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21华图版)
- 华图教育
- 18633字
- 2021-04-01 07:18:46
第一章 篇章阅读
第一节 答题策略
真题示例
1.(北京2020)《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然而,在小说原著中,电影讲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过木星时的几小段文字而已。这样一部小说,也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其间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个能够不断拓展想象力边界的舞台。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开启的,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
在《流浪地球》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战狼Ⅱ》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准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也反映着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这个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比例超过20%。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既有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
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还有一些差距。①但一部电影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部影片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②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哗众取宠、意气之争,多一些中肯建议、理性之言。③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④
1.第1段中的“这个角度”指的是( )。
视频解析
A.高票房有可能一举扭转中国电影市场的惨淡现状
B.原著给电影剧本留下了丰富的再创作线索和空间
C.电影体现出了有史以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最好水平
D.科普与文学意识在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中相得益彰
[解析]定位“这个角度”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该词组出现在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分析其上文语境,“这个角度”指代的是“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个能够不断拓展想象力边界的舞台”。对比选项,B项“丰富的再创作线索和空间”符合上述语境。A项、C项和D项:“中国电影市场的惨淡现状”“中国电影最好水平”“科普与文学意识”均为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
2.第2段中提到电影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价值观是( )。
视频解析
A.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C.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
D.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解析]B项“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对应“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符合文意。A项强调的是“志向和勤奋”,C项强调的是“基层、基础”,D项强调的是“志向”,均为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
3.第3段作者意在强调( )。
视频解析
A.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动力强劲
B.中国电影的商业前景非常可观
C.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幻电影热
D.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科幻作家
[解析]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观点,成熟电影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接着举例子进行解释说明,通过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后一句话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强调了观众的期待。所以整个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为主旨句,强调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源于强大的背景支撑。对比选项,A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动力强劲,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意。B项“商业前景”,偏离文段重点。C项是围绕分句例子展开的论述,片面且偏离文段重点。D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科幻作家”,偏离文段重点。因此,选择A选项。
4.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视频解析
A.中国式科幻的发展亟待科学知识的普及来推动
B.培养年轻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热情卓有成效
C.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D.中国科幻类文艺作品的创作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解析]A项对应第④段,根据“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未来的想象空间”,可知中国式科幻的发展亟待科学知识的普及来推动,符合作者观点。B项对应第④段,“培养年轻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热情卓有成效”,曲解文意,不符合作者观点。C项“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表达过于绝对,且文段也并未提及,不符合作者观点。D项“最好的时代”文段并未提及,不符合作者观点。因此,选择A选项。
