。但如果因肾脏病变未能及时清除而形成慢性肾盂肾炎或间质性纤维化,严重影响肾脏的血流状态,则高血压可长期存在,甚或成为终身痼疾。
(六)防治问题
中等型和重症型HFRS,尤其曾发生急性肾衰竭者,病后引起各种残余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应特别警惕。动态追随观察,对残余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肾功能状态的检测至关重要,可及时了解恢复情况和发现潜隐性炎症过程,以便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防止病变慢性化。因此,凡临床痊愈出院者,在出院前应全面进行尿液分析,并作核素肾图检查。鉴于肾图恢复正常的时间需6~12个月,出院后可每月复查1次,连续6~12次,同时进行其他综合性检查。如果在上述观察期间,无肾功能异常或临床症状和可疑迹象者,可延长观察时间,继续接受综合性临床-实验室检测,每年1次。若在观察期间出现腰区疼痛,甚或交替出现白细胞尿、红细胞尿、蛋白尿或管型尿,尿量特多,以及观察期间肾图检查异常,或血压持续升高不降和(或)其他异常表现者,则应进一步检查确定其病变性质,以便合理治疗。如果残余损害持续时间已很久,则应转为慢性病变观察对象,需长期甚至终生进行有关专科治疗,例如垂体功能不全、癫痫、慢性肾盂肾炎、顽固性高血压等。

(许荣放 梁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