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州城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陷蘄州,知州李誠之等死難,司理參軍趙與褣僅以身免,歸撰《辛巳泣蘄録》1,備述守城拒戰情狀,間涉州城形制,今摘録其文,並略作補釋。

“蘄州城池四門,皆無所慮。”“本州九里三十六步之城,共一千三百女頭。”“切緣本州城獨有團樓,而無馬面,兩邊無對敵之地,所以虜賊一意攻擊不住。”蘄州城,即所謂羅州城,舊址在今蘄春縣漕河鎮西北蘄水左岸。分内外二城,外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西北部被蘄水切去一角,東垣長1420米,南垣長780米,西垣殘長400米,北垣殘長430米2。原周長應在4千米以上,與文獻所記規模大致相當。考古發掘顯示,外城始建於唐而增修於南宋。城内采集到嘉定五年(1212)、十四年城磚,表明金兵襲來之前曾有補葺,即袁燮撰李誠之墓誌所云“相視城壁而增益之,高與厚俱五尺……備樓櫓,築羊馬墻”3者。然城防僅有團樓而無馬面,又與“淮襄之城制”4不符,可知確屬倉促之舉。

“太守李國録與秦通判等,遇賊於子城之十字街,各以自隨之兵冒死鬥敵。……判官趙汝標與知縣林棨、嚴監轄剛中、寧主簿時鳳……相率投身於子城河内而死。”子城即羅州城内城,在外城中部偏北,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垣長263米,南垣長450米,西垣長349米,北垣長314米,城外有壕。四垣各探出城門一座,當合於十字街格局。據考古勘探,内城始建於漢,宋仍之。

蘄州城平面圖

嘉定蘄州城磚

“望樓子陳富報,虜賊已擁衆至西門外廣教寺山望城崗山腰,劄寨數百處,耀旗俯視我城壁,牧馬二千余匹於山下。但州城尚隔河,虜未敢近。”廣教寺山,即白雲山,“在城北四里,自旦及暮嘗有白雲繚繞其上。隋時建塔寺其上……國朝名廣教禪院”5。州城與山所隔爲蘄水,“至白雲山前突起一洲,左爲蘄河(即舊治所在),右爲西河,驛遞在焉”6

“有北門外文頓坊税户黄思明等人,捕獲番人秦順。”據買地券材料,蘄州治下各縣通常城内設坊,城外爲鄉。如蘄水縣(含元祐八年[1093]分置羅田縣)有尚德坊、開元鄉、永泰鄉、直河鄉、龍門鄉;黄梅縣有宣化坊、長樂鄉、永福鄉;廣濟縣有永興鄉、靈泉鄉7。文頓坊在北門外,可推定爲近郊沿河街區發展之例證,與吉州等江邊城外坊市性質相同。

嘉靖《蘄州志》云:“元世祖中統四年癸亥,即宋理宗景定四年癸亥(1263),元兵據河西白雲山設炮臨城。守者懼,夜率其民保鴻宿洲以據之。安撫使王益遷麒麟山,創築今城。”8羅州城考古發掘所得宋代殘瓷以兩宋之際、南宋中晚期兩時段最爲豐富9。以景德鎮青白瓷爲例,約1230—1240年代之劃花碗及印花碟10尚有所見,而1250—1260年代之餅足碗11則未發現。如此,嘉定戰後蘄州生業雖有短暫恢復,終究難復舊貌,遷築新城,勢在必行。

2016年12月5日

1 趙與褣《辛巳泣蘄録》,《全宋筆記》第7編第2册,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2 黄岡市博物館等《羅州城與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3 袁燮《蘄州太守李公墓誌銘》,《絜齋集》卷一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249頁。

4 解縉等《永樂大典》卷八五○七引《南寧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935頁。

5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七《淮南西路》蘄州,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1992年,1908—1909頁。

6 潘克溥修纂〔咸豐〕《蘄州志》卷二《山川》,清咸豐二年刻本,葉三四。

7 魯西奇《宋代蘄州的鄉里區畫與組織:基於鄂東所見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95—620頁。

8 甘澤修纂〔嘉靖〕《蘄州志》卷三《城池》,《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明嘉靖十五年補刻本,葉三四。

9 黄岡市博物館、湖北省文物總店《蘄春羅州城:2001年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10 四川窖藏集中出土,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遂寧市博物館《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11 揚州寶祐城集中出土,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揚州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1999—2013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新舊蘄州城位置關係圖

蘄州城出土嘉定後瓷器

蘄州城出土嘉定前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