5.“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句话应放到最后一段中的( )。
视频解析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根据“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可知,这句话为对策句,是激励文化产品质量提升的具体做法。A项:①后面是通过转折关联词强调一部影片成为公共话题的积极方面,与“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话题不一致。B项:②“对于观众而言”是对前面“意味着观众对……”的补充说明,话题一致,因此这句话放到②处不合适。C项和D项:③④中间这句话同样是作为对策句出现,分析题干中的对策,其应该与③之前的理性相对应,是对理性的展开论述,所以放到C项③处较合适。排除D选项。因此,选择C选项。
2.(北京2019)记忆是一项原理复杂又十分个性化的生理活动。①记忆的形成机制尚没有确切的结论,如何衡量记忆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更不要说对何时的记忆更高效进行判定和解析了。②无论我们记忆的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旋律,都离不开相关神经元的活动。区别只在于有哪些神经元参与,有多少神经元参与,以及神经活动的频率高低等。当足够多的电活动使神经元开始形成稳定联系后,相关的记忆便得到巩固。③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力、体内激素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记忆的形成。④虽然人体是复杂的系统,但总会存在一个相对合适的状态。这个状态合适的时间,便是记忆相对高效的时间。而身体状态随着时间呈现出周期性调整,这是生物体存在节律性的一种表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三位研究“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科学家。人类用上百年的时间证明:生物体的状态随着时间的进展,受到内源性的调节。这种24小时的生物节律,完全是因为在生物体内有若干蛋白呈现周期性的相互作用。
记忆是一种生理功能,它的形成和巩固,需要相应结构的配合。功能依附在结构之上,结构越合适,功能便越强大。但是,究竟什么影响着记忆力呢?这完全因人而异,比如,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强烈的刺激,甚至是之前的学习基础,都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另外,人体内存在着一种自主性的生物钟。外部环境的改变,并不会对这套机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这套自主性的生物钟,只是影响记忆的众多因素之一。我们并不能一刀切地宣布,什么时间是记忆最好的时候。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想要知道自主性生物钟对记忆的影响,需要先把其他所有因素都排除掉。被试者必须完全均一,不能有个性化的情感,不能有个性化的认知,也不能有个性化的饮食。这显然很难做到。
对记忆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改善我们的学习状态,大多数人完全没有必要知道生物钟究竟影响了多少记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测试结果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也可能和我们吃的东西有关……我们只要花一些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做同样的学习,过一段时间比较效果,用这种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1.本文可用于反驳以下哪项观点?( )
视频解析
A.早晨记忆力最好
B.幼儿阶段是一生中记忆最强的
C.人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重复有助于强化记忆
[解析] 文段强调,记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钟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没必要知道生物钟对于记忆的影响程度,因此文段想要强调,时间对于记忆的影响并不是很重要。与“生物钟”“时间”有关系的为A、B两项,C、D两项没有涉及,排除;B选项,文段强调的时间并不是人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一段话强调,“不同的时间段做同样的学习”,可以知道强调的是日常的时间。故本题选择A选项。
2.“笼统地说,记忆的形成和神经元之间特定的电活动有关。”这句话最适合填入文中第1段哪个位置?( )
视频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这句话的内容是强调“记忆”和“神经元之间特定的电活动”之间的关系。填入中间的句子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前文强调,关于记忆形成机制,没有确定的说法,后文强调足够多的“电活动”可以巩固相关的记忆,“笼统地说”可以与前文的不确定形成照应,而“记忆的形成与神经元之间的特定的电活动有关”则是对后文内容的总起,因此这句话放在②合适。故本题选择B选项。
3.下列哪项可以作为支持第2段观点的例证?( )
视频解析
A.盘旋在支架上的牵牛花的藤在旋转时,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如果人为地将其缠成左旋,它生出新藤后仍不改右旋特性
B.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现,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C.18世纪法国科学家德梅朗发现,含羞草叶片在恒定的黑暗环境下仍表现出24小时的波动性变化
D.山东济宁府北宋土层中出土的莲子“沉睡千年”后在浙江杭州复活,生出了嫩绿茎
[解析] 第2段的观点,为强调生物体存在节律性,即会随着时间呈现出周期性调整。观察四个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时间”,排除;B、D选项虽然与时间有关系,但是没有体现“周期性”,排除;C选项中“24小时的波动性变化”体现了随时间呈现的周期性调整。因此,本题选择C。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视频解析
A.记忆相对高效的时段并不存在
B.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C.衡量记忆的效果有公认的标准
