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学科学研究

医学科学研究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层次。从宏观上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微观上要从生物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揭示各种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深入,生命科学微观层次的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扩大了科学家对疾病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认识,为建立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发展个体化医疗、个体化用药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概念需要更新,医学目的需要重新认识,医学研究的内容需要逐渐扩展,由原来的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到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再到“以预防(prevention)疾病、保护(protection)和促进(promotion)人们身心健康”方面上来。
一、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 目的与任务

在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科学的实践和理论思维技巧,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去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其中反映了医学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如果仅仅是重复已被公认的前人的研究,没有新的见解或新的发现,那只能算是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引进。因此,医学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医学研究的对象看起来简单,主要是人体,但以人体为中心展开的研究范围却十分广泛。在深度方面,对人体的生老病死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研究;在广度方面,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也要进行研究。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医学科学的内容变得十分复杂而庞大,任何其他学科的研究都难以与之相比。

1.按任务来源分类 (1) 纵向科研任务:

是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课题。包括国家、部委和专项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科研任务。如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863”、“973”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部(省、委、局)专项基金项目等。这些课题有规定的项目指南、研究任务明确、有经费保障。

(2) 横向科研任务:

这类研究是以横向科技合同为依据的,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委托进行,研究经费以及具体研究任务一般由委托单位提供。

(3) 自由选题科研任务:

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人员的专长,结合医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由科技人员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经费由个人或所在单位提供,自主设置研究任务,通常是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在科研、教学和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自行选择的研究课题。

2.按科技活动类型分类

根据医学研究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医学科研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研究(basic study)、应用研究(application 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y)。

(1) 基础研究:

是 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制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研究活动。这类研究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高。其研究结果是新观点和新信息,常常上升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是医学学科发展的源泉,是新发明、新技术的基础,是医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范围以基础研究项目为主。

(2) 应用研究:

是基础研究的延伸,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桥梁。主要以基础研究中揭示的一般规律、形成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为指导,针对某个特定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开展的研究,如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研究,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医疗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等。对科学技术有所创新,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一些行业(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助的科研项目基本上属于应用研究项目。

(3) 发展研究:

又称开发研究或试验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知识,推广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试剂、新仪器或器械、新设计和新方法,或对之进行重大的、实质性改进的创造活动。直接造福于人类,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既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又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前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为了增加和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开发研究则主要是为了推广和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开发研究主要来源于企业科研开发的项目。
以上三类研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并可互相转化。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延伸。应用、开发研究不仅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延续和证实,而且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二) 特点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知识,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探索性等基本特点。医学研究除了上述基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伦理性

医学研究,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一般将人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应体现伦理价值和道德追求,应该优先考虑到人的利益以及相关伦理道德的问题,任何违背这一原则所开展的研究都是不道德的。因此,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从事医学研究要符合伦理原则,保证安全可靠,绝不允许直接、间接地有损人的健康。尽管在实际的医学研究中,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时,很多研究只能被动地观察,而很少能主动干预。例如,在研究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时,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基因分型、环境暴露等原则上是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研究者可以主动设置的干预措施。但涉及人体试验的研究,都必须在严肃的道德准则和严格的法纪规定下进行。国际上共同遵守涉及人体试验的10个道德标准《纽伦堡法典》和《赫尔辛基宣言》,即《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制定了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是一份包括以人作为受试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限制条件,也是关于人体试验的第二个国际文件,比《纽伦堡法典》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善。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法和我国制定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都对人体试验做了严格的规定,如知情同意原则、实/试验设计及进行过程的伦理道德原则等,是每个医学科研人员必须遵循的。

2.复杂性

人既在自然界中生活,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人体的精神、心理状况、生理活动和疾病过程研究受到生物、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医学研究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医学科研人员在制订研究计划,考虑研究方案时,更要有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人体生命系统通过自催化、超循环的方式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中各种影响因子和自身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不同的生命体内部处处存在随机涨落,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例如,根据个体基因型的差异,可利用基因探针制备“基因指纹”,为每个人身份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因为两个人具有相同“指纹”的概率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
医学研究中的干扰既有来自受试者的,也有来自研究者本身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他们可能严重影响研究的顺利进行,影响对研究结果的正确判断。可见,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研究设计对于医学研究至为重要。只有应用科学严谨的科研设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倚和错误,提高研究结果的重现性。

