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技术
- 万桂芳 张庆苏
- 2082字
- 2021-04-04 19:17:35
第二章 吞咽的解剖、生理与病理
第一节 正常吞咽的解剖
吞咽(swallowing)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之一,是食物经咀嚼形成的食团由口腔经咽和食管入胃的过程。正常吞咽过程的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的划分与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解剖部位有关。与吞咽有关的解剖结构包括:①器官,如口腔、咽、喉和食管;②骨骼系统,如上颌骨、下颌骨、舌骨、喉软骨;③肌肉系统,如咀嚼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面部肌、舌肌和软腭肌。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吞咽器官的起始部分,由唇、上颌、下颌、牙、舌、口底、颊、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等组成(图2-1)。口腔的这些结构与相邻部位借助肌肉、黏膜形成袋或侧沟,如牙槽和上、下颌与唇部肌肉所组成的前沟,牙槽和上、下颌与颊部肌肉组织所形成的侧沟。这些侧沟对吞咽来说很有意义,可以在反复咀嚼时包纳食物并起到暂时留存的作用,随后在咀嚼形成食团后基本清理干净,但当出现口颜面瘫痪时,这些食物就会容易滞留在侧沟中而无法清除。
图2-1 口腔
口腔部分,以下牙列和牙龈为界分为前外侧的口腔前庭和后内侧的固有口腔两部,口腔前庭是唇、颊与上、下牙弓和牙龈之间狭窄的间隙,固有口腔为上、下颌牙及牙龈后内侧部的空间。当上、下颌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可使最后一个磨牙后方的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因此,当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时,可经此间隙插入胃管,注入营养物质等。
(一)骨骼
由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骨围成。顶为腭骨,前壁及外侧壁由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及牙齿围成。
1.上颌骨(maxilla)
位于颜面的中央部,构成鼻腔的侧壁、口腔的顶及眶下壁的大部。
2.下颌骨(mandible)
上缘构成牙槽弓,容纳有下颌牙的牙槽。体外面的正中有凸向前的颏隆凸,为人类所特有,靠外侧约正对第二前磨牙根的下方有颏孔。下颌支的上端有两个向上的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髁突上端膨大为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组成颞下颌关节(TMJ关节),当此关节受累时,张口困难,影响正常进食。
3.腭骨(palatine bone)
位于上颌骨的后方,呈L形,构成骨腭和鼻腔外侧壁的后部(图2-2)。
图2-2 腭骨
(二)肌肉
与吞咽有关的面部及口腔内肌肉有颞肌、颊肌、咬肌、口轮匝肌、翼内外肌、腭肌、舌肌、舌骨肌等。食团在舌面上和牙齿间咀嚼时,面部肌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肌肉的作用及神经支配见表2-1。
1.咀嚼肌
吞咽功能首先需要口唇肌(口轮匝肌)的关闭与颊肌的张力,以使舌肌运动并移动食物至腭咽弓。食团的咀嚼涉及咀嚼肌(咬肌masseter、颞肌temporalis、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和颊肌buccinator),三叉神经(Ⅴ)发出运动纤维支配这些肌肉(图2-3、图2-4)。颊肌收缩可防止食团在齿龈颊槽沟内集中,并送至磨牙下咀嚼。当口腔咀嚼功能完成时,吞咽反射才能开始。此外,维持食团在舌面上和牙齿间咀嚼时,面部肌肉起重要作用。如果口腔的解剖结构受到破坏,口腔吞咽功能障碍就必然影响到吞咽功能的进行,尤其是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和唇周的环形肌保持口腔开闭功能,并认为是吞咽系统的第一处括约肌。
表2-1 与吞咽有关的面部及口部肌肉解剖、功能及神经支配
图2-3 面部(咀嚼肌)肌肉(侧面观)
图2-4 翼内肌、翼外肌(侧面观)
2.腭肌
口腔的顶部由硬腭、软腭及腭垂所构成,位于腭舌弓的腭舌肌收缩时可将硬腭往下及往前拉,使软腭下降与舌根接触,可以阻挡正在咀嚼的食物掉进咽。位于腭咽的腭咽肌、腭帆提肌及咽上缩肌的纤维所构成的肌肉群(图2-5),其收缩时可将硬腭往上拉及往回缩,腭舌肌收缩接近腭和舌后部,有效关闭口腔后部。吞咽系统中,腭肌是第二处括约肌。
图2-5 腭肌(侧面观)
(三)舌