D.自主性生物钟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可行性很高
[解析] A选项,根据文段第2段“这个状态合适的时间,便是记忆相对高效的时间”可知,A项错误;B选项,最后一段提到“……用这种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正确;C选项,第一段提到“如何衡量记忆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与“有公认的标准”表述相悖;D选项,第3段提到“想要知道自主性生物钟对记忆的影响,需要先把……这显然很难做到”,与“可行性很高”表述相悖。因此,选择B选项。
5.文中提到可能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 )。
①激素水平 ②性别 ③认知风格 ④遗传基因 ⑤饮食习惯
视频解析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第1段最后一句话提到“体内激素的水平的高低”,因此可知①是其中的因素,排除C、D选项。第3段提到“需要先把其他所有因素都排除掉……不能有个性化的情感,不能有个性化的认知,也不能有个性化的饮食”,因此可知“情感,认知,饮食”是影响记忆的因素。故选择A选项。
3.(北京2018)历史的变局,往往隐藏于一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细节中。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它利用竹、木、牛角和兽筋的弹性,将箭矢投射到远处,以杀伤野兽和敌人。但只有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百步穿杨,洞穿重甲则需要过人的臂力。中国人在春秋时代开始大规模使用弩。弩利用机械,将拉弦和射击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动作,于是使用者可以脚踏弩臂上弦,以腰力补充臂力的不足,之后精确瞄准。这种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秦汉两朝的农耕民族军队可以击败长于骑射的匈奴,迫使他们西迁,改变了欧洲历史;也使宋代在缺乏骑兵的劣势中,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抗衡数百年,发展出辉煌的文明。
________。在史前时代,独木舟和木筏就已经帮助人类迁徙到大洋洲。在那之后,船使河流和海洋成为人类运输的快速通道。一辆八匹马拉的马车可以装载四吨货物,而八个人驾驶的船可以运二百吨货。船运给河流和海洋的沿岸带来了繁荣,人在水运的枢纽处聚集,形成城市,而城市甚至王朝也因此依赖于航运。中国南方的粮食通过河流只能运到开封,北宋不得不在这个危险的地域定都,最后付出惨重代价;南宋的泉州因为海运贸易而繁荣发达,也恰恰是泉州的失陷,让蒙古人获得了南宋的船队,南宋失去最后的抵抗机会;在元明清三个南北统一的朝代,又是航运使得南方粮食源源不断供应北方的都城,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与弩的发明一样,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曾经领先世界,但最终在西方的技术大跃进时代走向衰落,在公元2世纪就能造出十丈楼船的民族,到18世纪只能建造被西方人嘲笑的小船。技术衰落无疑是文明衰落最明显的表征。让中国人一直感到不甘甚至悲愤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输掉了竞争?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欧洲的吵闹,让轻视技术发展的国家不断被打败、淘汰;而追求步调一致的中国呢?乾隆十二年,清廷下了一条禁令,禁止福建的工匠建造一种“桅高篷大,利于走风”的新船,因为它速度太快,不利于水师稽查管理。船运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也恰恰是大一统,使得中国的船运和国运走向衰败。
1.弓箭和弩的根本区别在于( )。
视频解析
A.主要的使用场合
B.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C.射程的远近
D.是否利用机械
[解析] 阅读文段,定位原文。关于弓箭和弩的内容在文章第2段。提到弓“只有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百步穿杨,洞穿重甲则需要过人的臂力”、弩“利用机械,……以腰力补充臂力的不足”,因此二者区别在于有无使用机械。根据内容匹配选项,D项正确。A项、B项和C项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D选项。
2.根据本文,作者强调北宋选开封为首都主要因为当时该地( )。
视频解析
A.气候温暖宜人
B.经济基础雄厚
C.方便获得粮食补给
D.是海运贸易的起点
[解析] 阅读文段,定位原文。本题的位置出现在第3段,该段提到“中国南方的粮食通过河流只能运到开封,北宋不得不在这个危险的地域定都”。因此,选择开封作为首都的原因是“粮食运输”相关的原因。根据内容匹配选项,应该是“方便获得粮食补给”。A项、B项和D项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C选项。
3.填入第3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视频解析
A.古代世界航运也曾有过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
B.船对历史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C.与弓相比,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显而易见
D.如果没有船,中国历史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解析] 阅读第3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知道第3段都是在谈论船和航运对于历史的影响。根据内容匹配选项,B项是正确选项。A项:话题错误,文段并不是在描述航运的历史,而是在描述航运对于“历史”的影响。C项:表述片面,只提到“中国历史”,在文段中并不仅仅提到了“中国历史”,也涉及了“大洋洲”。D项:表述片面,也只提到了“中国历史”。因此,选择B选项。
4.贾雷德·戴蒙德认为,18世纪中国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当时( )。
视频解析
A.中国海洋运输不占有统治地位
B.中国闭关锁国排斥他国技术
C.中国人缺乏冒险与探索的精神
D.中国的大一统导致缺乏竞争
[解析] 阅读文段,定位原文。“贾雷德·戴蒙德”出现的位置在第4段。他给出了原因“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同时最后一句话“船运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也恰恰是大一统,使得中国的船运和国运走向衰败”,“使得”表示因果关系,说明原因是“中国的大一统”。根据内容匹配选项,D项是正确选项。A项、B项和C项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D选项。