3.多学科交叉综合性

随着科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巨大网络系统。医学门类内部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门类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医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是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这种交叉构成了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通过生物界全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大大促进了对人类致病基因及其在有关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医学科学众多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是医学内部发生的交叉。通过这种交叉使医学研究以及整个医学领域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免疫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就是鲜明的一例。转化医学融合基础医学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很多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都是通过免疫学研究首先发现的。我国发布的重大科研任务均需要跨学科、跨系统联合攻关,通过优化组合的多学科群体的通力协作来实现研究目标,既要有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又需要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卫生经济学评价等预防医学以及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扩大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视野,引发了多元思考,促进了医学的新发现,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医学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医学科学前沿,推动了医学研究层次的深入。

4.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医学研究已经历了从整体水平到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从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到生态水平以至宇宙水平的发展历程。在微观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向宏观研究不断拓展,从而出现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和热点。如在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中,既有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流行病学方法,也有临床试验的临床医学研究方法,还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人工器官、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的研究能很好地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研究这样一个特征。以组织工程为例,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定向分化为目标成体细胞核目标组织,不仅要关注种子细胞增殖成为目标组织,更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生长因子,在哪一个增殖环节上起作用,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能把握干细胞向目标细胞转化,最后增殖形成目标组织这样一个宏观问题。干细胞定向转化的生长因子研究属于微观问题,但必须从研究胚胎发育以及组织修复这样一些宏观过程入手,才能找出影响过程的微观因素:生长因子的作用、具体成分与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环节与条件等。

(三) 研究方法

医学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医学及相关领域未知的认识活动,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运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有关资料,并通过理论思维将所获得的感性资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论,以阐明事物内部的规律。通常是通过联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推理等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组织、解释、处理和转换,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1.比较与分类

有比较(compare)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定性和定量比较,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认识研究对象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事物之间的异同;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编组,即根据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进行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是整理加工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是相关联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分类;没有分类就没有更深层次的比较。例如,同一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器官或细胞,其生物效应不同,从而设想是由于各器官或细胞有不同的受体所致。进一步根据部位、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将受体分为若干亚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 αβ两类,而且 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又进一步分为 α 1α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 β 1β 2β 3

2.分析与综合

分析(analysis)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层次、环节、部分、要素、单元等,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获得研究对象各部分的特殊性、作用、本质,以及各部分的关系的认识。综合(synthesize)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提炼,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从而将认识引向深入。核内受体超家族学说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例子。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维A酸(视黄酸)受体都属于核内受体,对他们分别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一级结构和基因结构上具有同源性。他们的一级结构均可分为6个区域;N端的A/B区具有转录激活作用;C区为DNA结合区;D区与受体在核内定位有关;E区为激素结合区,可与配基(激素)和热休克蛋白结合;F区功能意义未明。由于这些结构区分别参与配基与受体、受体与DNA以及受体与其他核内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综合起来考虑,核内受体超家族是一大类转录调节因子。

3.归纳与演绎

归纳(induce)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的概念、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运动。通过列举某一类有限的、个别对象的正确判断,来获得该类对象的合乎逻辑的全部判断,在概括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医学理论的假说。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果。与归纳相反,演绎(deduce)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本身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是从已知的某一般原理、定量或概念出发,推理出个别或特殊的结论。只要前提是正确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则演绎的结论必然是真实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又需要演绎为指导,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例如,发现大量食用黑木耳可引起紫癜,而紫癜的常见原因是血小板功能障碍,提出黑木耳可能含有抑制血小板功能物质的假说。

