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筋骨疼痛的病因病机
筋骨疼痛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是筋骨疼痛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跌打闪挫是筋骨疼痛发生的外在条件。疼痛的表现可为项背痛、腰痛、腰骶痛、腰腿痛、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膝关节痛、踝关节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可表现为剧痛、胀痛、掣痛、紧痛、刺痛、隐痛等。但就疼痛发生的病机而言,经气闭阻为其病机根本,而经气闭阻可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至累及内脏。
一、正气虚弱为发病之内因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的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的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或气血亏损、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失调,概括为气血虚弱、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正是痹证(筋骨疼痛)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当正气不足时,外邪风寒湿热才能乘虚侵袭人体的肌肉、关节,使经脉痹阻不通,发为疼痛。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宋·严用和在《济生方·痹》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引起正气虚弱、脏腑经络功能低下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禀赋不足,肾气虚弱
一般是指人体先天的某种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是筋骨疼痛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说:“小儿鹤膝风……非必为风寒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近代王兆铭在其《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书中指出:“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上与遗传因素有关。”据调查,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家族有一定的关系,同卵孪生子的双胎儿发病率更高。禀赋不足多源于先天,责于肾。说明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是痹证(筋骨疼痛)发生的内在原因之一。
(二)劳逸不当,伤及脾肾
劳逸不当包括劳力过度、房劳过度、劳神过度和安逸过度等四个方面。劳力过度则耗气伤血,气血虚弱,外邪常乘虚而入,发为痹证。《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劳累可伤及筋骨,这是因为“劳则伤气”(《素问·举痛论》)。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则明确提出劳倦可导致痹证的发生:“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气血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在临床上因过劳而患痹证者并不少见。
房劳过度是指房事过度而言,房事过度则损伤肾气,耗伤精血,筋骨失养,外邪乘虚而入。《中藏经·五痹》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清·陈士铎《辨证录·痹证门》说:“人有下元虚寒,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临床上肾虚引起的筋骨疼痛以腰脊痛较多见。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耗伤气血,气血虚弱则外邪乘虚入侵经脉而成痹。另外,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伤则失于健运,痰浊内生;恚怒伤肝则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闭阻经脉,也可致痹。
安逸过度是指好逸恶劳,也可成为筋骨疼痛的发病原因。过度安逸则气血运行迟缓,久则气血阻滞;或好逸恶劳,多食肥甘,以至痰浊内生,痰瘀互结,阻滞经脉,外邪乘之,经络气血闭阻发为痹证。
(三)久病体虚,气血虚弱
筋骨疼痛患者罹患过大病或病久不愈,或妇女产后气血虚弱,成为疼痛症的内在原因。
久病体虚,当人体患有重病,或病久缠绵,病瘥之后,正气虚弱,机体防御疾病、抗病能力、调节功能都必然下降,易遭受外邪为患。或气血虚弱,筋骨失养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也可导致筋骨疼痛。
产后体虚,妇女产后,损血伤气,气血虚弱,腠理空虚,易感受外邪患发痹痛。正如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所说:“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临床多归属于“产后身痛”、“产后痹”。
肝藏血而主筋,肾藏精而主骨,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肾虚,则肌肉筋骨失养,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风湿病痛。或肝脾肾虚,气血不足,肌肉筋骨失荣,筋肉挛急,经气不通,发为疼痛,此即不荣则痛。
二、外邪侵袭为发病之外因
外邪是指风、寒、湿、热等六淫邪气,外邪侵袭人体与人的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长期居住在高寒、潮湿的地区;或长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汗出入水,冒雨涉水;或天热汗出,直吹电风扇、空调机;或睡卧不当,受风受寒等,风寒湿邪侵袭肌腠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经络气血痹阻,发为风寒湿痹。或久居炎热潮湿之地,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滞经络,滞留关节,导致风湿热痹的发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各有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区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或素体阴气偏盛,内有阴寒,复感风湿热邪,也可从阴化寒。风、寒、湿、热、痰、瘀血等邪气侵袭人体,留滞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筋骨疼痛发病的病机关键。
三、痰浊瘀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痰浊瘀血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则痛,导致筋骨疼痛的发生。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说:“风寒湿三气之邪,每借人胸中痰为相援”。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症》说:“痹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王清任倡导“瘀血致痹说”。说明痰浊瘀血是引起痹证的重要原因。痰浊瘀血停滞关节、筋肉,气血闭阻,不通则痛,发为筋骨疼痛;也可由于气血通行不畅,局部筋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经脉闭阻,进一步加重筋骨疼痛的发生。
痰浊的产生多源于脾胃所伤。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水谷津液潴留体内,蕴而成湿成痰,痰浊留滞关节、筋肉,经脉闭阻,发为筋骨疼痛。脾胃所伤或由于暴饮暴食;或由于恣食生冷、肥甘;或由于饮酒过度湿热内生;或由于劳神过度,思虑伤脾、郁怒侮脾。正如华佗《中藏经·五痹》所说:“血痹者,饮酒过多”、“肉痹者,饮食不节,高粱肥美之所为也”。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身痛方论》说:“酒家之癖多为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酝酿日久,生痰涎聚阴气,流入项臂之间,不肿则痛耳。”
瘀血的产生可源于七情郁结。七情致瘀,多因于气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气滞多因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乏力,久之则成气滞血瘀。瘀血痹阻经脉则成疼痛症。
瘀血的产生多由于跌扑损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挤压伤、撞击伤、金刃伤、手术伤等,都可损伤筋肉、血脉,使血行不畅;或血流脉外,成为离经之血,使局部血行受阻,造成疼痛。或由于局部血行受阻,皮肉筋骨失养,抗病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加重疼痛的发生。
瘀血的产生可由于正虚。正气不足,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血不得行,滞留为瘀,正如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或由于痹证长久不愈,耗伤正气,导致气虚乏力,则水湿停而为痰,血滞而为瘀,均可因虚致痰、致瘀。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曰:“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证》说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痰瘀互结,阻闭经络,加重关节肿胀和肌肉、筋骨的疼痛,并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等症。痰浊瘀血也可与外邪结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骺,导致关节肿胀、僵硬,甚至变形。
筋骨疼痛的初期,一般病位于经络,累及关节、肌肉,日久不愈,耗伤气血,内及肝脾肾,加重了气血的亏损,则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荣养,加重了病情的发展。所以邪气闭阻、经脉不通及气血虚弱、筋脉失养,在筋骨疼痛的发病过程往往并见,即虚实并见,“不通”与“不荣”并见,致使病证缠绵难愈,变证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