5.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视频解析
A.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B.中国历史的是与非
C.冷兵器时代的对决
D.被重写的世界历史
[解析] 先确定文章的重点句。分析整篇文章,第1段提出观点,即“历史的变局,往往隐藏于一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细节中”。第2段举了“弓和弩”对于历史的影响的例子,第3、4段举了“航运”对于历史的影响的例子。因此,可以判断,整篇文章主要强调的是一些细节对于历史的影响。根据内容匹配选项,A项是正确选项。B项:表述片面文章并不是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是非”,而是讨论“弓弩”“航运”等对历史的影响,同时,也并不仅仅提到了“中国历史”。C项:“对决”只是文段中提到的一个话题,同时并非文段强调的重点。D项:“重写”并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A选项。
第二节 阅读技巧
真题示例
1.(北京2020)①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算法”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买什么东西、看什么新闻、去哪里上学……在作出这些决策时,我们通常会遵循算法的指引。算法让我们完成过去难以完成的任务,还能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算法进行有效规制,让算法的好处得到充分发挥呢?有专家认为,必须让算法实现透明化;另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让算法可以被共享。这些观点在操作中面临的困难很大。以算法的透明性为例,尽管很多人都呼吁将算法公开,以便其被监督,但这很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算法是核心资产。强行要求将这些算法公开,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一种侵犯。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算法十分复杂,就算被公开、被共享了,要想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管,会面临很高的成本。由此,需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
③虽然,现在很难有一套完整的、明晰的算法规制思路。不过,有两条原则可以被参考,分别是:“将人的事情留给人,将算法的事情留给算法”,以及“用规制人的思路来规制算法”。
④先看第一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算法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要负责任的应该是人。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分级状况决定商品的销售价格。这就是价格歧视,要对此负责的是人,而非算法。
⑤再看第二条原则。很多人认为算法是一个黑箱,不知道里面的运行机制,因此难以被规制。这听上去有道理,但却存在纰漏。教科书上算法的定义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规定的一系列操作。据此,人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考也是一种算法。虽然机器的算法很复杂,但至少我们还知道它所应用的编程语言和编程原则;而对于人脑中的算法,尽管我们已经研究多年,但却始终不了解其使用的“编程语言”,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类似的思路来思考对算法的规制呢?
⑥按照这一思路,举例来说,如果要指挥电工安装灯泡,一种思路是,在一边观察电工,一有问题就纠正。但这个思路成本很高,还会损害电工的积极性。另外一种思路是,告诉电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安不好,就要赔钱”。电工同意后,他一定会仔细地把灯泡安好。
⑦其中的道理在于,我们通过调整电工的支付状况,让他自身的利益和我们达成了一致,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激励相容条件”。对于算法规制而言,规制者只要设法调整算法的输入目标,保证它和我们想要的目标一致,就可以引导它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1.但与此同时,算法的普遍应用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个性化推荐的算法可能限制人的信息来源,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企业可能利用算法,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这些,都是过去不曾遇到过的。
视频解析
以上段落填入文中哪一位置最恰当?(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解析]本句话题通过转折词“但”引出了算法的问题,故本句话前面应该谈算法的好处,后面应该接算法的问题的具体阐述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对策。①句谈的是算法的好处,②句谈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应该填到①②之间。因此,选择A选项。
2.根据文章,作者最可能赞同的是( )。
视频解析
A.算法在本质上仅仅是一种工具
B.算法公开是算法规制的有效手段
C.有效规制算法的关键是监管其运行过程
D.难以对“人的算法”产生的行为进行规制
[解析]A项对应第四段“在很多情况下,算法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要对此负责的是人”,由此可知A项符合文意。B项对应第二段“尽管很多人都呼吁将算法公开,以便其被监督,但这很不现实”,由此可知B项不符合原文。C项对应第七段“对于算法规制而言,规制者只要设法调整算法的输入目标,保证它和我们想要的目标一致”,由此可知并非是监管及运行的过程。D项原文未提及,不符合原文。因此,选择A选项。
3.根据文章,作者举电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视频解析
A.对人的管理需要以利益考量为主
B.激励措施有助于效用最大化
C.对人的规制可借用来规制算法
D.人的创造性需要宽松的管理氛围
[解析]本题对应第六段,举例子的作用是为了证明观点,观点句在例子的前文,前文的观点为“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来思考对算法的规制”。C选项为原文内容的同义替换项。因此,选择C选项。
4.这篇文章最可能有益于下列哪一群体?( )
视频解析
A.编程教育机构负责人
B.信息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
C.计算机爱好者
D.互联网消费者