舌(tongue)分为上、下两面。舌的上面又称舌背,借V形的界沟可将舌分为前2/3的舌尖、舌体和后1/3的舌根。界沟的尖端有一小凹,称舌盲孔,为胚胎时期甲状舌管的遗迹。舌体的前端为舌尖。舌下面正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黏膜皱襞,连于口腔底的前部,称舌系带。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个小的圆形隆起,称舌下阜,其上有小孔,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大管的开口。在舌下阜的两侧有向外侧延续的舌下襞,舌下腺小管散在地开口于此。舌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搅拌形成食团,并由舌前部输送到舌根部。大多数食团的位置和运动由舌肌来完成。除4对舌内肌位于舌内(上纵肌、下纵肌、横肌和垂直肌)外,还有4对舌外肌(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和腭舌肌),与相关的颈部肌共同组成舌外肌群(图2-6、图2-7)。
图2-6 舌内肌
图2-7 舌外肌
按吞咽功能状况,以轮状乳头为界,舌可分为口腔部分和咽腔两部分,舌的前2/3受舌神经支配,在吞咽口腔期很活跃。舌的后1/3为咽腔部,也就是舌根,受舌咽神经支配,在舌咽的咽期较为活跃。舌内、外肌群起止点、功能和神经支配见表2-2、表2-3。
表2-2 舌内肌群
表2-3 舌外肌群
(四)腺体
吞咽活动的准备期除食团的咀嚼外,尚包括食物与唾液的混合。食物食团由口腔进入食管前需要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润滑和稀释食团以利于吞咽,这些唾液来自口腔的腺体,口腔的腺体主要由腮腺(parotid gland)、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3大唾液腺组成,它们分别位于脸颊沟和唇沟中(图2-8),其解剖位置及功能见表2-4。除此之外,有许多小腺体在舌、唇、脸颊及口腔顶部的黏膜中。来自脑干内上、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调控唾液腺的分泌。
图2-8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外侧面)
表2-4 口腔三大腺体解剖位置及分泌物
二、咽
咽(pharynx)为消化与呼吸的必经通道,与吞咽、呼吸、发声关系密切相关。咽是肌性管道,上宽下窄,前后壁紧邻,略呈扁的漏斗形,但其前壁敞开,自上而下向前通于鼻腔、口腔、喉腔,向下连于食管。所以,咽实际上几乎没有前壁,只有在喉口以下的喉后壁,可视为咽的前壁。咽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下缘高度,成人咽长11.0~14.0cm。咽腔在靠近颅底处,宽可达3.5cm,而在与食管相接处,宽仅1.5cm。
(一)咽的分部和结构
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与吞咽关系密切的是口咽和喉咽两个部分。
1.鼻咽
鼻咽(nasopharynx)介于颅底与腭肌(第2颈椎体下缘高度)之间。腭肌后缘与咽后壁之间的通道称鼻咽峡,是鼻咽与口咽的分界,鼻咽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鼻咽由顶、后壁及两侧壁围成。
2.口咽
口咽(oropharynx)介于腭帆与会厌之间,相当于第3~4颈椎高度。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向前下通喉腔,向上经鼻咽峡通鼻腔。舌根的舌扁桃体面向口腔,可视为口腔的前壁。咽下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以及两弓之间的腭扁桃体可视为侧壁,腭舌弓为侧壁的前缘。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都是淋巴组织,是经口入咽的第一道免疫防御结构,位于舌根与会厌之间的黏膜,形成三条矢状位的皱襞,分别是舌会厌正中襞和两侧的舌会厌外侧襞,三襞之间的凹陷称为会厌谷(epiglottis vallecular spaces)。通常会厌谷的容积约8~10ml,在正常吞咽过程中,食物与水也可滞留于此。
3.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位于喉的背侧,介于会厌软骨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图2-9)。相当于第4~6颈椎高度,上宽下窄,其下段是咽腔最窄处,宽约1.5cm。喉口由杓状会厌襞围成,前高后低,将喉咙上段分隔为左右,喉口与咽侧壁间呈凹窝状下陷,称梨状隐窝(piriform fossa),俗称梨状窦(piriform sinuses),在吞咽时食物可滞留于此凹陷中(图2-9)。在梨状隐窝底,可见一条横向的黏膜襞,称喉神经襞,是喉上神经的内侧支自外上向内下入喉的途径,临床可用此处做神经阻滞麻醉。在喉口前缘,会厌软骨上缘两侧,还有一横向皱襞,自会厌呈弧形绕至咽侧壁,称咽会厌壁,由茎突咽肌的部分纤维经过黏膜的深面构成,可视为口咽与喉咽的分界。
图2-9 咽肌后面观
(二)咽肌
