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
- 许门友
- 11230字
- 2020-11-18 17:11:26
一 中国梦与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既是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不同层面提出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建构中国梦内涵的基本要素和衡量中国梦实现的核心标准,同时也是党为之奋斗的目标。
1.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的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指出,民族复兴与中国梦具有内在一致性。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然,“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首先,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一脉相承。“中国梦”建构在中华伦理文化之上,是对中国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高度概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在政治统一体中孕育、发展、繁荣、成熟,形成了追求统一、反对侵略,追求和平、反对暴政的崇高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长期占据中华文化主流,其丰富的民本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统治者。“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等等,这些理念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以民为本、重视百姓、维护百姓利益的价值追求。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建立太平天国的理想、地主阶级提出的“自强”“求富”主张、资产阶级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社会主义革命纲领、社会主义建设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等,反映了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一脉相承。
其次,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主要表现在文化、理论和实践层面。从文化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华儿女近代以来的夙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提出正是中国人民在对中国优秀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吸收和接纳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中国梦不仅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指导基础上的产物。从理论层面看,中国梦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不是教条呆板的本本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激情四射的革命话语体系,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历史底色,与人民和国家富强及中国精神、人民幸福等概念相联系的具有习近平话语风格的话语体系。它给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崇高又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这一话语表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与政治理论的有机统一。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清晰的路径。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坚持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实现中国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具体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为中国梦的实践过程描绘了科学的理想蓝图,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坚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发展理念,与世界人民一道求和平,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爱好和平谋求发展人们的共同期盼。
再次,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梦的根本旨趣在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梦,它是实现人民幸福以及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精神保障。习近平指出:“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提出,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思想紧紧凝聚在一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梦建构在每个中华儿女个体为其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人的梦”的有机合成。每一个中国人在创造自身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奠定了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习近平在提到中国梦时,多次强调中国梦要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只有将中国十几亿人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依靠人民,始终团结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宣传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中国梦,帮助人们树立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群体决策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从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角度多次提到中国梦的本质,如2013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国家、民族、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三者之间的作用有所不同,但三者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而民安,民富而国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幸福。总之,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天下”情怀。
(1)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
一部近代史告诉中国人民,国家贫穷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国家孱弱无力,就会任人宰割。汲取近代以来的教训,就必须实现国家富强,才有能力保护国家主权,才有能力使得民族免受蹂躏,才有能力使得人民免于穷困。因此,国家富强就成为中国梦的首要元素。今天,中华民族经过近代的洗礼,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彻底扭转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2)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是有梦想的民族,也是伟大的民族。近代的屈辱让中华民族陷入了挣扎和忧虑,为了拯救民族和振兴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做出了巨大努力,农民阶级以为依靠拜上帝教就能恢复民族荣耀,地主阶级以为依靠变法实现同光中兴就是民族振兴,资产阶级以为通过革命可以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学者把文化复古作为实现民族振兴的钥匙,例如,1943年,蒋梦麟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撰写《西潮》一书,书中这样描述当时人们在追求民族复兴时的怀旧、怀古之情:“现在我们中国人一提到唐朝文化,不禁眉飞色舞,心向往之,满望能恢复旧日的光荣。”这些复古倾向和保守主义的观点,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认识和追求上的偏差,显然不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目标,不是民族复兴思想的本质内核。民族复兴绝不是复古,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变现状,继往开来;民族复兴也不是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对世界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民族复兴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目标更为广泛和深远。复兴,是像我们这样的民族才有资格谈论的课题。毕竟,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兴盛,长时期领先人类文明。未曾拥有,何谈复兴?只有改变民族的落后面貌,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再创领先世界的卓越地位,再次成为世界最富强、最幸福的国家,才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振兴并不意味着盲目排外,推行孤立主义或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是主张中国梦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能共享世界和平和发展,能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使得世界人民都能成为中国梦成果的享有者。“中国梦坚持 ‘共有’、‘共享’、‘共赢’理念,把中国根本利益同世界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利用和平环境和全球化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自觉担当大国责任,给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 ‘红利’,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开放、包容和共享的中国梦,展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真诚意愿。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动荡和威胁,而是更多的利益和机遇。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源泉
中国梦不是抽象的政治术语或理论教条,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实践目标。从中国梦的建构看,它是由海内外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个人梦想构成,没有每一个个人梦想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就是镜中之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只能在千千万万个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变为现实。中国梦从根本上讲,是要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实现,必定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幸福,真真切切地觉得祖国强大,真真切切地认为民族振兴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4)世界大同是中国梦的必然延伸
中国梦不是狭隘的民族梦,不是孤立的国家梦,而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同梦。习近平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世界胸襟,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高度,指出中国梦的宽广眼光:“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 ‘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命题,既是世界各国各民族长期奋斗的目标,同时又是具体的,它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由此可见,中国梦与美国梦、非洲梦、东盟梦、拉美梦、欧洲梦等,共同组成了习近平心目中的世界大同梦。世界大同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使用“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10月18日,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大同梦的实现,有赖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中国大力建设和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实现世界大同梦的战略步骤。习近平说:“我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号召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汇聚强大力量,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世界大同。
中国梦作为党的十八大之后首次提出来的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念,它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之问,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为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画卷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巨大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国梦是凝聚力量和团结奋进的旗帜。无论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政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就如无头苍蝇,四面出击而成果寥寥,民族就会是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相反,如果具有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理想和奋斗目标,既承载着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又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整体自信提升的体现,又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给予我们自信的深度表达,是新时代的召唤,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对凝聚人心和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鼓舞中华民族戮力进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次,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自觉奋进的动力源泉。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符号,也是深入百姓生活的知音,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力量。费尔巴哈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中国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归于实践。一方面,中国梦是对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及中华民族5000年的伟大实践总结的理论成果,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中国梦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这更能引发中华儿女的共鸣。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中国梦做精神指导,中国梦应运而生,顺应了广大民众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中国梦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变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就要由理性转向实践,由精神诉求转为现实追求。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段话表明,以民为本是中国梦的价值定位,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和掌握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才能保证中国梦的实现。