[解析]本文需要查找到算法规制具体对哪个群体有帮助,文章第四段提到“一些电商平台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分级状况决定商品的销售价格。这就是价格歧视”,所以对算法进行规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故对互联网消费者有利。对比选项,D项“互联网消费者”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5.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 )。
视频解析
A.算法对人生活的影响
B.算法被称作“黑箱”的原因
C.算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
D.算法透明化的有效路径
[解析]本文第一段说的是算法遇到的问题,第二段开始谈如何对算法进行规制,解决算法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及了算法在规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题。C选项是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的内容,非重点。B项对应原文第五段的内容,非重点。D项是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属于片面项。因此,选择C选项。
2.(北京2019)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即淮菜,以淮安为代表,“扬”即扬菜,以扬州、镇江一带为代表。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古运河把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贯通,立时将扬州提拔到全国烹饪人才、技艺、原料交流枢纽位置,北方的豆、麦、杂粮、油料南下,南方的粮、茶、果、盐、水产北上,统统会师在扬城。而隋炀帝三幸江都,将长安、洛阳中原美食,随龙舟带进扬城隋宫,进而外传民间食肆。
扬州,因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发展为东南经济中心。“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扬州饮食市场被刺激得火爆了,厨艺精湛了。李白诗云:“玉瓶沽美酒,衔杯大道间。”这一切因素,使淮扬菜发展到一个新高峰。
宋庆历八年春,一代文学巨匠欧阳修给扬州美食界带来福音。这位醉翁常携宾客举行平山堂饮宴,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樽中看取美食文。此后,苏轼又至扬州,与四学士飞雪堆盘烩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开创了给淮扬菜系注入文学新鲜血液的先河。淮扬菜典雅俏丽的文人风格由此而起,其后经年不衰。
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际,仓惶南逃进了扬州城,“小市春灯煮百羊”,要吃要喝;时隔一年,徽钦被掳,高宗携社稷皇室四万人也逃进扬州城,“行在”玉烩金齑不空口,也要吃要喝!扬州城虽遭掠,但饮食业在亡国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动也是事实。
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扬菜进入了第二高潮。朱元璋对淮扬菜情有独钟,命扬厨专司内膳;从扬州起家的明成祖朱棣夺权登基以后,迁鼎北京,随宫北上的扬籍厨师多有其人,这是淮扬菜系进京扎根的正式记录。据《食在宫廷》介绍,清帝喜吃的菜有100多款,其中淮扬风味菜如红烧狮子头、清炒虾仁等达60多款。典型的例证,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任巡盐御史,每年都要贡献南味给清圣祖康熙,所谓“水落鱼虾常满市,湖多莲芡不论钱”。常年进贡不懈的是笋,因为康熙喜吃春笋,每次南下必食,曹寅多次进贡扬州燕来笋以博皇上“朕心大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50周年大庆宴会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后人评价淮扬菜,常用“贵”字。这应当与两淮盐商与河务官员豪甲天下的饮食消费有关,这也是淮扬菜得以壮大的一大保障。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说:“扬州土著,多以盐务为生,习于浮华,精于肴馔,故扬州筵席各地驰名,而点心制法极精,汤包油糕尤擅名一时。”
1.“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这句诗主要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扬州( )。
视频解析
A.经济繁荣
B.人文荟萃
C.园林奢华
D.人口繁盛
[解析] 引用的诗句出现在第3段。根据诗句前后的提示“至唐代,发展为东南经济中心”、“扬州饮食市场被刺激得火爆了……”均为经济因素可知。因此,选择A选项。
2.举欧阳修和苏轼的例子主要是为了彰显淮扬菜( )。
视频解析
A.历史悠久
B.非市井家宴
C.有文化内涵
D.能调众口,南北皆宜
[解析] 引用例子出现在第4段,“分—总”结构。欧阳修部分阐述“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樽中看取美食文”、苏轼部分阐述“开创了给淮扬菜系注入文学新鲜血液的先河”。最后一句“文人风格由此而起”,综上可知,举例子是为了彰显淮扬菜有文化内涵。因此,选择C选项。
3.根据本文,使淮扬菜立足于北京的关键人物是( )。
视频解析
A.隋炀帝
B.宋徽宗
C.清圣祖
D.明成祖
[解析] 淮扬菜立足北京出现在第6段,定位于“这是淮扬菜系进京扎根的正式记录”。根据此总结性的语句,往前看“从扬州起家的明成祖朱棣夺权登基以后……正式记录”,故关键人物为明成祖。因此,选择D选项。
4.根据本文,下列关于淮扬菜的说法正确的是( )。
视频解析
A.淮扬菜系形成于唐宋时期
B.来源于淮安、扬州两地风味菜
C.淮盐业与淮扬菜发展密不可分
D.北宋战乱亦使淮扬菜得到发展
[解析] A项,定位第1段,“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可知,淮扬菜并非形成于唐宋时期,错误;B项,根据第1段“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可知,错误;C项,与淮盐相关的信息出现在第8段“两淮盐商与河务官员豪甲天下的饮食消费……”等,可知并非淮盐业与淮扬菜发展密不可分,错误;D项,根据第5段“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际”、“扬州城虽遭掠,但饮食业在亡国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动也是事实”可知,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5.本文主要介绍了淮扬菜的( )。
视频解析
A.皇室渊源
B.发展历史
C.主要特色
D.代表菜品