咽是肌性器官,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构成(图2-7、图2-9)。
1.咽缩肌群
由上、中、下三层咽缩肌组成,自上而下覆盖,呈叠瓦状。
(1)咽上缩肌(sup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肌纤维略呈水平,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板(后缘下1/3)、蝶突下颌缝(位于翼突与下颌小舌间的纤维索,也是向前行的颊肌的起点)、下颌舌骨线(后段)和舌根侧缘(可视为舌横肌的延续),肌纤维经两侧向后,会合于咽缝。
(2)咽中缩肌(middle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舌骨小角、大角和茎突舌骨韧带下部。肌纤维呈辐射状,两侧肌会合于咽缝,全肌呈菱形。其上部肌纤维覆盖咽上缩肌。
(3)咽下缩肌(inf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甲状软骨的斜线和环状软骨外侧面,肌纤维由两侧绕向背侧,会合于咽缝。其上部肌纤维向内上,覆盖咽中缩肌的下部。在咽与食管交界处,有横行肌纤维,两端向前附着于环状软骨,称环咽肌(cricopharyngeus)。咽下缩肌纤维向前连接甲状软骨的两侧,这些纤维与甲状软骨之间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就是梨状隐窝,其末端止于环咽肌下方,这是咽底层的结构。吞咽时食物由此通过。
传统上认为环咽肌是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的主要肌肉成分,环咽肌插入左、右环状软骨板下侧缘。因此,括约肌和喉部必须运动一致。此轴向活动与脂肪组织平行的喉部组织裂隙辅助进行,受同侧咽丛及喉返神经支配,也有学者将环咽肌纤维视为咽下缩肌的一部分。环咽肌起到括约肌作用,此肌肉在食管上方充当双向阀门作用,使食团进入食管,也可以使呕吐物和气体进入咽。此肌纤维在休息状态下呈收缩状态,维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避免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咽下缩肌远侧部、环咽肌和食管近端肌肉共同构成上食管括约肌,其为长3~5cm的环状高压带,能抵挡食管内11cm水柱的压力,在造影时可清楚显示,与腔内测压术的颈段食管高压区相对应,也是咽与食管的“枢纽”。环咽肌在吞咽前瞬间吸气时的压力最大。吸气时,压力的增加是为了确保空气不能吸进食管。在吞咽适当时刻,环咽括约肌打开,持续约2s,让食团通过食管后,继之以强力收缩,即刻关闭,防止食管内食物反流到咽。
2.咽提肌群
为纵行肌束,贴近纤维膜,共计3束。
(1)茎突咽肌(stylopharyngeus):
起自茎突根部,肌束扁而细长,下行于咽上缩肌和咽中缩肌之间,末梢分散于咽壁中,部分肌纤维与腭咽肌混合,止于甲状软骨板后缘。收缩时,提咽向上,缩短咽腔,同时将咽腔向外上提面而使咽腔扩展。
(2)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肌长而扁阔,位于腭舌弓内。起自甲状软骨板后缘及咽纤维膜,肌纤维向内上行,止于腭腱膜上、下面。此肌收缩,可缩小咽峡,同时牵软腭向后,分割鼻咽和口咽,即所谓“腭咽闭合”(palato-pharyngeal closure),这对吞咽和发音都至关重要。
(3)咽鼓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
可视为腭咽肌的一部分,介于咽鼓管软骨部与甲状软骨上角之间。收缩时,牵喉向上。
综观咽肌在吞咽时,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迫使食团向下运行。咽提肌群收缩,上提咽、喉,在咽肌配合下,关闭喉口,腭帆后移,封闭鼻咽峡。从而使食团自舌根与会厌之间,分别流经喉口两侧进入梨状隐窝,而后汇合经喉咽进入食管。
三、喉
喉(larynx)位于颈前正中线,相当于第3~6颈椎高度。在舌骨下方,上通咽喉,下接气管,它是一个开放的腔道。喉不仅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它以软骨为支架,并通过关节、韧带、纤维膜、肌群以及黏膜,构成一个比较复杂而且精巧的空气通道器官(图2-10)。
图2-10 喉
喉的上界为会厌软骨上缘,相当于第3颈椎体上缘水平,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会厌软骨是会厌的基础,借舌骨会厌韧带与舌骨连接,会厌软骨基部由韧带与甲状切迹连接;会厌与舌根之间形成楔形间隙为会厌谷。会厌谷和梨状隐窝合称为咽隐窝,食物在咽期吞咽起始前或之后可进入或停留在此处。进入喉部的入口为喉前庭(图2-11)。此部位由会厌软骨、杓状会厌襞与杓状软骨围成,其下端是假声带。吞咽食物时,喉会随咽上抬且稍向前移。舌根向后方压迫会厌向下封闭喉口,使食团进入咽。避免食物在吞咽时进入呼吸道。
图2-11 喉前庭
(一)喉软骨 1.软骨 (1)喉软骨(laryngeal cartilages):
