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音乐故事(2)
- 沈弘
- 2274字
- 2021-03-31 12:16:16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家像他那样一生默默无闻而身后却名垂百世。他的作品在他生前不曾广泛流传,直到他辞世半个世纪后才有独具卓识的音乐评论家出版了巴赫的传记,又过了100年才出版他的全集。巴赫一生创著甚丰,虽然有许多手稿已散佚,但传世作品仍有500部之多。
巴洛克时期欧洲宫廷里的古钢琴
巴赫被重新“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流传。比巴赫晚出道近百年的贝多芬在图书馆里研读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之后惊呼:“他不是小溪,应该是大海!”贝多芬一语道出了这部钢琴曲集的博大精深。
《平均律钢琴曲集》又被称作《前奏曲与赋格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有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是为小键琴而作,这是巴赫很钟爱的一种乐器。小键琴和大键琴(又叫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有一种说法是,巴赫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而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此说很值得推敲。从作品结构的严谨规整来看,《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确是很优秀的教材,但是从恢宏的气势和丰富的音乐风格看,它是巴赫一生音乐创作和研究的总融,无处不折射出巴赫音乐思想的光辉。如果简单地把这部作品当作音乐教材看,就大大低估了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当曲集的下卷完成时,他的几个儿子早已功成名就,成为饮誉一方的名家了,当时的欧洲只知道“伦敦巴赫”“柏林汉堡巴赫”和“比克堡巴赫”,而对于他们的父亲,人们只当他是一位老琴师而已。
《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编成于1722年,下卷完成于1744年,前后历时20余载。这段时期是巴赫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这部曲集是巴赫的思想和他对复调音乐探索的总结,所以音乐评论家说这部作品是“巴赫大全”。
在巴赫生活的那个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已席卷了欧洲,德国经历了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中世纪的幽灵消逝,近代科学正在建立,人们崇尚科学和理性,人的个性正在冲决教会的枷锁,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哲学对巴赫有深刻的影响。巴赫出生的1685年,牛顿已经完成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化学从古代炼金术里脱胎而出,近代生命科学正在揭示人体的奥秘,莱布尼兹发明了数学的二进制并建立了数理逻辑。近代科学的诞生使世界变得更加新鲜神奇,促使社会上形成追寻探索真理的风气。巴赫是一个求知精神很强的人,他接受早期启蒙主义思想,对数学和哲学都有兴趣,曾研读过莱布尼兹的著作《论智慧》,他显然对数理逻辑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这从他作品的严谨结构上可以看出。巴赫并不只创作和演奏音乐,他也对乐器、声学和律学研究探索,因此他加入了“音乐科学协会”。当时,近代物理对声学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十二平均律理论已经建立,这是把自然音阶一个8度平均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于是音乐可以自由转调。转调和离调是音乐主题扩张发展的最主要手段,它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加,使音乐的内涵得以丰富。但十二平均律还只建立在理论上,它与赖以实践的乐器和音乐手法都还不能相适应。因为那时的键盘乐器调音时按C大调纯自然音阶的音高定音,所以转移调性时只能局限于几个近关系调,演奏远关系调会出现严重的音准问题,这就是纯律调音的局限性。鉴于此,巴赫对古钢琴进行实验,按照十二平均律调音,在这样的琴上就可以自由转调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以12个半音中的每一个音为主音,分大调式和小调式,建立24个调,每个调写一首曲子,共得24首,上下两卷合为48首。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运用十二平均律,它展示了音乐创作的新天地,为现代钢琴技术奠定了基础。
更为值得珍视的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人说它是一部巴赫大全,这是很恰当的。俄罗斯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说:“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你可以找到宗教性的、英雄气概的、忧郁的、雄伟的、哀诉的、幽默的、田园风味的、戏剧性的各种性质的赋格曲,它们只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很美的。”这部作品中的所有曲目都没有标题,没有作者关于乐曲的具体情节或诗意的构思说明,巴赫只是用变幻无穷、精细入微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结构很严密,表现出巴赫音乐思维的逻辑性,这与他崇尚理性和数学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是巴赫音乐哲理性之所在。
巴赫死后50年,《平均律钢琴曲集》出版,随后便成为一部复调音乐的大教科书,后世作曲家几乎都要研究这部曲集,并从中获取灵感,直到今天它还是钢琴学生和作曲家的必修课。
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不仅是后代艺术家们研习的经典,也经常被直接移植、改编、配编成新的作品,19世纪法国大作曲家古诺的《圣母颂》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圣母颂》是古诺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的基础上未加任何改动配上音乐旋律而成。《C大调前奏曲》手法非常简洁素朴,它的音乐主题是一个分解的主和弦,流水一般的琶音不断流动变化,表现出纯洁平和的感情境界。乐曲只是在各关系和弦的琶音上不断流淌,似乎在为一个暗藏的旋律做伴奏。古诺捕捉住这一感觉,把这个若即若离似有实无的弦外之音用一个具体的旋律表现出来,于是写成了《圣母颂》。《圣母颂》的旋律清丽隽雅,境界深邃而超脱,与巴赫的原作吻合在一起,贴切完美,配合得天衣无缝。《C大调前奏曲》成了歌曲《圣母颂》的伴奏,清纯流动的伴奏与端庄旷远的歌曲相映成趣,有如前后相隔100多年的两位音乐家心灵的契合。《圣母颂》因此成了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后来又成了著名的小提琴小品。每当小提琴演奏的《圣母颂》响起的时候,伴随小提琴旋律的钢琴伴奏那流畅的音律就像一股清泉在汩汩流淌。
巴赫的家庭音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