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匠
  • 刘铁军
  • 3359字
  • 2020-08-26 19:07:58

南方

钱琪林(苏州吴中区光福镇)

钱琪林,男,苏州吴中区光福镇人,今年60岁,在江苏省苏州红木雕刻厂从事木工42年。家里有妻子和女儿,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瑞士留学,学英语专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自己做木工的收入。

您是什么时候学的木工艺?您接触木工艺多久了?

我于1973年分配到苏州红木雕刻厂,是国家办的一个50年代的老工厂。我当时19岁,就被分配到这个厂里学木工,当时学的是红木。我们进厂时有许多元老级的师傅,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私营企业没有了,所以优秀的老师傅都集中在厂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您每天干活累吗?

干这活很累,但当时年轻,又有好奇心,也没怎么认真学,一边学一边玩。

那您现在都可以做整套工序了?

我们那时候的木工都是做整套的,从选料开始,开料是机器。我们前辈的时候还有手工开料的,到我们进厂时就是机器了,大概70年代拉大锯的就结束了。我还看见过拉大锯,因为那时候木材大,机器上架不上去,三四个人要弄几天呢!拉大锯的人只管拉大锯,别的活不干。我没拉过大锯。

选木料有什么要求吗?

南榉北榆嘛!北方榆木多,我们南方榉木多。最优秀的明式家具很多都是榉木的,实际上红木的不多,红木都是皇家、大户人家用的。北京的很多大型的、豪华型的都是清式的,不是明式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追求多了,红木家具也就多了。

请您介绍一下工具的使用和工艺流程吧。

这个活比较特别的,家具叫小木,有小件和大件。架几就是小件,还有圆件。盖房子的叫大木。干我们这个活工具很多,一大堆,乱七八糟!所以说不准出去干活的,挑一担都不够,有耪(苏州话发音为pāng)、蜈蚣刨、蚂蚁锉之类的。耪有驼背耪、圆耪、平耪(平面耪)等等。木工从选料开始,开料,刨板,然后根据图纸划线开榫卯,到这里都是机器做。机器完工之后就理线,理线就是让木头光滑顺畅,需要用到耪。然后就是装配,用蚂蚁锉之类的工具进行打磨,打磨完了,木工这个部分就结束了。要注意,我们这里的传统是不允许木工用砂纸的,砂纸只能是漆工用,木工只要把自己的木工活做好就可以了。

这些工具用了多少年了?是您自己做的吗?

工具是一定要自己做的,已经用了几十年了,最久的用了三十几年了。这些工具形态都不一样,关键要用着顺手,感觉舒服。木头一定要好,不然会走样的。南方用耪比较多,广东用铁片,我们也用铁片,但是用得不多,因为铁片容易卡住,木纹都不一样的,铁片卡进去会有坑的。北方用沙纸、刨子和铁片。每个师傅的工具造型都不同,这些工具的弧线都很好看。当你的工具有造型时,你的家具一定也很好。我们这个行业有个口头禅“七分工具,三分技术”。

请问红木家具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红木是清中期才有的,红木只能是清家具。红木是硬木的一种,老北京的叫法是红木,就是紫檀、花梨,我们学的时候红木就是老酸枝。1964年,我们厂和上海远东公司合作做钟架子,当时叫降香木,不叫黄花梨。到后期,国家意识到了开采太厉害,就开始禁止。改革开放后,大家都乱来,现在野生的这种木头都找不到了。明清时代的黄花梨应该是海南黄花梨。现在红木不能直接讲红木,都有正宗的学名咧!紫花梨叫巴里黄檀,黄花梨叫降香黄檀,缅甸花梨正宗名字叫大果紫檀,不能混起来,都叫“红木”就麻烦了!

您是否参加过木工艺类的比赛?

我1979年参加木工比赛的时候就得了第一名!

还有过其他活动或者项目吗?

我还指导过钓鱼台、中南海的一些项目,就是指挥木工。还有些小事也很多。

您自己有木工艺产品的收藏吗?

我们家里不收藏,就做几件喜欢的东西。基本都是手工的。家里没什么机器做的。

您家用的家具是自己做的吧?

家具是自己做的,也做一些工艺品(指着一些自己做的工艺品给我们看)。

您多长时间能完成一件家具?

