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意蕴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我们做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依据。

1.我国社会生产力从总体落后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1950—2015年这65年中,中国GDP总量的增长速度是美国同期的六倍,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则是美国同期的五倍。

可以肯定地说,改革开放实现了让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历史上经济发展进程最快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飞跃。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从高速增长期的比较上看,日本经济在1956年至1973年的18年高增长期年均增长9.2%,韩国经济在1966年至1979年的14年高增长期年均增长9.1%。中国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了30多年,不但刷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阶段创下的高增长纪录,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在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活力激发下,中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8%攀升至11.5%。“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 http://www.qstheory.cn/tbzt/tbzt_ 2013/sbjsz/mtpl/201311/t20131122_ 294465.htm截至2017年,我国GDP总量已跃升至827122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升到15.5%,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另外,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世界第二。我国还是世界最大旅游来源地国家。可以说,我国经济整体上已经告别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各项人均指标也不断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是世界通行的衡量一国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GNI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 http://www.qstheory.cn/tbzt/tbzt_2013/sbjsz/mtpl/201311/t20131122_ 294465.htm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整整走过了40个春秋,雄辩的发展成就向世人证明,“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了非常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这证明,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是十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在这种情况下,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已经与事实不符。

尽管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至2016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2013年至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就业物价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习近平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另外,价格涨势温和,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此外,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习近平强调,“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统计显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2016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2012年末提高6.2个百分点,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为16.1个百分点,缩小1.4个百分点。习近平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明显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习近平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等体制机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1—192页。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呈现新气象。2016年,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习近平对健康中国建设十分重视,他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页。目前,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4.24张增加到2016年5.37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0/content_ 5230784.htm

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加速发展,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我们应当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速下行、产能严重过剩、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等一系列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十三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七千四百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一千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八千五百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二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由此可见,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步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发展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病症。

2.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跃升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认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解决温饱问题,不断走向生活富裕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大力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已经开始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有了重大突破,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实施。此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逐步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充分说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当前,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期,步入深水区。习近平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仍然要牢记,“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前所未有的增强。数据显示,到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习近平说,“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截至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2,比2012年下降0.16。同时,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加4255元,年均名义增长7.4%。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个百分点。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0/content_ 5230784.htm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所说,“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31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党和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守牢这个根本立场。

习近平十分关心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他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已经从10.2%下降到3.1%。这充分说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可以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这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习近平十分重视绿色发展,他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8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扎实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习近平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经济发展呈现出积极开放的良好局面。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22/c _1122575453.htm综上所述,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国各族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倍增。

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渐广泛和丰富多样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时指出,“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这一论断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应该坚持努力的方向。因此,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从需要范围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性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这些需要主要包括保暖、饮食、种族繁衍等生存需要,这是人民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性需要。这些需要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的需要、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公正的需要等。习近平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综合来看,社会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人们都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希望避免人身伤害和处于危险的境地。二是财产安全。人们都希望个人财富或家庭财富免受侵犯。三是食品安全。人们都希望社会提供安全的食品。对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他强调,“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这些年,我们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仍然比较脆弱,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我们的心头之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4页。社会保障的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人们都想拥有合适的职业,并且享有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人们都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此,习近平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人们都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对此,习近平十分关心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页。社会公正的需要,一是人们都希望所处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有序社会、和谐的社会。二是人们都希望公职人员能做到办事公正,都希望政府是公正、清廉的政府。三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正如习近平所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9页。

第三个方面是精神性需要。这些需要主要包括由于精神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与此有关的还有意识形态家们的一个愚蠢观念。这就是:因为我们否认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有独立的历史发展,所以我们也否认它们对历史有任何影响。这是由于通常把原因和结果非辩证地看作僵硬对立的两极,完全忘记了相互作用。这些先生们常常几乎是故意地忘记,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页。精神性需要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正是人们对精神、价值、道德等的需求,才有了精神文化的产生。对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页。可见,精神文化具有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我们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

可见,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人们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会越来越多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也会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 ‘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对此,习近平鲜明地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度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