4.类比

类比(analogize)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有共性的、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属性。是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可以帮助形成假说。例如,阿托品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已知阿托品属于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中药颠茄中分离出来的山莨菪碱也属于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因此推测山莨菪碱也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二、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般来说,一项完整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在科学假说及其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以探索和解决的医学问题为明确而且具体的目标来进行选题;确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以及必要的信息及条件保障;设计整个研究工作中获取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步骤;预计可能得到的研究结果与科学结论;形成研究报告、论文、专著;对研究成果与专利申请及转化的设想等。

(一) 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研究者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等。选题和立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假说的过程。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假定的解释。凡是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某种医学现象或某个医学问题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奥秘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假说。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订计划。实际工作中,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不重复研究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必须全面系统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因而必须全面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检索系统中的有关资料。然后根据专业知识、经验以及大量文献中得到的启示,以事实为依据,对本领域某问题提出理论假设,并据此立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研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立项,取决于该问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例如:立论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当地政府科学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迫切愿望,是否有助于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能否解决医学科学中防病治病的某些关键问题或关键技术,能否获取有价值的资料,所需要的经费和资源是否能解决等。
医学研究课题切忌过大或过于笼统。一个包罗万象,内容抽象,不切实际的研究课题是不可取的。搞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对于刚刚加入科研行列者,应遵循先易后难,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选题原则。

(二) 研究假说

科学研究的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对拟研究问题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断。凡是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某种医学现象或某个医学问题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奥秘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假说。假说是工作的主线,假说具有科学性(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和假定性(猜测与推断、需要验证)的特征,有待研究予以验证。形成假说的方法如下。

1.求同法

A和B均与C有关,A和B均有D存在,则D可能是C的发生原因。例如,某单位有3个食堂,有2个(A和B)卖螃蟹(D)给职工吃,就餐者均有食物中毒发生(C),1个食堂没有卖螃蟹,没有食物中毒发生,因此螃蟹(D)可能是这次食物中毒(C)的原因。

2.差异法

A、B两组的C有差异,而D在两组也有差异,则D可能是C的发生原因。在上例中1个食堂(A)与其他2个食堂(B)在是否卖螃蟹(D)方面有差别,没有卖螃蟹的食堂没有发生食物中毒,而卖螃蟹的食堂则有食物中毒发生,因此可以认为螃蟹(D)可能是这次食物中毒(C)的原因。

3.共变法

D的数量发生变化时,C也随之变化,则D可能是C的发生原因。例如,在一次原因不明的下肢麻痹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病例中,较多的家庭食用山厘豆豆粉(D),且食用山厘豆豆粉(D)量越多的患者,病情越重,因此推测山厘豆豆粉可能是下肢麻痹症(C)的原因。

4.类推法

若已知C1和C2的分布相似,则C1和C2可能存在共同的D。例如,某地暴发原因不明疾病,该病(C1)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于6~7月发生),主要分布在农村,患者多远离交通线,其分布特征与流行性乙型脑炎(C2)相似,故提出该病可能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后来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5.剩余法

若C可能有多种D,则在逐一排除一些D后,剩余不能排除的D可能是C的发生原因。例如,1972年7月,上海市某郊县突然出现许多皮炎(C)病例,形成暴发流行,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设(多种D),后经过调查分析与实验,逐一排除一些假设,最后证实了一个假设,即这次流行的皮炎是由寄生在桑树和杨树上的桑毛虫毒毛引起的。
研究目的是对假说的具体化,在确定研究目的过程中要明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否定义清楚,目的是否有实际价值,次要目的是否定义清楚。一项研究的目的不宜太多,一般为1~2个,常称之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回答主要问题的同时,回答几个与研究假说有关的其他问题,称之为次要问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假说与目的一般不容易区分。
例如,关于初次分娩的主动管理政策的假说:①可减少剖宫产的比例;②可减少延长分娩时间的比例;③并不影响产妇在分娩过程的满意度。

(三) 制订方案

研究课题确定后,需要一个周密的研究方案(protocol),为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管理、分析、研究工作的总结、论文的撰写,有关研究成果、专利的设想等内容做好组织安排,要求具体而明确,既要可信,又要可行。在研究方案中应注意:基础研究要能说明某一理论或机制;应用研究能说明创新点和改革方法;开发研究要能达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整个研究工作得以有效地进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成败。

