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2017卷
- 《陕西省卫生和计生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
- 6字
- 2020-11-18 17:11:42
重要会议报告
戴征社主任在2016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6年2月19日)
一、聚力改革,2015年和“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贯彻“四个全面”布局和“三个陕西”战略,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聚焦重点难点,强力攻坚克难,勇于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一)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始终将医改作为卫生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扭住不放,精准发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107个县区按政策规定落实公立医院人员基本工资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75个县区核定公立医院床位和人员编制,89个县区189所医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00个县区实行岗位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83所三级医院帮扶99所二级医院,217所县级公立医院与498所乡镇卫生院实现一体化管理。1市10县综合改革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宝鸡完成市级公立医院医疗价格调整,西乡县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子长县实行医院精细化管理,澄城县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镇安县实行新的人事薪酬制度,高陵区建成2.5公里半径医疗服务圈、白河县在县乡医疗机构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举措,为全省医改积累了宝贵经验。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开展医疗集团、医联体+全科医生的改革新模式试点,共建成43个医联体。将西安地区的省直、高校、国企、部队所属医院同步纳入改革范围,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组建区域型医联体,西电集团医院与莲湖区建成托管型医联体,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延安医疗集团成员扩大到5个分院,宝鸡医联体涵盖1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康完成城市公立医院编制备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的体制创新,加快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行。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省卫计委制定分级诊疗病种范围指南、双向转诊暂行规定、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级报销等配套政策,确定了全省分级诊疗的基本框架。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效果已经显现,一些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出现下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数量逐步增加,群众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30个县实现了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刘延东副总理专题听取陕西省分级诊疗情况汇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
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全年报销补助119.5亿元,受益人次5233万。按人均25元标准全面建立大病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商业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大病患者支付比例下降10%~15%,疾病应急救助1735名患者。各类医保互为补充,实现人群全覆盖,防大病、兜底线能力明显增强。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推进药品“三统一”管理,启动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组建全国第一支省级专业药品监管队伍,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实现全程电子化监管。通过调整药品配送企业数量和镇村非基本用药使用比例,基本解决了配送不及时和缺药的问题。宝鸡市开展价格谈判试点,药品降价5%~10%,医用耗材降价20%。
社会办医加快发展。降低社会办医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出台17项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优先举办专科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业。全省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231所、床位1.3万张,30所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合疗定点,43所与公立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
(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转型。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启动。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09.4,继续被国家列为免检省份。城市按照“三无户”、农村按照“五保户”的标准,对城乡6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父母全部纳入政府集中养老范围,全面建立失独家庭成员就医绿色通道,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身意外、医疗护理等商业保险,落实各类扶助资金4亿元,13万户家庭受益。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稳步推进,12个县通过省级验收。在25个县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试点,整合8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项目,实行孕产妇从孕期到产后的全程免费服务,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率92%,育龄夫妇孕前检查率99%,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率99.9%。
(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对艾滋病等6种重点传染病实行专病专防,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全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3.2%。推广安康茨沟镇卫生院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在全国率先将结核病筛查纳入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百姓健康》系列栏目的宣传效应持续放大,启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开展“无烟生活”宣传教育和健康知识“六进”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成农村改厕2.9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1.5%,创建国家卫生城市9个、卫生县城41个。加强综合监督执法,开展献血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以及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治理,清理整合27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查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742项,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实现县级全覆盖。积极组织山阳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有效处置甘泉炭疽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四)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二、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60%、100%。全省建立起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191所医院开展网站、电话、微信预约服务。完善医疗机构负面清单、定期评估和信誉评分制度,组建105个省市质控中心,完成6所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被监测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到50.9%。全省实现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渭南、商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成效明显。