再次,中国梦是中国道路的内在价值体现和必然选择。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梦的本质和内在规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满足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寻求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巨大牺牲,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失败中,终于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中国梦为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契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千百年来民族不倒、文明不灭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追赶超越,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华儿女秉承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大力发扬奉献精神,形成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鞭策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始终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精神不是无根之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亮眼符号,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梦既是中国精神的推动,更需要中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梦也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身的文化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就谈不上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中国梦又为坚定文化自信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近代中国的落后,一方面是文化的落后,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另一方面也有缺乏文化自信的流毒。在社会变革屡屡失败的背景下,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总病根,对中华文化的价值精神与社会发展功能丧失了信心,主张奉西方文化为圭臬,严重侵蚀着国人的文化根基。文化缺乏自信给中国发展长期带来消极影响,表现为现实生活中总拿西方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剪裁中国,看不到中华文化自身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文化缺乏自信使得民族丧失“根与魂”,在精神上容易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消解整个民族的精气神,动摇整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重建文化自信。国人在反思中逐渐明白,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中国之所以在近代百年不能被征服,反而愈挫愈勇,正是在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梦的提出,正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深度表达,这对唤醒民众,促进中华民族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中国梦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世界和平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趋于一体化。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人民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也积极推动和融入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中。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坚持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把握全球发展机遇,拓宽发展道路,营造良好的实现中国梦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提升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在世界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总之,“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是进步不是倒退,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博弈。
3.中国梦与“四个伟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中国梦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和拓展,“四个伟大”的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丰富和升华。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伟大”的思想,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进一步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和承载的历史使命,而且深刻揭示和论述了“四个伟大”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政治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唯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进行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1)伟大梦想是新时代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基础上,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方面,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提法表明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一光明前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一方面,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成功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国家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各项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总的来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正在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了时代逻辑。同时,新时代的中国梦成为号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凝聚核心,是决定新时代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正是由于新时代的中国梦有着新时代的特别规定,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四个伟大”时,以伟大梦想指代中国梦。新时代有新特征、新气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新时代,新的伟大斗争必然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出说明,指出“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就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不断,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持续调整,全球性问题愈来愈难以解决。就国内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但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国民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繁重。从党情来看,党长期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也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因此,新的伟大斗争,第一,必须明确斗争内涵。针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调整,必须努力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等。第二,必须坚守斗争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制度不可动摇,国家总体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必须保护,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不可放弃,坚决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三,必须发扬斗争精神。针对两面人、和事佬等行为,要教育他们发扬斗争精神,“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面对问题,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不拿任何原则做交易,不畏惧任何挑战。第四,必须注意斗争方式和艺术。伟大斗争不是盲动和蛮干,而是面对问题,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稳准狠,又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以发展促改革,以发展解决难题。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工程
伟大梦想是目标,伟大工程则是推进目标实现的主体性因素。只有对党这一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进行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保证党始终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空想。进行伟大工程,一是要不忘初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因此,党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二是要牢记使命。党要自觉肩负历史使命,才能赢得人民的托付和信任,才能克服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三是要增强执政本领。新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党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出发,提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八个方面,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这是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四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治党务必从严。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建设方针,扎实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站在时代潮头、引领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自觉拥戴、真心支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深刻回答新时代应当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科学回答。一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自身的历史文明中汲取智慧,从人类发展中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真理和原理但不僵化、不教条化,借鉴他国文明、经验但不照抄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强调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通过指导实践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三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底气和动力。增强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途径,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尊重、传承和弘扬,无疑是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面貌、壮大中国力量的强大武器。
总之,“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统揽“四个伟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历史使命、追求伟大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伟大斗争,“伟大”二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成就和辉煌来之不易。同时,伟大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锤炼和纯洁党的队伍。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新的要求,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