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和合理安排研究因素(即处理因素),提高研究质量

如规定实验条件,设置适当的对照组,选择合适的分组方法和研究方法等。

2.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确定效应指标、正确估计样本含量

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包括:①受益;②代表性;③均衡可比;④依从性。在统计设计时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只有当样本具有代表性时,所得研究结果才具有普遍性、可推论性和推广价值。在临床研究中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研究指标应具有的特征与条件是特异性、客观性、稳定性、准确性、灵敏性和量化性。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引起的误差,使研究结果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如对混杂因素的处理,对不同来源变异的控制与分析等。
在实际工作时,需根据研究目的、现有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要求等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制订周密的研究方案。一般来说,从科学论证强度来看,前瞻性研究比回顾性研究强,随机对照研究比非随机对照研究强,纵向研究比横断面研究强,采取匹配控制的设计比完全随机的设计强。另一方面,科学论证性强的设计,操作起来往往相对较难。

(四)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collection of data)是指在研究设计方案指导下,力求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信息。研究的指标与所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理论上有本质的联系,要求正确反映研究因素的效应。指标有客观和主观之分。客观指标是指经仪器测定的结果记录或计算的有关指标,如身高、心电图、血细胞自动计数等。一般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可靠性,是研究设计中应着重选取的。主观指标包括研究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研究对象本身的主观感受所得结果的有关指标,易受心理状态及暗示程度的影响,如医师对病情、疗效的判定,患者自述的疼痛程度等。往往含有主观上的认识以及随意性、偶然性,有时难以保证指标值的真实和稳定,甚至可能出现矛盾、误判,故在研究设计中常作为辅助指标。有时,指标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集为一体,如某些仪器检查所得的图像直接显示了客观结果,但这些未经数值化或未完全数值化的图像经医师的分析判断才能做出临床诊断,此时就含有主观性的成分。
为保证研究的质量,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均应有效地得到控制。例如,各种处理方法应保持不变,实验的条件、环境应保持不变,采集、测量数据的仪器、方法和手段应保持不变。如果是多人合作、多中心合作,则正式试验前应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观察结果,包括实验条件、环境条件等,都应该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记录和保存。对研究中出现的异常值,要持审慎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丢弃,应该查明原因,核查纠正。观察所得数据应及时交数据管理员进行管理。

(五) 数据整理与管理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数据的作用,必须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严格的数据管理是研究质量的又一重要保证。包括:①数据的录入;②数据的审核,即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③数据筛选,将某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或有明显错误的数据予以剔除,获得符合条件的数据;④数据排序,按一定顺序将数据排列,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特征或趋势,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等。大型研究数据必须专人负责,数据管理员有责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般采用计算机数据库程序进行管理,所用数据库必须是公认的数据管理软件,所建立的数据库文件必须能转换成统计分析软件可接受的数据格式,例如:Excel、EpiData、FoxPro。数据库的字段名需标准化,且便于记忆和分析。
为了减少数据录入的错误,对每个字段都要增加录入范围的控制和跳项选择。数据必须双份独立录入,且每一位数据录入员只能录入单份。对两次录入的数据进行比对,对发现的错误同样双份独立修改,直至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为止。这样,如果每一位数据录入员的错误率为1%,则两名数据录入员同时出错的概率为1/10 000。
研究期限较长的课题,数据管理员需根据课题需要,定时报告所收集数据的质量(如果是双盲试验,则进行盲态核查)。包括:数据的逻辑检查,异常值、可疑数据的质询,缺失数据(missing data)的报告,课题进展速度的报告,数据质量评价等,为课题负责人掌握课题进展,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六)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的目的是把隐含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是以研究目的和资料的性质为依据,以统计理论为指导。对数据的分析(特别是大型资料)要有统计分析计划。且计划在先,分析在后,尤其是验证性研究。须知,每种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应用条件,且在满足该条件时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制订统计分析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切不可没有计划,无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的提示选择合乎主观愿望的方法和结果。大型资料的分析,最好有统计专业人员的参与。
统计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根据研究目的对结果直接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包括对本次研究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收集数据的目的是否明确,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和充分,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数据分析所需资源是否得到保障。并对研究过程中可能的干扰进行控制。例如,受试对象的依从性评价;处理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标准化;各处理组是否均衡可比;设立的对照组是否恰当;缺失数据的处理;对混杂因素的干扰采用分层分析或协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调整;多中心合作研究中,中心间的一致性评价,以及中心效应的分析与控制等。这些均应在统计分析计划中全面考虑。数据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计算有关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要注意明确一些关键问题,或称为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设计类型、所收集资料的类型、数据分布特征、变量或样本的多少等。
进行统计分析应尽可能选用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STATA等)。除了专门针对统计方法进行研究,一般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均需是国际公认的,争议少的方法。对尚未得到公认的、争议较多的方法要慎用。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时,要充分了解其功能和特性,正确选用相应的方法,谨慎设置各种方法的选择项,确保分析结果正确无误。并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审慎做出结论。