(五)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彰显。推进中医药改革,组建针灸、肛肠、脑病等7种类型的医联体。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80%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水平,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实现全覆盖。建设国医大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1个,培训“西学中”及各类中医药专科人员9679名。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六)卫生计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落实中省资金154亿元,建设卫生计生基础设施项目2659个。为基层招聘医学类本科生1803人,培训全科医生1520人、县级临床骨干512人。认定2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医师1045人。咸阳智慧医疗和铜川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远程会诊系统和基层信息系统基本建成,累计发放居民健康卡370万张。
(七)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反腐倡廉全面加强。坚持依法行政,编制公布权利清单,推进简政放权,取消下放37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开展行风专项教育治理活动,纠正药品购销、高值耗材采购使用、设备购置、基本建设、行业社团等重点领域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行风治理长效机制。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5年卫生计生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圆满收官。总体上看,过去五年是陕西省卫生计生改革力度最大、事业发展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1)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用改革统领全局,完成省市卫生计生机构改革,理顺了为人的生命全过程提供健康服务的职能,实现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医改政策,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一些改革为全国创造了鲜活经验,总体上陕西省医改走在全国前列。计划生育方式加快转型,计生特殊家庭扶助覆盖广、标准高、力度大,为生育政策调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五年累计投入1300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新增卫生计生机构1515所,增长1.72%;床位数达到19.94万张,增长40%;专业技术人员增加6.8万,增长34.5%;总诊疗人次达1.75亿,增长81%,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就医环境显著改善。(3)工作方式加快转变。注重改革顶层设计,深化医改由单项实施向综合推进转变;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率先在全国实行专病专防精准防控策略,逐步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从控制人口数量向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转变,工作对象由育龄人群向全员人口扩展。(4)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5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补助标准由21.5元增加到40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39.9%降到34.1%。孕产妇死亡率由35.98/10万降到14.5/10万,婴儿死亡率由11.9‰降到6.75‰,人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达到75.7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5)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自觉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患者至上、精诚为本、救死扶伤、关爱健康”的职业精神进一步弘扬。
二、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做好2016年重点工作
“十三五”是陕西省同步够格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决胜时期。总体看,全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主要有:(1)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推进健康陕西建设的宏伟目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广泛共识。(2)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加快治理大气、土壤、水源和食品等污染,为改善健康大环境提供有力支撑。(3)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城乡居民幸福的第一要素,据调查,陕西省54.89%的居民把更好地看病就医作为2016年最大愿望,同时,供给侧改革必将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势能不断释放,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大。(4)经过多年努力,系统内部干部职工思想共识进一步凝聚,思路、目标、政策和措施更加明确,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基础更加牢固。(5)陕西省被列为全国医改综合改革试点省,为突破和解决医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造了机遇,必将加快推动陕西省新一轮医改步伐,一些长期制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难题将会顺势得到解决。挑战主要有:(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多种影响健康的因素集中显现,大健康、大卫生观念有待强化。(2)深化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破除,推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3)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政府持续增加卫生计生投入的压力增大,挖掘现有资源、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的办法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4)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孕产妇、新生儿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提出新要求。(5)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滞后、行风建设仍有差距等问题依然突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陕西省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后五年,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崇高使命,以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为统领,做到“四个坚持,三个结合”: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积极构建大卫生格局,深入治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社会环境,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监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防治结合,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能力,加快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中西医结合,要促进中西医理论、方法和实践创新,增强联合攻克疑难重症能力,使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医养结合,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满足健康养老需求。到2020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6.7岁,居民健康素养达到16%,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人民健康和人口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面实现,健康陕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为统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为主线,重点做好战略规划研究、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计生服务管理、公共卫生、医疗质量安全、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健康脱贫、中医药发展等工作,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一)开展健康陕西战略研究,科学编制“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医改规划。以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战略研究,编制健康陕西2030战略、“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深化医改规划,引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具体把握好四个方面:(1)强化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突破部门思维,把健康工作拓展到全民健身、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各相关领域,最大程度控制和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突出规划的宏观性、综合性和可行性。