[解析] 文章首先提出“淮扬菜”这一话题,第一段简述了它的地位、来源、形成等。接着后面的几段按照隋、唐、宋、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间逻辑顺序具体论述淮扬菜的发展过程,最后指出后人对其的相关评价。综上分析,整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淮扬菜的发展历史。因此,选择B选项。
3.(北京2019)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1.文中有3处画线部分,将以下3句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
视频解析
①每个证人都曾经被犯人劫持为人质
②证人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合
③证人们都只在犯人逃走时匆匆瞥了一眼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 “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横线前面说证人意见一致,那么意见不可靠,“有趣的是”相当于转折,横线后面肯定会提到当意见不一致,可靠性反而高。排除A和D选项。第二个横线内容和第三个横线内容是反向并列,因此,选择B选项。
2.如果要论证在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存在一致性悖论,则需要补充下列哪一组证明?( )
视频解析
①所有证人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②所有证人都在犯罪现场看到了嫌疑人
③该名嫌疑人在犯罪发生时的确在场
④该名嫌疑人曾经犯过同样的罪行
⑤所有照片都体现出了嫌疑人独有的外貌特征
⑥警察以同样方式对所有证人展示照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设问让我们回答的是不存在一致性悖论,也就是要明确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没有问题。③“该名嫌疑人在犯罪发生时的确在场”,④“该名嫌疑人曾经犯过同样的罪行”,⑤“所有照片都体现出了嫌疑人独有的外貌特征”,这三句是无中生有。①“所有证人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应的是第2段。②“所有证人都在犯罪现场看到了嫌疑人”是不存在一致性悖论的前提。因此,选择A选项。
3.第5段中“正因于此”的“此”,指的是( )。
视频解析
A.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并不可能达到2的负128次方
B.除宇宙射线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误差
C.上述加密技术的判断过程是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D.出现计算机故障的概率高于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
[解析] 根据就近原则,定位于“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这类误差又出现了代词,层层往前推,找到这类误差对象,即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因此,选择D选项。
4.根据本文,下列哪种情况中可能存在一致性悖论?( )
视频解析
A.检测站对某公司生产的所有新车及使用5年以上的旧车分别进行了尾气检测,检测结果为该公司生产的新车均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B.低空跳伞世界级选手辛普森有2000次高空跳伞和1400次低空跳伞的经历,但是,他的第1401次低空跳伞,因降落伞未打开而以失败告终
C.两个城市的两位彩民凭借机选票分享一等奖两注,这两张在同一分钟购买的彩票,不仅中大奖那注号码一致,没中奖的两注机选号码也完全一致
D.在欧洲殖民者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曾经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后来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一上岸竟发现有黑色的天鹅
[解析] 检测站对所有新车和旧车进行了尾气检测,检测结果为新车全部达标。符合一致性悖论的概念,即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因此,选择A选项。
5.根据本文,一致性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
视频解析
A.过程复杂
B.系统偏差
C.主观因素影响
D.评价标准不唯一
[解析] 第2段,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第3段,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因此,选择B选项。
4.(北京2018)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通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困,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1.关于极化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视频解析
A.将会进一步引起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B.在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C.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均
D.一旦发生将严重制约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 观察选项,对应原文。B选项对应第一段“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符合文意。A项:文段没有提及“极化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引起“不公平”、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否一定会制约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C、D项:均为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
2.根据文章内容,“涓滴效应”的出现主要依赖( )。
视频解析
A.政府资金的支持
B.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C.市场的优胜劣汰
D.国家的财政政策
[解析] 阅读原文,查找信息。根据第一段“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可知,D选项符合文意。A、B、C项均不符合查找所得信息,排除。因此,选择D选项。