(七)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总结和研究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深化和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可以全面地概括研究工作的过程,充分反映研究的成果及价值,体现研究的水平。可供医学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交流,目的在于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转化,并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医学科研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学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和发明提供线索。他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论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①研究课题本身的学术价值,包括研究问题本身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②研究设计和手段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③研究质量的可靠性和可信性;④成果推广应用的普遍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有了好的研究课题,并获得了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结果,对研究结果的正确表述与分析依赖于研究者的写作水平,一篇医学科研论文一般应表述清楚如下四个问题:为什么要作该项研究,是如何进行该研究的,发现了什么,对研究中的发现是如何思考和评价的。在撰写时要求:用词准确、表达清晰;行文规范;层次清晰、便于审读;相互衔接;排版美观、图文并茂。

1.规范化

主要是论文行文格式的规范化。包括:论文格式的规范化,计量单位的规范化,专业术语和缩略语的规范化,引用参考文献的规范化,统计图/表的规范化。规范化的目的是便于阅读,便于索引,便于交流。

2.语言文字的表达

论文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因此,用词要准确、通顺、简明、严密。问题的阐述要有逻辑性,层次分明,论证充分、严谨,说理清楚,以理服人,首尾一贯,明白确切。行文规范、文笔流畅。

3.统计图与统计表的表达

统计表用表格形式,有条理地罗列数据和统计量。统计图将统计数据形象化。二者是研究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论文相互补充。因此,图表应具有可读性,简单明了,并可独立于论文。一个图或表表达一个专题内容,同一内容图与表一般不重复。在一篇论文中图表不宜过多,一般平均一个版面配一个图表。

4.研究论文的基本格式

一般包括:①论文题目;②作者及作者单位;③论文摘要;④关键词;⑤正文;⑥致谢;⑦参考文献。

(八) 成果申请

医学科研成果是通过考察、试验、研制、观测等一系列医学科研活动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并通过鉴定、验收、评估、评价或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方式获得社会的承认或者实践的验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或经济效益,包括发明、发现、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改造与推广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由于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目的不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特点、评价标准和方法也不相同。参照国际上对科学研究的分类,结合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的实际情况,分为: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成果申请时首先要进行成果鉴定,即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获得的结果,就其成熟性、实用性、先进性、创造性以及经济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审查和评价,最后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并提出推荐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鉴定时,要注意:申请的成果是否具备有关鉴定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申请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组织好鉴定委员会;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成果的鉴定。

(九) 专利申请

专利是由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据专利法授予申请人的一种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专有权。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申请专利是一种法律程序,可以使研究发明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
在申请专利前,要学习和熟悉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了解什么是专利,谁有权申请并取得专利,如何申请和取得专利;对准备申请专利的项目是否具备专利性进行较详细的调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对申请专利进行认真考虑;了解专利申请文件的书写格式和撰写要求、专利申请的提交方式、费用情况和审批过程;在提出专利申请以前,申请人应当对申请内容保密,以确保专利申请的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