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坦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自1978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分离得到汉滩病毒76- 118株以后,各国学者从世界各地的不同动物宿主和相关疾病的患者体内分离到了与该病毒有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关系的几百个病毒株。通过对这些病毒株的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的研究分析,1987年第五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些病毒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并命名为一个新的病毒属——汉坦病毒属( Hantavirus genus),统称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es)。为了便于国际交流,避免在区分该病毒属及型的名称时发生混乱,根据专家建议,我国卫生部正式发文要求将属名Hantavirus统一译为汉坦病毒,而将Hantaan virus(型、种名)统一译为汉滩病毒。因此,在中文文献中使用“汉坦病毒”时一般是泛指,既表示汉坦病毒这一属,也包括泛指这一属的各型病毒;而用“汉滩病毒”时则是特指,即指汉坦病毒属中的一个型别——汉滩型。
1993年在美国西南四角地区暴发流行了另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即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该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近年来加拿大、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等美洲国家以及德国、前南斯拉夫、瑞典和比利时等国家亦有HPS的报道。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HPS的病例报道。
汉坦病毒分型方法主要包括抗原抗体交叉试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等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基因分型方法(如RT- PCR扩增加酶切分型,病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分型等)。血清学分型方法以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最为准确,但实验步骤较为繁琐;RTPCR加酶切分型方法与血清学分型方法的结果绝大部分相吻合,也有少数毒株血清学和RT- PCR分型结果不一致,这时有必要进行病毒基因的核苷酸测序,以便明确分型。此外,有少数病毒株用血清学方法不能分型,即它们可能同时具有两个型别病毒的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对这些病毒株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其分类及归属,并可为病毒变异及其他特性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对于汉坦病毒分型的标准,以往根据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按病毒分子结构对汉坦病毒分类提出的建议,病毒的核苷酸差别大于25%为不同型,在5%~25%之间为不同亚型,在5%以下为同一亚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汉坦病毒的分型应当遵循四个标准,即:①病毒必须有独特的生态学位置;②比较不同型别病毒的全S片段和M片段,其氨基酸序列至少有7%的差异;③通过两种方式的交叉中和试验,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必须至少有四倍的差异;④汉坦病毒一种型别不能与其他型别自然形成重排。然而,目前对于上述标准的第二条尚有争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病毒变异和新的毒株不断被发现,汉坦病毒的型别越来越多,引起人类的疾病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迄今为止,已知的汉坦病毒属至少包括20多个不同的型别(表2- 1),每一型的汉坦病毒还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习惯上,将引起HFRS的汉坦病毒称为旧世界汉坦病毒,而引起HPS的汉坦病毒称为新世界汉坦病毒。
表2-1 汉坦病毒属的主要型别
注:本表主要引自Mohanned Mir. Hantaviruses. Clin lab Med,2010,30(1):67- 91
迄今为止,从我国不同疫区、不同宿主动物及患者分离出的汉坦病毒仅限于汉滩型(也称Ⅰ型或姬鼠型)病毒和汉城型(也称Ⅱ型或家鼠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