(2)落实政府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六大体系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医疗卫生框架和制度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3)突出强基层、调结构、补短板,把医疗投入、资源配置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加强疾病预防、妇幼健康、精神卫生、人才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提高县以下医疗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治能力。(4)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做大做强医疗资源总量,将健康管理延伸到人的生命全过程,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深化综合医改,推动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陕西省作为全国医改综合试点省,这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从首批国家试点省的情况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医改,各相关部门强化责任、紧密配合,形成了推动医改的强大动力。(1)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体制上,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一体化,三级医院推行医联体+全科医生,把城市大医院门诊提前到社区,各设区市要组建1-2个医疗集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下沉。同时,以省级医院牵头试点,组建以利益共享机制为纽带的医联体,整合企业医院等社会医疗资源,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机构功能,使现有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在机制上,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医院和院长,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和院长薪酬挂钩,接受社会监督。加快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年底前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宝鸡市进一步总结优化价格调整方案,为全省提供样板,西安、延安、安康3个试点市上半年要完成价格调整工作,其他市区年底前完成。总结推广西乡县基层改革、宝鸡和延安公立医院改革、西安地区体制改革经验,整体推动全省改革。(2)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30元,切实减轻群众大病负担。按照“六统一”要求,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按照“体制不变、政策统一、集中办公、综合监管、方便群众”的思路,建立各类医保制度经办衔接机制,实现“一站式”报销。上半年,新农合要实现市级统筹,为统一城乡医保奠定基础。下半年,制度整合工作到位。按照“配合分级诊疗、引导群众基层就医”的原则,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其对规范医疗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杠杆作用。(3)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坚持“三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开展药品集中采购,鼓励各市组建区域性或跨区域联合体,组团开展药品分类、带量采购,增强议价能力,降低药品价格。对9大类高值耗材分批实行最低价网上采购,进行区段和动态管理,有效降低耗材价格,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4)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实行院长聘任、全员聘用和绩效考核,提高“活”工资比例,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行乡村医生补助明白卡制度,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养老相关政策,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创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实行“团队签约、责任到人、挂牌公示、上门服务”,力争更多的家庭有全科医生服务。(5)发展健康服务业。采取迁建、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城市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机构转型,主动与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共同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面向群众多种需求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服务价格,推动公立与非公医疗机构的错位发展。
(三)推进分级诊疗,加快构建就医新秩序。实践证明,分级诊疗制度是科学利用医疗资源、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遏制大医院无序扩张、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举措。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把各项措施抓细抓实,抓出成效。(1)健全转诊指导目录,制定转诊规范和接诊流程,合理制定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利益分配机制,畅通双向转诊渠道。(2)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每个县都有一所三级医院进行团队式帮扶,进一步提升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能力。(3)加快建立全科医生体系,为每万名城市居民和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2名准全科医生,开展团队式签约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全科医学科,确保接诊转诊顺畅便捷。(4)落实差异化医保和价格政策,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引导群众在基层合理就诊。(5)推广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应用模式,促进分级诊疗深入开展。年底前,力争半数以上的县实现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
(四)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1)积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制定好实施方案,推动全面两孩政策落地。修订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使生育政策、奖励扶助政策、生育服务管理、生育产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与全面两孩政策相衔接。(2)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健全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落实两孩以内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简化服务流程,实行生育服务登记证、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预防接种证“三证合一”。规范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推行网上办理,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促进婚姻、生育、健康、户籍等信息共享。完善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常住人口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项目。(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按照“市县合、镇加强、村共享”的方式,加快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产科与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辅助生殖机构建设,优化孕产妇接诊、会诊、转诊流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和咨询服务,推行育龄夫妇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推进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供人性化健康服务,促进优生优育,确保孕妇生育安全。(4)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奖励扶助、优先优惠政策,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关怀关爱政策的落实力度,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五)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四大行动”,加快形成大卫生格局。(1)创新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方式。开展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题评估,整合优化项目构成,重点向儿童、妇女、老人和贫困人群倾斜。2016年新增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公立医院对公共卫生的保障支撑力度,切实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真正实现防治结合。(2)认真实施重大疾病精准防控。全面实施6种重点传染病防控策略,规范结核病、艾滋病定点医院和犬伤门诊治疗工作。开展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夯实免疫规划工作基础。加强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管理干预水平。