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放光辉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三)
【创作背景】
此歌是《长征组歌》里的第三首歌曲,创作于1965年3月。1965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它搬上了舞台。《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风靡全国,五十年来在全国已演出10 0 0余场,如今仍常演不衰。
【歌曲赏析】
歌曲以“苗岭秀溪水清,百鸟啼报新春”,借物抒情开头,悠扬的旋律把人们带入明丽、清新的意境。红军进遵义虽然是1935年1月份,正值严冬季节。音乐却在主旋律暖暖变奏中,尽享浪漫民族风采,以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女声二重唱“苗岭秀来”的“来”字出现了二部和声 音与 音的共同演唱,体现着二度和声创作的大胆突破,在突出民族色彩的同时,创造了不和谐中的和谐,不但为观众留下了首句演唱的深刻印象,展现红军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而且开始积聚欢庆情绪,向合唱释放种子音乐能量。“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的结尾分别加入了女声和声伴唱,在军民遥相呼应的自然交流中,为即将展开的群体欢庆大歌舞做着悄悄的铺垫。
四小节激昂欢快,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间奏,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点燃。音乐在女声二重唱的主旋律中,根据歌词语感与民族舞蹈节奏、打击音响的特点,摘取了几处主音加以浓缩链接,民族色彩更加鲜明典型,节奏铿锵撞击更加有韵律。在苗族特有的马锣等打击乐器引导下,四声部混声合唱骤然爆发,尽情抒发长征以来最值得欢庆的喜悦心情。歌词“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旋律的变奏以铿锵的撞击循环转为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在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了第一个冲击波。
为突出欢庆的音乐主题,女声二重唱与二部混声伴唱继续以种子音乐的能量蕴含向合唱部分强势扩散,旋律以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炽热、高昂、舒展的演绎再次起到对欢庆合唱情感爆发的点燃作用。
四小节间奏再次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掀起。在马锣等打击乐伴奏下,波浪式柔和抒情的旋律,形成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的第二个冲击波。
为满足群体更加高涨的抒情需要,体现全党全军对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热烈拥戴,音乐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变奏将“毛主席来掌舵”与“革命磅礴向前进”再度组合,混声合唱与伴奏的强大阵容,在山呼海啸的气势和充满张力的韧度中,展开高潮部分的抒情,造成情感排放的无限光明与辉煌,结束句在更加高昂的冲刺中,昭示着红军长征在毛主席领导下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未来是充满无限曙光、希望的大好趋势。
【小知识】
1.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2.声乐的演唱形式:各种类型的人声,单独的或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便形成各种演唱形式。除了在歌曲中常出现的对唱、轮唱、领唱等形式外,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这些演唱形式,往往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被作曲家们结合在同一作品中。例如《遵义会议放光辉》就是一例,歌曲吸收了苗族、侗族民歌素材,曲调清新明亮,时而两声部分离,时而合为齐唱,生动表现“溪水清、百鸟啼”的新春图景和毛主席指引革命航船胜利前进的意境。
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