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概述】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区域内受压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胸廓出口亦称胸廓上口(相当于缺盆),其上界为锁骨,下界为第一肋骨,前方为锁骨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其内侧为肋锁关节,外侧为中斜角肌。在此空隙中,前斜角肌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前斜角肌与锁骨下肌之间,有锁骨下静脉通过;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有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通过。在正常情况下,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在此间隙中不会受到影响,但当颈肋过长、斜角肌痉挛、肥厚以及锁骨骨折畸形愈合等因素,导致此肋锁三角间隙变窄,引起病证。由于造成三角间隙的原因不同,又常用病因命名,如有颈肋综合征、肋锁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等。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一般女性较多,单侧发病较双侧者多。常表现为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受压或牵拉症状。
2.臂丛神经受压症状 肩臂手的麻木、疼痛、乏力、酸胀,并有放射感。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临床上以尺神经受压较多见。病久不愈,可见神经支配区肌肉萎缩、感觉减退和激励下降。
3.血管受压的症状 动脉受压,患肢有间歇性无力和缺血性弥漫性疼痛、麻木,桡动脉搏动减弱,并伴有皮肤苍白、发凉、怕冷,患肢高举时更加明显。静脉受压时,患肢浅静脉怒张、水肿、手指发绀、僵硬。
4.检查
(1)锁骨上窝饱满、压痛;有颈肋者,可触及骨性隆起;有斜角肌病变者,可触及前斜角肌僵硬、肥厚及压痛。
(2)挺胸试验:患者直立,双手下垂,检查者双手分别触摸患者桡动脉。嘱患者挺胸,上肢伸直,并使肩胛骨尽量以向后下方,此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表示肋锁间隙狭窄,挤压臂丛神经及血管。
(3)过度外展试验:将患者上肢过度外展并后伸,桡动脉明显减弱或消失为阳性,表示动脉被胸小肌挤压。
(4)举臂外展运动试验:将患者双侧上肢外展并外旋,双手做连续快速伸屈手指运动,患肢迅速出现向心性疼痛、麻木、乏力,为阳性。健侧可持续1分钟以上。
(5)头后仰试验(Adson法):患者取坐位,检查者双手分别触摸患者桡动脉。嘱患者深吸气并憋住,头后仰并转向患侧,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表示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动脉。
(6)X线片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有助于确诊是否有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锁骨及第1肋骨畸形等。
【病因病机】
1.外感风寒邪气
风寒邪气侵袭项背肩臂的肌肉、关节、经筋,使斜角肌、胸小肌、锁骨下肌等挛缩、紧张,导致锁肋三角间隙狭窄,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
2.瘀血阻滞
跌扑损伤,瘀血阻滞,肩臂肿胀、疼痛;或疼痛久延不愈,气血长期运行不畅,经气闭塞而成瘀血,导致斜角肌等肌肉痉挛、肿胀、僵硬,使锁肋三角间隙狭窄,经气不通而发病。
3.气血虚弱
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劳作过度,气血亏损,使肩胛部肌肉、经筋乏力而松弛,肩部下垂,锁肋间隙变小,经气不通而痛。
【辨证与治疗】
胸廓上口相当于缺盆的部位,有众多的经脉和经筋经过,如手太阴经及经筋,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及经筋,手少阴经及经筋,手太阳经、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足少阳经及经筋等,故此处发生病变,会引起多条经脉的病证。在辨证与治疗时,既要治疗经络的病证,又要注意病因的治疗。
1.循经辨证论治
主症:肩臂部桡侧疼痛、麻木,属于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肩臂部尺侧疼痛、麻木,属于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肩臂部内侧疼痛、麻木,属于手厥阴经。
治则:通经止痛。
处方:肩臂部桡侧疼痛、麻木:颈臂穴、扶突、肩髃、曲池、列缺、合谷、商阳、少商。
肩臂部尺侧疼痛、麻木:颈臂穴、扶突、肩贞、极泉、少海、支正、后溪、少泽、少冲。
肩臂部及上肢内侧疼痛、麻木:颈臂穴、扶突、曲泽、内关、大陵、中冲。操作法:颈臂穴属于经外穴,位于锁骨内1/3与外2/3的交点处向上1寸,当胸锁乳头肌锁骨头后缘。沿水平方向向后刺入0.5寸左右,当出现触电感向上肢传导时,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随即出针。扶突直刺0.5寸,提插手法,当出现麻感时,行捻转平补平泻法后随即出针。刺极泉时,上臂抬起,用切指法进针,提插手法,当出现触电感时,行捻转泻法,随即出针。井穴均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法,其余诸穴直刺捻转泻法。
方义:上述处方系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按照疼痛部位循经取穴的方法,可达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经络气血通达,疼痛可止。其中疼痛而兼有寒冷、麻木者,可加用灸法,以温通经气,增强止痛效果。
2.风寒痹阻
