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治病的核心:咒语和符书

祝由术究竟是如何治病的?通常,祝由术治病会运用咒语、符书、仪式等。在祝由术中,咒语和符书是至关重要的两种工具,可以说是仪式的核心所在。

咒语最开始比较简单质朴。随着巫术的发展,巫师对所用咒语进行整理和总结,咒语就有了一定的规范和形式,听起来更“专业”,跟日常生活中的咒语也严格区分开来。起初巫师在实施巫术时,一般会先呼“皋”字,再发号施令,此外还有“吁”“嗟”“呸”等字。这些字很可能跟现在的“哎”“喂”“嘿”相近,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到了西汉,这些字已不太常用。东汉以后,巫师模仿公文格式把咒语搞得越来越规范、繁复,并有了固定模式,包括三个部分:示威语、惩戒语和催促语。

示威语即用天神等来威吓、震慑鬼邪。为壮大自己的声势,巫师会说自己是神人,或说自己学过治鬼的仙术。惩戒语就是为了惩罚鬼怪而使用的语言,常用“破”“杀”“斩”“除”等字。催促语则最为人熟知,如“急急如律令”或“如律令”。很多咒语最后都有这句话,其实是让鬼怪赶紧按照神灵和巫师的法令办事,不可拖延。

事实上,“急急如律令”本来是汉朝政府文告中的常用语。“如律令”其实相当于现代公文中用的“务必遵照执行”。之所以会用这几个字,是因为官府的文告有很强大的威力,巫师很羡慕这种威力,索性就把这些字加到咒语中。

另外,咒语还有形式上的要求,跟写诗作词一样。最常见的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念起来要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巫师经常会用很多排比句来增强气势。

符书,通常也叫符箓,是模仿古代的政治军事用语。它最早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已经比较成熟,后来就被道教吸收,成了道士的重要工具。

符箓作为一个词语,其实是两种东西的合称,即符与箓,图中左为符,右为箓。

符和箓是两种东西。符是用笔画的一种神秘符号,上面有点、线、字、图等形象;箓则是用来写天神的名讳、职能的册子。因为符和箓在各方面大体相似,所以古人就把“符箓”合为一体,后来又把咒语和符箓合用,合称符咒。

中古之前,道教的医用符其实比较简单、粗糙、笼统,一种符能治疗多种病,即“一符在手,疾病都走”。到了隋唐时期,符多了起来,不论是数量还是方式,慢慢出现了治疗不同症状的专用符。比如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中就记载了88道治疗瘟疫的符、8道治疗伤寒的符、13道治疗头疼的符等,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道教的医学符咒的崇拜。而且,在治病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病情,用符也有讲究。比如“上符二道,治人卒恶刺痛,大烦欲死。先服上符,须臾不差,次服下符……”口服符水是当时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当然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把符戴在身上,或挂在自家门上、床边等。到了宋明时期,医用符治病更是常事,形式和方法也是“更上一层楼”,还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而说到符咒治病,大诗人苏东坡也曾亲眼看见过,还为此写过一首诗《和子由踏青》: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一个自称道人的人堵在路上,怒气冲冲地责怪路人怀疑他的符不灵。他声称自己的符会让蚕长得如瓮那么粗大,让羊长得像獐子那么肥硕。路人并不完全相信道人的话,但还是拗不过道人的死缠烂打,只能买道符,权当新年祈福。不过道人收了钱,马上就找了家酒楼,喝了个大醉,还胡言乱语说自己的符是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