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浦老端详汉字

我认识浦寅老师也有不少年了,其间曾两次受邀去他家做客。第一次去说是请吃饭聊天儿,结果饭点儿早过,却不见任何吃食。浦老师面色如常,抱出一堆又一堆的条幅碑帖,从甲骨文到金文、从楷书到隶书,再到各种花式字体……一一解说分析,全无上酒上菜的意思。作为客人的我挨不过饿,只好自翻冰箱,只见冰箱中除生黄瓜外别无他物。

“那个……饿了……”

“饿了吃黄瓜,边吃边讲不耽误。”浦老师说。

“可是……饭……”

“没有。”浦老师毫无愧色。

于是,我仔细打量他家:房子不能算小,但全部被书籍、字画堆满。还有一块又一块、一地又一地不知从哪儿买来或搬来的残碑断石、刻字凿花,古旧难认……这里怎么看都像个小书画廊、小博物馆之类,反正不像过日子的地方。不过,这真的就是浦老的日子。也不能算简陋,毕竟碗柜灶台都是老樟木刻花的。柜中约略有几个盘碗,不像常用的样子;灶台也没有油烟火炝的痕迹。唉!不吃也罢,若生火造饭点了樟木灶台可怎么得了?再说盘碗长期放在樟木柜中,吃起来还怕有呢子大衣味儿呢。

后来,我没少在江湖上传闲话败坏浦老师的名声:请人吃饭又不备吃的,逼着客人饿着肚子听他讲书法,这不是绑票吗?

三年后,浦老师决心一雪前耻,要求原班人马再来一次,他必丰仓廪备酒肉,喂饱这些不谙风雅的俗人!这一次,他给了我一个错误的导航地址,我哆哆嗦嗦地开着车,最终恨饿交加地迷失在怀柔山区的风雨中……

我还参观过两次浦老师的书画展,文字的内涵与形态的各种表达的组合,以及所用材料的各种探索……涉猎广、心思深,丰富而细腻,展览的组织也是有条不紊的。我的感觉是,只要涉及汉字的研究与表现,浦老师立即化身为专业的学者和艺术家,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大智若智,至于其他方面……咳咳……大愚若愚吧,比鱼强不了太多!我的意思是,他是个专注、专一的人,一心一意地爱着汉文字,沉浸其间几十年,乐而忘返。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少有的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即便撇开意思不谈,只看字形,就已足具美感,而其表意的包容性又特别强,可拆可组、旁逸斜出。跟着浦老师端详一字,可见高山大川、江河日月;亦可见世道人心、教化更迭。琢磨明白了一个个汉字,就琢磨明白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所思所想。比如,在那古远而彪悍的人类童年,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兴起的战争杀戮,最终怎样演变为表情达意的虚拟仪式,这才有了“戏”。我甚至从中读出了其他,比如,那些杀老虎、穿貉皮、烧死野生动物吃肉之类的文字意象已随着文明的进程不再被崇尚!而女人与孩子在一起即为“好”,没有亲人和朋友即为“孤”,却是从未改变的。也就是说,人类对杀戮劫掠的理直气壮有所减弱,而对内心美好感受的认同却始终如一。想到这里,我竟对“人类”这一物种生出了一点儿信心!而浦老师沉迷于端详汉字、识字解字的快乐中不能自拔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说小学生要背会75首古诗,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小朋友们说:千万别嫌多!日后你年龄渐长,经历的人生况味也日渐丰富,常常是一句古诗在心中,便说尽了万千滋味!这时候,我就庆幸自己曾经背过,又恨自己背得太少!既然背也背了,何不顺便跟着浦老师把这《古诗里的汉字故事》学明白,就又多知道了许多。岂不是有益又有趣?

其实这本书也不仅是写给小学生的,成年人亦可读,知一字而见历史、见文明、见生活、见世事,岂不是有趣又有益?

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