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胰疾病
- 丛文铭 郑建明
- 1033字
- 2021-03-26 18:00:52
第三节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概念】
胆道因阻塞或破坏导致的继发性小胆管炎症和硬化性病变,常见的病因学因素包括胆道肿瘤、炎性狭窄、胆道闭锁、胆道发育异常、寄生虫、结石、缺血性胆道病、胆道感染等。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发病取决于原发病的情况。
(2)发病年龄:
除了胆道闭锁和胆道发育异常外,大多见于成人。
(3)性别:
两性发病无差异。
2.症状
右上腹痛、不适,黄疸、瘙痒、脂肪泄、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伴有感染者可有发热。
3.实验室检查
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GGT和ALP升高。
4.影像学特点
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胆道阻塞或扩张,早期改变往往并不明显。胆道造影可显示病变的位置,并可从一定程度上提示病因学因素。
5.治疗
针对病因学的治疗。
6.预后
取决于病因学因素。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取决于原发病的种类。
2.镜下特点
镜下的组织学表现轻重不等,并取决于病因学因素。典型的表现包括汇管区水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变性或萎缩,化脓性胆管炎常见,胆管周围可出现向心性纤维化改变,呈洋葱皮样外观,汇管区周边可见显著的胆管反应,汇管区周边肝组织可见慢性淤胆性改变,胆道阻塞严重者可见毛细胆管内淤胆及汇管区胆管内胆栓表现。汇管区可呈进展性纤维化改变,并沿汇管区分布,最终进展为地图样或拼图样胆汁性肝硬化表现(图2-2-3-1)。
图2-2-3-1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A.胆管周围显著的炎症反应和硬化性改变;B.胆管周围显著的炎症反应和硬化性改变,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3.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CK7和CK19染色可显示显著的胆管反应,CK7染色可提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胆管化;同时可见汇管区周边肝细胞内铜染色阳性。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无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应的临床背景;没有或仅有轻度的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管反应;可并发溃疡性结肠炎。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无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应的临床背景;汇管区可见致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肉芽肿结构,胆管周围硬化性改变不明显;AMA阳性。
3.药物所致的胆道损害
有相应的用药史;无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应的临床背景;胆管反应及胆道周围硬化性改变表现相对较轻。
4.完全胃肠外营养
病史;肝细胞可出现微泡性及大泡性脂肪变性。
5.病毒性肝炎
有时肝组织内可见显著的淤胆性改变,但一般没有慢性淤胆及其所致的继发性改变,汇管区可出现胆道损害的表现,但一般没有胆道硬化性改变,肝实质往往有炎症和损害表现;血清转氨酶、GGT和ALP可同时升高;病原体的血清学指标有助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