构成喉的支架。主要有9块,其中3块较大,不成对,即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其余6块成对,即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图2-12)。这6块成对的软骨,特别是杓状软骨,在吞咽时为防止误吸发挥了重要作用。
(2)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s):
口外侧角呈钝圆突出,称肌突(muscular process),有环杓侧肌、环杓后肌以及斜肌、杓横肌、甲杓肌的外侧部等附着。杓状软骨尖弯向后内,顶端有小角软骨相接。杓状软骨左、右各一个,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中线两侧。由会厌压肌、四方肌与楔形软骨共同构成杓状会厌襞,此部位与会厌软骨边缘接触,由侧方、后方及下方包围杓状软骨,杓状会厌皱襞形成喉前庭的侧壁。两个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方边缘上。肌肉收缩拉动杓状软骨,控制声带的运动。环杓后肌位于后环状软骨板的表面,连接杓状软骨的肌突,可控制杓状软骨与真声带的外展运动,协调呼吸。连接环状软骨的上缘以及同侧杓状软骨的侧环杓肌和连接两个杓状软骨间的杓内肌控制杓状软骨的闭合运动,以及关闭横跨于呼吸道上方的声带。由于甲杓肌肌肉纤维收缩牵拉,使杓状软骨在吞咽时向前倾斜,以致呼吸道关闭。
图2-12 喉的软骨结构
2.声带 (1)假声带:
即前庭襞,或称室襞。位于真声带的上方,与真声带平行,杓状会厌襞终止于假声带(图2-13)。
图2-13 吞咽时喉的变化
(2)真声带:
由声带肌和甲杓肌构成,连接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侧方连接甲状软骨板的内表面,并往前连接甲状切迹。当真声带闭合时,将两个突出于呼吸道的软骨板并拢,以有效闭合喉部。因此,当食物进入气管前,真声带是保护呼吸道的最后一道防线。会厌软骨和杓状会厌襞、杓状软骨、会厌软骨基部和假声带,与真声带形成喉部的三层括约肌,从咽开始,使喉部完全关闭,防止吞咽时食团或液体呛入气管(图2-13)。
(3)喉室:
真声带和假声带都是由软组织形成的隔板,由前往后凸出于喉的两侧;两侧真声带和假声带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喉室。
(二)喉关节
喉关节主要有两对关节,即环甲关节(一对)和环杓关节(一对)。
1.环甲关节
由甲状软骨下角内侧面的关节面与环状软骨相连接处外侧的关节面构成,是车轴关节,能够产生旋转运动。环甲肌收缩时,环状软骨的前部拉向上方与甲状软骨靠近,环状软骨的后部则带动杓状软骨一起向下移动,从而使声带张力增加,配合声门闭合。
2.环杓关节
由环状软骨板上部的关节面与杓状软骨底部的关节面构成,是鞍形关节,能够进行摇摆运动和轻微的滑动运动。关节外展时,杓状软骨的运动使声突向外上方翻转;内收时,使声突向内下方翻转,开闭声门。
(三)喉肌
喉肌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喉与周围结构相连的肌组织,如舌骨上、下肌群、咽下缩肌及茎突咽肌等,见前述;另一组是喉的固有肌群,起止于喉软骨之间,用以调控喉的发音。固有肌群以甲状软骨板为界,又可分喉外肌和喉内肌两组,喉外肌只有一对,即环甲肌,其余都属于喉内肌(图2-14)。
图2-14 喉的肌肉
1.环甲肌(cricothyroid)
位于环状软骨弓与甲状软骨板的表面,呈三角形。肌纤维起自环状软骨弓的前外面,向后上走行,一部分止于甲状软骨板下缘的后部,称直部;其余的部分止于甲状软骨下角的前缘,称斜部。环甲肌多与咽下缩肌相连(75.8%)。此肌收缩,使甲状软骨前倾前移;若甲状软骨固定,则使环状软骨及其上方的杓状软骨后倾。两种情况都是拉长声带,使之紧张。
2.环杓侧肌(lateral cricoarytenoid)
呈不等边三角形,肌纤维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斜向后上,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部。此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内旋,两侧声带靠拢且稍松弛。
3.环杓后肌(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呈三角形。起自环状软骨板背侧的板凹,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后部。此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外旋,从而声门开大,声带紧张。
4.杓横肌(transverse arytenoid)
肌纤维横行。位于两侧杓状软骨背侧面,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外侧缘和肌突。此肌收缩,使杓状软骨向中线靠拢,声门裂软骨间部(呼吸部)变窄,声带稍紧张。
5.杓斜肌与杓会厌肌
杓斜肌(oblique arytenoid)是一对肌束,位于杓横肌的浅层,相互交叉呈X形,起于一侧软骨的肌突,止于对侧软骨尖。此肌延续入杓状会厌襞内,则称杓会厌肌(aryepiglotticus)。两肌收缩,不仅协助杓横肌使声门变窄,更主要的是使喉口缩小,甚至关闭。
