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

figure_0073_0076

【创作背景】

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歌曲赏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节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回环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小知识】

1.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河北保定人。作曲家、戏剧家。1925年考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教育、戏剧及报刊编辑工作。1941年去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了秧歌剧多种及歌曲五十余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以及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军民大生产》等。
2.叙事歌曲:是以叙述故事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的歌曲。叙事歌曲的主要特征是歌词具有很强的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歌词往往用分节形式,词曲结合更要求口语化,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演唱者以第三人称来唱,有时也用第一人称来代替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有时将叙事与代言结合起来。常吸收民歌、曲艺的音乐素材。
叙事歌曲分为民歌风格的叙事歌曲和说唱风格或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民歌风格的叙事歌曲常用分节歌形式,用一个具有民族风格或色彩的固定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如《苏轼牧羊》《歌唱二小放牛郎》《妹妹找哥泪花流》《蓝花花》等。说唱风格或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主要采用通谱歌的形式,曲调与歌词结合紧密,声情随歌词而变化,富于表现力,能较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魔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