主症:肩臂疼痛麻木,或上下走穿;或疼痛拒按,筋脉拘紧,皮肤苍白发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止痛。
处方:扶突、颈臂(阿是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操作法:扶突、颈臂的刺法同上。其余诸穴均直刺捻转泻法,并可在肩髃穴或大椎穴或阿是穴加用灸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风寒邪气痹阻引起的病证,扶突属于手阳明经,有散风祛邪通经止痛的作用,是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经验穴。颈臂穴或在锁骨上窝寻找阿是穴,均位于锁骨上窝,属于缺盆范畴。缺盆是诸多经脉、经筋通过的部位,尤其与上肢的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的关系更为密切,是治疗上肢病证的主要穴位,正如《甲乙经》云缺盆主“肩引项臂不举,缺盆肿痛。”肩髃、曲池、合谷,同属于手阳明经,多气多血,既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又有祛除外邪的作用,是治疗上肢病变的重要组合。外关属于手少阳经,并通于阳维脉,及可疏通经脉,又可祛邪外出,长于通经除邪。后溪是手太阳经五输穴中的输穴,“俞主体重节痛”,有散风除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筋骨疼痛的重要穴位。
3.瘀血阻滞
主症:锁骨上窝肿胀疼痛,上肢刺痛或麻木,手指发绀、僵硬。舌质紫黯,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颈臂(阿是穴)、膈俞、极泉、曲泽、少海、曲池、合谷。
操作法:颈臂或阿是穴浅刺0.5寸左右,当出现触电感后,行捻转泻法,随即出针。针极泉时患者举肩,用切指法避开动脉进针,提插手法,当出现触电感时,行平补平泻法,随即持针。膈俞行刺络拔罐法,曲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余诸穴直刺捻转泻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瘀血阻滞所致,故取血之会穴膈俞和曲泽点刺放血,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颈臂或阿是穴乃是病变的部位,泻之可消肿祛瘀。极泉、少海均属于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故二穴可行血通脉,主治上肢疼痛,正如《针灸大成》云极泉“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医宗金鉴》少海主“漏肩与风吹肘臂疼痛”。曲池、合谷属于手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二穴配合行气通脉、行气化瘀,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重要组合。
4.气血虚弱
主症:颈项肩背酸痛,肌肉萎缩,手臂酸痛麻木,手臂乏力,举臂艰难,手指拘挛,甚或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处方:扶突、颈臂(或阿是穴)、脾俞、少海、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法:扶突、颈臂(或阿是穴)的针刺法同前,得气后捻转平补平泻法。其余诸穴用捻转补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气血虚弱,筋肉失养、乏力,肩胛骨、锁骨下垂,导致肋锁间隙狭窄,挤压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引发病证,治当补气益血。补益气血总应培补生化之源为主,穴用脾俞、手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补合谷助肺气,益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可益气通脉。少海是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补之可补血养筋;配手三里用于手臂麻木的治疗,《百症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经验与体会】
1.结合病理解剖进行治疗
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病理较多,常与解剖变异有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病理解剖的具体情况取穴治疗,可提高疗效,如:斜角肌病变引起者,取扶突穴和斜角肌上的结节;颈肋引起者,取颈部按之硬痛的阿是穴和颈臂;胸小肌引起者;取颈臂、云门等。
2.扶突、颈臂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
扶突穴治疗胸廓上口综合征有明显的效果,对颈椎病、肩周病、肩背痛、枕神经痛以及胸痛等也有很好的效果。针刺方法:用0.25mm×25mm的毫针,直刺12mm(0.5寸)左右,提插手法,当有针感传到手指时,即刻起针。一定要有针感传导方可取效。针刺时还应注意针刺的方向,治疗颈椎病、肩周病、胸廓上口综合征时直刺,使针感传到手指,治疗肩背痛、枕神经痛时,针尖略向后上方,使针感传向后上方。
颈臂属于经外奇穴,位于颈部锁骨内1/3与外2/3交界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布有前斜角肌、锁骨上神经、臂丛神经、颈横动、静脉的分支。主治手臂麻木、瘫痪,对治疗胸廓上口综合征有良好效果。针刺方法:沿水平方向直刺12mm左右(0.5寸),提插手法,当有麻电感向上肢远端时起针。切勿向下直刺,恐伤肺尖。
3.井穴放血活血化瘀
当手指出现麻木、青紫时,在病变经络的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井穴是阴阳经交会的部位,又是经络系统中“根”之所据和“本”之所在,有较强的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对于麻木、疼痛、瘀血阻滞等病证有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