6.甲杓肌(thyroarytenoid)
是介于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之间矢状位肌纤维的总称。甲杓肌较厚,可分内侧和外侧两部。内侧部有少数肌纤维位于前庭襞内,称前庭肌(vestibularis)或室肌(ventricularis)。收缩时,使两襞缩短并靠近。另一部分肌束附着于杓状软骨向前,声带变松;外侧部的肌纤维主要止于杓状软骨的椭圆凹,并有纤维与杓横肌相续,收缩时,可使声带松弛,声门裂软骨间部靠拢,乃至关闭。另有部分肌纤维自甲状软骨背侧斜后向上,止于会厌软骨侧缘和前面,称甲状会厌肌(thyroepiglotticus),收缩时,牵拉会厌软骨向前下,使喉口及喉前庭扩大。
综观喉肌,其主要作用是使声带运动,在吞咽时,协助声带关闭,避免食物误吸入肺。
四、食管
食管是胃肠道上部一个富有伸缩性、近乎塌陷的肌性管道,长23~25cm。食管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在颈段,食管位于气管的后方,与气管的膜性腔壁由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因此,气管的后壁也是食管的前壁(图2-15)。当食管异物较大时,推移气管膜性腔壁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气管外伤时也常伴有食管损伤,可引起吞咽困难。
图2-15 食管与气管的关系
(一)食管的生理性狭窄
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指人体食管的三个狭窄部位。食管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端,即咽与食管的交界处,相当于环状软骨和第6颈椎体下缘,由环咽肌和环状软骨所围成,距中切牙约15cm;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在食管入口以下7cm处,位于左支气管跨越食管的部位,相当于胸骨角或第4~5胸椎之间的水平,由主动脉弓从其左侧穿过和左支气管从食管前方越过而形成,该部位是食管内异物易存留处,距中切牙约25cm;食管的第三个狭窄是食管通过膈肌的裂孔处,该裂孔由右向左呈向上斜位。在行食管钡餐造影时,可见到食管的这三个压迹。当左心房出现病理性扩大时,第三个压迹更为显著,距中切牙约40cm(图2-16)。
图2-16 食管的三个狭窄
(二)食管的肌层和括约肌
食管由两层肌肉组成,内层为环状,外层为纵向,每层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层为横纹肌和平滑肌,通过节律性蠕动,推挤食物入胃。食管上、下两端各有一个括约肌,上端为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与咽相连;下端为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即贲门,连接于胃,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1.食管上括约肌
至少由3组横纹肌组成,咽下缩肌远侧部、环咽肌和食管近端肌肉。UES能使咽与食管分隔,在呼吸时防止气体进入消化道,通过防止物质由食管反流进入咽,保护呼吸道。
UES也称为周围食管段(peripheral esophagus segment),是涉及口咽期吞咽的第三处也是最后一处括约肌所在的位置。休息时,环咽肌收缩使其关闭,抑制紧张性收缩,使其松弛和括约肌开放,开始口咽期的吞咽并持续到环咽肌紧张性收缩,从而使食团进入食管。喉的升高(使环状软骨板离开咽后壁)和环咽松弛对正常的咽食管段的开放是必要的,有利于食团通过。压力研究显示成功的吞咽依赖于舌的驱动力和在周围食管段产生的负压,而不是括约肌蠕动的压力。
2.食管下括约肌
未吞咽时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在食管和胃的交界处压力升高,形成LES。括约肌处升高的压力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吞咽时,LES的张力被抑制,LES松弛,食团进入胃。
在食管和胃之间,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用测压法可观察到,在食管至胃贲门连接处以上,有一段长4~6cm的高压区,其内压一般比胃高0.67~1.33kPa(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况下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通常将这一食管称为食管-胃括约肌。当食物经过食管时,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胃括约肌舒张,食物便能进入胃内。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则可加强该括约肌的收缩,这对于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