3.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其所说的“南方地区”的经济恶化归因于( )。
视频解析
A.劳动力流失
B.劳动岗位缺乏
C.工资收入水平低
D.社会保障水平低
[解析] 阅读原文,查找信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关于“其(南方)经济发展恶化”的描述出现在第二段结尾处,结论之前出现了结论引导词“导致”,原因位于结论引导词之前,即“南方……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对应A项。B、C项只是“劳动力迁移”的部分原因,表述片面。D项无中生有。因此,选择A选项。
4.第3段意在说明( )。
视频解析
A.涓滴效应的发展阶段
B.极化效应的不利影响
C.涓滴效应的实现过程
D.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异同
[解析] 文段首先描述“极化效应”的具体表现,并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会逐渐出现“互补”。接着重点强调,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诸多因素会向南方“涓滴”,推动南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实现“涓滴效应”。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两句是重点,即该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归纳概括文段重点,即“涓滴效应”得以实现的过程,对应C选项。A项:“涓滴效应”的发展阶段,文段未提到,无中生有。B项:未体现重点部分的主体“涓滴”,根据主体排除法可以排除。D项:“涓滴”与“极化”的异同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因此,选择C选项。
5.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致力于解释( )。
视频解析
A.经济发展平衡化的过程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C.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D.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动力
[解析] 阅读原文,查找信息。根据第二段“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也就是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对应A项。因此,选择A选项。
第三节 技法精讲
真题示例
(北京2014)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1.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不是网络语言盛行的主要原因?( )
视频解析
A.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C.网络时代迅速快捷的交际要求
D.汉语字词的多义性
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文中提到的网络新词形成的方式?( )
视频解析
A.新词表旧义
B.旧词表新义
C.数字加符号
D.使用方言词
3.作者批评了以下哪种网络语言?( )
视频解析
A.美眉
B.灌水
C.猫(modem)
D.去踩一下
4.作者预测未来的网络语言在媒体中会( )。
视频解析
A.替代传统语言
B.与传统语言融合
C.传统语言并存
D.逐渐走向消亡
5.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视频解析
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B.网络语言的优势与弊端
C.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D.迅速快捷的网络人际交流
精讲批注
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都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网络语言”,继而对其“产生原因”做了论述,然后论述了“网络语言”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最后预测二者的未来发展。从文章行文脉络上看来,属于“列举现象——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重点在观点句。从论述核心上看,有两个关键词即“网络语言”与“传统媒体”。据此,可解决第5题。
1.A [解析] 根据文章第一段信息“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可知,C项正确。根据文章第二段信息“人们天生都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与“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可知,B、D两项正确。A项原文并未提及,属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2.D [解析] 根据第二段信息“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可知A项正确。根据“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可知B项正确。根据“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可知C项正确。D项在原文中并未提及,属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D [解析] 根据文章第三段信息“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全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可知,作者对“去踩一下”这样的网络语言是持批评态度的。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C [解析]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网络语言)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可知,C项表述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5.A [解析] 本文段开端先引出话题“网络语言”,随后从第三段开始探讨“网络语言”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最后一部分预测了网络语言在未来对传统语言的影响。可见文章的关键词有两个,即“网络语言”与“传统媒体”,据此排除B、D两项。文章侧重两者的关系,并没有提及两者的区别,排除C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