要看量的,这个小东西(指着架几)要四天。那个时候都有口诀的呀!像一个八仙台叫“台八工”,就是要八个人工(八天左右)。基本上都是手工,从刨料到最后把台子搭起来,这些时间都是可以估算出来的。

在工作当中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干到我们这个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有些都不是问题。干我们这个,木工结构总归就这么多,其实那些看起来复杂的东西做起来是没问题的,反而是看起来只有几个料的倒是不好做。最不好做的就是几个腿的,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

您会和老师傅交流吗?

他们没退休的时候我们是交流的,他们现在都八十几岁了,是正宗的传人啊!以前的老师傅是跟父亲学的,父亲是跟祖父学的,是真正的家族传承,所以手艺好,这个才是传人。但是现在的老师傅都不干活了,工具都扔了。

您经常去其他厂里交流吗?

我们一般在自己厂里,因为干这个活本事都是自己打。我们一般是知无不言,无所谓的,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本事!

现在苏州这里跟您年龄相仿的木工艺人多吗?

在苏州和我年龄相仿的做木工的不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做得好的不多。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文化程度低,我还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代高中毕业生,还算有点文化。我们那时候学的都是应用数学,机械制图什么的我都通,学木工的人会机械制图还很省事啊!当时好多工人没什么文化,不容易学好。现在的大学生脑袋瓜很好的,再勤快点,学这个很容易上手的,因为理解能力好啊!

您家周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多吗?

我们老家是吴中区光福镇,我和周师傅都是那里的,那里就是出工匠的地方,从事这个行业的比较多,苏州就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嘛!

您觉得现在的木工行业发展得怎么样?

刚改革开放那些年,工厂制作的家具一般,现在的家具厂都比较成熟,越做越好,这个是肯定的。跟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产品现在看起来很傻。现在仿古很好,有时候不能自己创造。我们的家具就是清中期时最好,就是乾隆那个时候,那时候的东西是一流的,如果现在能达到当时的水平,可能要更好。

现在当地政府对这些有什么政策帮扶?

政府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视,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得不得了!我获得省级传承人证书,干木工活的就我一个省级!(嘿嘿)国家级是设计类的,我们是制作类的。

您坚持做木工是因为爱好吗?

那个时候不是,那个时候做这个是要赚钱吃饭的!当时就是派到那个厂里的,不干这个就找不到别的活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在厂里做了40年,明年就退休了,但肯定会在家里做,每年做一两件优秀的作品。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明式家具的传统是优秀的,总要做些东西留下来给以后的人看看。

您有徒弟吗?

我收过徒弟,但我们这个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会的。这个活很奇怪,好像教他学不会,不教倒能学会,搞不懂。工厂里有跟着学习的徒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有些学得认真但是做不好。比如工厂里有一千个木工,人人都能干活,但是做得好的不多。就好像高中毕业考大学,考上的有很多,但是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多。

您觉得木工艺这门手艺会不会失传?

传统的手工操作肯定会消失一点,被机械化取代了嘛!但总归有些人仍然在研究传统的木工艺,传统的工具不应该让它消失。以前的人干活认真,现在的人不认真,现在的人图经济效益。打榫卯肯定是机器打比较好,比较精确。我的主张就是手工一半、机器一半,纯手工肯定没有那么好。

您有想过把手艺传给别人吗?

我会找合适的对象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我在有生之年会找对这个感兴趣的人,把这些都教给他。总有一天会找到,我总不能把手艺扔掉吧!苏州喜欢玩手工的人很多,肯定会有的。

您觉得现在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还是要和制作的人打交道,深入到制作当中才会更好。一件东西哪里你都通了,讲到哪里你都懂。比如一个抽屉台(指向抽屉台),这些都是有名字的,这个是面框,还有旁板;这里是开间,还有进深。这些都要懂。

钱琪林师傅虽然已至花甲之年,但是精神矍铄,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端坐在椅子上,十指交叉,气定神闲地与我们交谈。钱师傅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正如他所说,木工这个活看似好做,但是要做得好却不容易。虽然最初的他是被分配到红木雕刻厂工作,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冥冥之中一种的缘分呢?他的学习并不像别人那样枯燥、辛苦,而是边玩边学,却可以在仅仅学习几年后便一举夺得木工比赛的第一名!我们不得不承认,钱师傅在木工方面极具天赋。如今的他已经获得省级明式家具工艺传承人称号,也曾指导过国内外的很多重要项目。但他却非常谦虚,认为自己并没有很大的本事,同时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知识与我们分享。可以说,钱师傅本人就是一个关于明式家具的知识宝库,我们希望他掌握的所有技艺与知识都能完好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