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院前急救手册
- 涂汉军 刘菊英 肖敏
- 1534字
- 2021-04-01 08:34:21
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设置与管理
一、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院前急救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独立型急救中心:又称“北京模式”,该类型的急救中心是一个完善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其特点是急救设备齐全,通讯设施先进,经验丰富,科研领先。但耗资大,人才需求大,运行成本高。
依托型急救中心:又称“福建模式”,该类型依托某家医院建成急救体系,是真正的院前-院内-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因为依托一家医院,改变了单纯的院前急救模式,所以运行成本及人才结构都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存在划分急救区域及与其他医院协调的困难。
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又称“广州模式”,该模式只设调度中心,主要任务是指挥调度全市的急救医疗工作,有完善的通讯系统和丰富的调度经验。
目前,国内急救界大部分认同指挥调度型与依托型相结合的模式,即指挥中心由行政部门主管,指挥中心主要负责急救网络建设和指挥调度协调各家医院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工作的实体由各家医院自己建设,这样既方便市内各个急救区域内的急救资源的协调,又解决了运行成本及人才问题。
二、院前急救的管理
重视和加强院前急诊工作的关键是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良好的通讯联络
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连同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第一环。全国120急救电话的接收畅通,充分利用各种有线、无线通讯器材来进行联络、指挥、调度。
(二)完好的运输工具
通常情况下是指救护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急性心肌梗死约有40%~60%因并发症而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其中70%因来不及送医院而死于现场或途中,对于这种重症患者,即使在救护车内也是很难挽救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救护车内装备心肺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和患者监护等急救器械设备,使救护车成为集运、救、护三种功能于一体的急救运载工具,称其为“复苏救护车”或“复苏救护艇”,有人又称其为流动监护病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救护车专业标准》规定,我国救护车可分为:①指挥型救护车,具有指挥、通讯、扩音等功能;②抢救型救护车;③专科型救护车;④普通型救护车。
现在,救护车装备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急救水平的标志,一辆符合装备水平的救护车要装备以下设备:①担架与运送保护用品,包括普通或折叠式担架、床垫、床单、枕头、被子、胶布等;②止血用品,包括止血带、压迫绷带、止血钳等;③人工呼吸器具,包括人工呼吸器、开口器、压舌板、医用氧气等;④绷带夹,包括三角巾、急救包、纱布等;⑤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剪刀、镊子等;⑥容器,包括急救箱、瓶皿、纱布盘等;⑦急救用具,包括救生带、安全帽、救生具、非常信号用具、患者标记片等;⑧夹板;⑨护理用品,包括洗手盆、胶皮手套、便器、冰袋、体温计、血压计、消毒棉等;⑩消毒器具及外伤消毒药:包括汞溴红溶液、碘酊、过氧化氢等。
具有复苏功能的救护车除上述常规装备外还要装备除颤器、监护仪(直流供电)、按需起搏器、射流式人工呼吸器以及有关救助设备。
(三)较高的技术水平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救技术水平有关。因此,需要培训提高(包括从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时就应开始)急救技术水平,要使每一位医师和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尤其是徒手心肺复苏术,要能熟练使用心电监护、除颤器、起搏器、气管插管等,制定一整套院前急救操作常规,实现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
(四)健全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急救质量的保证和基础,要重视建立健全调度制度,做到国际上普遍规定的受理呼救电话后1分钟内出车,严格值班制度;要做好随车记录制度,准确及时记录伤患者病情和院前急救情况及其疗效;要坚持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车辆的完好状态;要做好通讯器材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急救通讯指挥系统的灵敏有效。
(肖敏 刘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