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多样,可通过除菌滤器,且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由于他们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支原体归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目下再分支原体科、无胆甾原体科、螺原体科。支原体科又分为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
支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迄今已分离到150余种,主要包括动物致病性支原体,如肺支原体、猪肺炎支原体、滑膜支原体、丝状支原体、运动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山羊支原体;植物致病性支原体如植原体;非致病性支原体如花中间支原体、嗜酸热原体、火山热原体;而对人已明确有致病作用的支原体,即人类致病性支原体有生殖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其中能引起人呼吸道感染的支原体称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国际上对肺炎支原体的研究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早在1938年,Reimann在美国费城某医院见到7名患肺炎的病例,其临床表现及体征都非常特殊,区别于一般临床上所见的细菌性肺炎,对常用的抗生素不敏感,但临床表现与病程却类似,因此称之为非典型肺炎。后来,Eaton等将1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接种棉鼠、地鼠后也可引起肺炎,并发现其能通过滤菌器,疑为病毒,称为Eaton因子。1943年,Peterson发现这类肺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冷凝素,冷凝集试验阳性者服用四环素后可使病程缩短,阴性者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将冷凝集素的存在与否作为此肺炎的分类指标。1957年,Liu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出这种病原体定位在感染的鸡胚肺及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用此病原体作抗原,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1例被感染志愿者的双份血清,19例出现4倍以上升高的抗体滴度,进一步阐明了该病原体与非典型肺炎的因果关系。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Marmion及Goodburn等用姬姆萨染色发现出现免疫荧光部位有一种小的球杆状体,与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形态相似,提出Eaton因子是支原体。同年Channock等在组织培养中分离出此病原体,又通过动物及人体试验,确定它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命名为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主要病原体,由其感染引起的肺炎称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MPP的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可引起地区性流行。
肺炎支原体的培养难度大,且生长缓慢,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过去主要靠血清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PCR、单克隆抗体、基因探针等技术开展抗原及抗原成分的快速诊断,为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快速、简易可靠的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廉价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