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专业学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目前下属16个专业学组,分别为:创伤、骨质疏松、关节外科、基础学组、脊柱外科、微创、足踝外科、关节镜学组、肿瘤学组、显微修复学组、小儿创伤矫形学组、骨科康复学组、护理学组、中西医结合学组、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创新与转化学组。
一、关节外科学组
关节外科学组成立于1981年。
历届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继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图2-21、图2-22)。
图2-21 关节外科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卢世璧院士、王继芳教授、裴福兴教授、王坤正教授
图2-2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关节外科学组
二、基础学组
基础学组成立于1982年。
历届组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郭世绂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蕴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侯树勋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安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罗卓荆教授(图2-23、图2-24)。
三、脊柱外科学组
1983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198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教授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吴之康教授担任第一任组长。
图2-23 基础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郭世绂教授、胡蕴玉教授、侯树勋教授、陈安民教授、罗卓荆教授
图2-2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基础学组
历届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天驷教授、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胡有谷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耕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图2-25、图2-26)。
四、骨肿瘤学组
骨肿瘤学组成立于1985年。
历届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宋献文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承达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徐万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佛保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林建华教授(图2-27、图2-28)。
五、关节镜学组
1991年4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关节镜学术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批准正式成立关节镜外科学组。
历届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钱不凡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陈百成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敖英芳教授(图2-29、图2-30)。
六、足踝外科学组
足踝外科学组成立于1992年。
历届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陈宝兴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王正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图2-31、图2-32)。
七、骨质疏松学组
骨质疏松学组成立于1994年。
历届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罗先正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卫小春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图2-33、图2-34)。
八、创伤学组
图2-25 脊柱外科学组历届组长
第一排左起:吴之康教授、唐天驷教授、胡有谷教授;第二排左起:党耕町教授、邱贵兴院士、王岩教授、田伟教授
图2-2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脊柱外科学组
图2-27 骨肿瘤学组历届组长
第一排左起:宋献文教授、黄承达教授、徐万鹏教授;第二排左起:李佛保教授、郭卫教授、林建华教授
图2-28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骨肿瘤学组
图2-29 关节镜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钱不凡教授、陈百成教授、敖英芳教授
图2-30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关节镜学组
图2-31 足踝外科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陈宝兴教授、王正义教授、姜保国教授
图2-3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足踝外科学组
图2-33 骨质疏松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罗先正教授、卫小春教授、刘强教授、翁习生教授
图2-3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
创伤学组于2001年在北京成立。由原内固定学组和外固定学组合并组成。学组成员由原内固定学组与外固定学组推荐并经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与骨科分会审议通过。
图2-35 创伤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张铁良教授、王满宜教授、唐佩福教授、张英泽院士
图2-3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创伤学组
历届组长:天津医院张铁良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满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图2-35、图2-36)。
九、微创学组
针对国际上骨科技术日趋微创化的形势。2003年骨科学分会成立微创学组。
历届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尚礼教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图2-37、图2-38)。
十、护理学组
护理学组成立于2009年。
历届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欣娟主任护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屈波主任护师、北京积水潭医院高小雁主任护师(图2-39、图2-40)。
十一、显微修复学组
2011年7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显微修复学组正式成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德伟教授任组长(图2-41、图2-42)。
十二、小儿创伤矫形学组
2013年4月骨科分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正式获批成立。
历任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郭源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赵群教授(图2-43、图2-44)。
图2-37 微创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刘尚礼教授、周跃教授、杨惠林教授
图2-38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微创学组
图2-39 护理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吴欣娟主任护师、屈波主任护师、高小雁主任护师
图2-40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护理学组
图2-41 显微修复学组组长赵德伟教授
图2-4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显微修复学组
图2-43 小儿创伤矫形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郭源教授、赵群教授
图2-4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
十三、骨科康复学组
我国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仍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康复专业人员缺乏,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有效的康复治疗。近年来,骨科康复发展迅速,不断壮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的关注和重视。骨科康复医生一直积极参与骨科学分会的各项活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科康复学组于2011年筹备成立,2019年6月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届理事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专家审议通过,正式成立。
历任组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李建军教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陈伯华教授(图2-45、图2-46)。
图2-45 骨科康复学组历届组长
左起:李建军教授、陈伯华教授
十四、中西医结合学组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成熟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方针已得到广大专家的认可,并得到很好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医务工作者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骨科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骨科老年病、慢性病、肿瘤、疑难病症等方面,中西医结合骨科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其特有的诊治作用。
图2-4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骨科康复学组
中西医结合学组于2011年筹备成立,由天津医院马信龙教授担任组长(图2-47、图2-48)。
图2-47 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马信龙教授
图2-48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组
十五、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是治疗各种开放骨折、骨缺损、四肢先天与后天畸形的重要方法。Ilizarov技术发展至今,经过好的改良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Ilizarov技术”,这项技术使得很多患者重新站立,获得尊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骨不连、骨感染、严重骨缺损和肢体畸形残疾等患者数量庞大,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对该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外固定与肢体重建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于2017年筹备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担任组长(图2-49、图2-50)。
十六、创新与转化学组
随着国内以及国际骨科的发展,创新已成为继续推动发展的动力以及迫切要求,而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也成为广大骨科学者将研究成果造福患者推动进步的重要桥梁。骨科各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而临床工作对于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创新与转化学组定位于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过渡,推动基础临床创新研究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的衔接,为基础研究学者、临床专家以及器械设备研发企业共同合作、综合发展构建健康高效的发展平台。
创新与转化学组于2017年筹备成立,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担任组长(图2-51、图2-52)。
图2-49 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组长唐佩福教授
图2-50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图2-51 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冯世庆教授
图2-5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创新与转化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