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类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发病与否与感染病毒的型别等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发病很少。研究发现,野鼠型和家鼠型汉坦病毒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家鼠型隐性感染率比野鼠型较高。发病后特异性IgM 1周内出现;IgG血清抗体滴度在2周左右达高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人群感染汉坦病毒后有两种表现形式
人群感染汉坦病毒后有两种表现形式,包括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通过长期监测证实,人群感染汉坦病毒后大多为隐性感染,仅有少数呈现显性感染。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一般高于显性感染率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以野鼠型疫区陕西省户县为例,人群年最高发病率为300. 57/10万,人群隐性感染率最高为13. 33%,二者比较,隐性感染人数是显性感染人数的44. 35倍;而家鼠型疫区,以山西运城为例,人群年最高发病率为18. 40/10万,人群隐性感染率最高为30. 34%,隐性感染人数是显性感染人数的1648. 91倍。
由于隐性感染人群的存在、不断的累积和逐渐的增加,会起到人群自然免疫的保护作用,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因此,新入疫区的人易患病。
二、不同年度健康人群自然隐性感染水平
1984~2000年在全国HFRS监测点,共检测健康人群201 021人,发现汉坦病毒隐性感染者6313人,平均隐性感染率为3. 14%(2. 11%~7. 23%)(图3-17)。从图3-17可看出,在HFRS疫区,随着发病人群的出现,隐性感染人群也同时发生。人群隐性感染率与人群发病率有一定的联系,即在高发病年,隐性感染率也高。因此,在流行高峰期到来之前,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对于预测未来的流行强度和流行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3-17 1984~2000年中国HFRS监测点地区健康人群的汉坦病毒隐性感染水平与人群发病率的年度比较
三、不同疫区类型不同性别健康人群的自然隐性感染水平
全国HFRS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野鼠型疫区的男性隐性感染率为1. 47%(164/ 11 178),女性为1. 09%(101/9274);家鼠型疫区的男性隐性感染率为4. 64%(354/7630),女性为5. 62%(519/9238);混合型疫区的男性隐性感染率为3. 33%(1125/33 818),女性为3. 06%(950/31 068)。从此结果可看出,家鼠型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5. 18%)高于混合型疫区(3. 20%);混合型疫区又高于野鼠型疫区(1. 30%)。
不同类型疫区性别之间的隐性感染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野鼠型和混合型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而家鼠型疫区则女性高于男性。这种数量上的差别,符合HFRS的流行病学特点,即与男、女活动范围和接触感染场所的机会多少有关。造成野鼠型和家鼠型疫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两型病毒的毒力强弱有关。两者与混合型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的差异,是因两型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程度不同所致。
四、不同流行强度乡健康人群自然隐性感染水平
1984~2000年全国HFRS监测点地区,不同流行强度乡的健康人群,对汉坦病毒隐性感染率测定结果,见图3-18。
图3-18 1984~2000年中国HFRS监测点地区不同流行强度乡的健康人群对汉坦病毒隐性感染率的年度比较
从图3-18可看出,高发病乡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 17%(957/30 231);低发病乡为2. 25%(1227/54 425);非发病乡为0. 55%(55/10 035)。以上3种不同类型的乡健康人群汉坦病毒隐性感染率有明显差别。
五、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自然隐性感染水平
1984~2000年全国HFRS监测点地区,健康人群对汉坦病毒的隐性感染率,平均为3. 02%(4485/148 431)。其中,0~6岁为1. 93%(153/7941);7~15岁为2. 52%(746/ 29 593);16~25岁为2. 77%(797/28 724);26~35岁为3. 50%(1057/30 238);36~45岁为3. 70%(885/23 911);46~55岁为3. 23%(529/16 366);56~65岁为2. 58%(225/8713);>65岁为3. 16%(93/2945)。从健康人群自然隐性感染率看,低龄组和高龄组均有感染,但以低龄组最低。
从全国HFRS监测点地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对汉坦病毒的隐性感染率的数量构成看,0~6岁和56岁以上人群占10. 5%;7~55岁占89. 5%。而且,7~15岁年龄组隐性感染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图3-19)。此结果,对于制定疫苗接种方案确定接种年龄有参考价值。
图3-19 1984~2000年全国HFRS监测点地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对汉坦病毒的隐性感染人数的构成(%)
六、不同职业健康人群自然隐性感染水平
不同职业人群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平均隐性感染率为3. 17%(4382/138 318)。其中托幼儿童为3. 60%(389/10 803);散居儿童1. 75%(46/2624);学生2. 48%(531/21 377);教师1. 92%(5/260);保育保姆7. 14%(1/14);饮炊食品4. 15%(158/3810);商业服务2. 31% (59/2558);医务人员4. 78%(32/669);工人2. 98%(431/14 463);民工3. 26%(539/16 533);农民3. 93%(1903/48 471);牧民2. 37%(31/1307);渔(船)民2. 67%(57/2135);干部职员1. 69%(75/4426);离退休人员1. 39%(2/144);家务待业1. 85%(79/4261);其他1. 59%(44/2772)。隐性感染人群主要是农民(占43. 43%),其次为民工(12. 30%)、学生(12. 12%)和工人(9. 84%)。
七、与患者和传染源接触者隐性感染水平
陪住者隐性感染率为3. 04%(53/1746);家属2. 99%(52/1740);医务人员4. 62%(36/ 780);邻居0. 96%(81/8470);疫区周围人群2. 62%(1 102/42 008);接触实验动物者7. 77% (15/193)。
人群自然隐性感染率的差别,主要与人群活动场所、范围、接触传染源(或病毒污染物)的机会多少有关。人群自然隐性感染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一般都较低。1984~2000年在全国HFRS监测点地区,共检测健康人群汉坦病毒隐性感染者4022人,其滴度1∶10~1∶80 的3719人,占92. 47%。
八、病后免疫
HFRS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经调查,病后抗体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不到1年,长者达36年以上。一般看来,汉滩型病毒比汉城型病毒感染发病后IgG抗体持续的时间长;重型病例比轻型病例抗体持续的时间长。HFRS病后2天,特异性IgG抗体即可出现,其抗体滴度两周左右达高峰,一年之内多数患者的抗体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特异性IgM抗体,最早发病时即可出现,一般能持续半年左右。
九、人工免疫
自1980年国内外先后成功地分离出HTNV后,国内外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疫苗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除了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已研制出数种灭活疫苗,包括中国研制的鼠脑组织纯化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这些疫苗在国内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研制生产的经过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HFRS疫苗,已纳入高发病疫区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对于预防控制HFRS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陈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