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批判之“市场不总是对的”

论娱乐圈向金融业的兼业化及其他

当下,好多艺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遭遇到了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低谷。如果进行国际对比,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娱乐圈虽然也光怪陆离,但是他们的闹剧还在娱乐圈的范畴,而国内娱乐圈事件则可能引发市场和金融领域的震动。娱乐圈向金融圈的兼业和“渗透”,其最终结局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有敬畏和底线意识。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同任何一个时间维度内的一天一样,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大陆金融从业者来说,这一天可以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不管是私募大佬还是金融街民工,都赶赴北京昌平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每个人都紧张而兴奋,紧张的是由于考试而致的资质问题,兴奋的是这一次金融的阶层被打乱,学历在高中以上博士后以下的大佬与屌丝们同处一堂,都要严肃认真地接受的基本金融知识测验。

据说,这次考试影响了当时几天的A股行情,因为上岗证可能比指数走向更加实在而紧迫,大佬们也许闭关专心背读考试指定教材和知识点,把行情搞的“愁云惨淡万里凝”,真是“愁看K线千重浪,遍地英雄进考场”。

当然,把这个走势归咎于考试,那一定是too young too simple。但不可否认,按下鼠标的手指需要听命于担心考试不过关的心灵。

在这独具特色的场景里,最让人感兴趣的不是什么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呼风唤雨的大佬们也被逼进考场,而是那些以“私募大佬”身份参加考试的演艺界明星们。这些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生将与那些科班出身的金融毕业生同场笔试,但谁通过谁不过还真难说!

追星、明星代言以及“明星财技”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作品《乌合之众》中,深刻而洞察地指出了普罗大众的行为规律,即群众大多是盲目的。这就很容易理解他们追逐明星,以明星的喜好和行为来判断和决策自己的行为。商业往往利用这一点来进行营销活动,这并不奇怪。

但是,商业与明星走在一起,双方都会有个考量。正常情况下,企业会考虑这个明星是否符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内涵,而明星同样也会判断这个合作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影响力,双方基于这些判断各取所需地走到一起。

这个合作在国内金融领域呈现出另一派景象:某演员代言的鑫琦资产被曝陷19亿元兑付危机,台球天后代言的中晋资产因涉嫌非法集资数百亿元被上海经侦总队查处,某演员代言的快鹿旗下的东虹桥金融在线平台出现兑付困难。明星代言走上了金融前台,这怎么解释?

大众在追星过程中会产生狂热,这种狂热很容易传染,并且形成似乎理性的判断。

在这些案例中,明星代言似乎对这些平台产生了很大的增信,似乎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曾几何时,某上市公司财报公布后,前十大股东里出现了某艺人的名字,随后该公司股价上演了非常壮观的行情。

除了追星心理导致的盲目性之外,时下明星们的财技也确实让金融街民工们自叹不如。

早先如演员们因持股华谊兄弟而大赚,后来如唐德影视,以及知名演员在难度极高的港股市场中豪取十几倍收益,这些无不刺激着一众既懂得CAPM和期权定价模型,又会做得一手漂亮PPT的金融街民工们。看看人家,只是出席一下上市庆典,觥筹交错一下,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几十倍收益到手。这等财技,别说中小投资者,就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也看了脸红。这似乎在证明,明星们的财技非同小可,这又为其代言的金融单位增加了可信度。

看看,一系列的事件,还有内在的逻辑在支撑呢!

按道理说,这些明星不是什么金融专家(当然专家代言性质也很恶劣),为什么大众会相信他们?

为什么明星们开始兼业金融甚至专业金融

这个问题好像比较幼稚,因为片酬再高,也比不上在资本市场上的几十倍收益来得爽。有人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息影,专门从事金融了呢!

一般来说,人在转换行业的时候,是有成本和收益对比分析的。如果进入新行业的门槛不高,而且预期收益又很超出原来收入很多,那么转行几乎是必然的。当然,不排除有人在从业过程中突然开挂,脑洞大开,“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而今才找到真正的恋人!”,转行更无不可。

那么金融业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行业么?公道讲,这要放在全球视角里面才能说清楚。

我们都知道一流的金融企业如高盛、JP摩根、汇丰等,一流的金融人物如巴菲特、索罗斯、以及搞高频的西蒙斯、买了VRX的阿克曼等。在国外,这些被称为投资人物,在国内有个特殊称谓,叫“牛散”。现在大家都想做牛散,连明星也是。

这可能是一些金融从业者在执业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娱乐界的常用手段,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进而给明星们造成了误读,认为金融不过如此。

比如,券商报告用的“党给我雄心给我胆”,某首席在微博上的地球顶、婴儿底等唤起粉丝的举动,都是感性大于理性,信口图一快,不用负什么责任。这些都会让业外人士认为,金融不过如此,唯上下之判断耳。

同时,国内的金融,还是大部分停留在监管套利、模式炒作等阶段,这种业务模式确实技术性门槛较低,对资源和渠道要求高,对个人能力在其次。

但现在,已经到了Fintech(编者注: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已经是一门技术活,不知道从业者们作何感想?

低智商社会的“智商税”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他在书中讲到,在低智商社会中,收取智商税无疑是最好的商业,也是最现实和短平快的商业。明星搞金融是一例,当下流行的网红经济也是一例。

在这个人人都会讲情商重于智商的年代,智商税的收入可能真的非常可观,有道是,韭菜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这就导致了大家纷纷要成为那个能够征税的主体,都想割韭菜。而在智商的竞赛中,韭菜和割韭菜的之间会相互转化,如果放大一点时间窗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就很明显。今年,演艺界的数位艺人急转直下的窘况,恐怕会让投资者们的智商会提高一些,因而可能会少缴一些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