做好地方病核查评估,有针对性提出长效防控措施。(3)全面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完善联防联控指挥协调机制,加强综合监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卫生应急工作。完成全省应急血液冷链运输装备、卫生应急通信系统以及省人民医院空中救援基地项目建设。(4)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和风险监测。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修改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机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及溯源能力建设。(5)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食品、饮水、空气等环境因素。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和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完成3万座改厕任务。进一步扩大《百姓健康》系列宣传栏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利用现代移动终端等工具,加快向青少年人群传播,促进其及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医疗服务质量关乎患者的健康权益和医疗单位的整体形象,务必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1)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省级强化引领功能,充分发挥省级医疗机构的龙头作用,推动企业医院转型,强化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康复等医疗机构和科室建设。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开设涉外医疗专区,满足在陕外国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市级建好区域中心,依托市级综合医院,全面提高疑难危重症病人救治能力,加快建设辐射全市、带动城乡的区域医疗中心。基层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县级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2)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落实核心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控长效机制,确保医疗安全。加快临床路径管理,继续扩大在二、三级医院推广实施范围。强化临床药事管理,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巩固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血,保障血液供应。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3)加强精准医学科研创新。省上将加大支持力度,协调有条件的三级医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以基因谱测序等高新技术为手段,重点开展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防治和癌症患者的靶向治疗,在精准医疗上不断创新和突破。(4)继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级医院全面实行预约诊疗,加快推行日间手术,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医疗机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开展“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七)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队伍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根本。(1)编制好人才专项规划。围绕健康陕西总体目标,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全面做好“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使全省卫生计生人才的总量、结构、布局等各项指标更加清晰,培养、培训、使用更加规范,做到未雨绸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2)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建设西北医科大学和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中医药高校,支持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争取西安交大医学院扩大招收陕西籍临床类本科生;协调西安医学院等在陕医学院校增设全科医学系,增加临床医学儿科、精神科、传染科和大专临床医学专业,扩大妇产科、公共卫生科等紧缺专业招生计划。对紧缺专业缺人问题,省上将加快制定有关倾斜优惠政策,各医院可通过内部调整分配制度、支持科研创新等办法使大家愿学愿干。(3)完善基层人才聘用使用政策。实施好为县及县以下招聘医学科本科毕业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录和农村人才振兴计划,用足用好优惠政策,简化招录程序,实行县招乡用,2016年招聘毕业生要超过2000名,招录定向生250名。深化基层人事薪酬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使同专业同学历同职称的乡镇基层人员薪酬待遇等同或高于县级医疗机构人员。绩效考核要突出群众服务感受,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职称评定要简化晋升条件,突出实用技术运用水平,真正为基层医务人员减压松绑。(4)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帮扶力度。大医院都要团队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调优秀医师经过全科培训,派驻到基层工作。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聘任主治医师和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制度,将城市医院培训基层专业人员情况列入医院等级复审和考核评价范围,培训任务完不成的,暂缓等级复审,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资格。推进人事代理制度,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引导各类优秀卫生计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同时,要广泛推广临床适宜技术,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综合能力。(5)加强人才培训。转变培训方式,建立长短结合、分类实施、逐级负责的培训机制。压缩单次培训时间,紧缺急需专业培训原则上一次不超过3个月。各地要优先选送全科、儿科、传染科等紧缺人员参加培训。加快构建“5+3”“3+2”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培训住院医师700人、全科医师500人。五年内,三级医院严禁借培训之机,从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人调人,消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派员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
(八)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和服务。要把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气加快建设。(1)推进铜川信息化建设升级,进一步完善三大基础数据库,全面实现六大业务系统应用,为全省提供安全、简便、易操作的软件系统和应用模式。各市区要加快学习复制,尽快建成使用,不要另起炉灶再搞一套。(2)加快市级平台建设,延安、汉中、宝鸡、咸阳、西安上半年完成市级平台建设任务,其他市区年内完成建设任务,达到应用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满足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业务需求。(3)上半年完成省级平台建设,并与市、县(区)平台和委直委管单位信息系统对接,加快省级新农合平台建设,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和跨省就医费用核查结算。(4)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快居民健康卡发放进度,2016年全省发卡1000万张,实现居民健康卡在医疗、公共卫生和医保结算中的应用。(5)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远程会诊项目建设和业务应用,推广移动会诊和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与服务,大力推进和应用互联网技术。(6)加强卫生计生信息化机构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市县卫生计生部门和二级以上医院都要设立专门机构,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内要初步实现“百姓一张卡、政府一张屏”的目标。
(九)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预防和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健康脱贫是卫生计生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卫生计生系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建立健康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抽调专人负责,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1)建立健全健康精准脱贫档案。组织开展专题调查,按病因、病种、病情进行细化分类,摸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底数,精确到户、到人,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健康卡和健康档案。3月10日前各地要将调查建档情况报省卫生计生委。(2)制定健康精准脱贫政策。贫困人口参加新合疗和大病保险由政府予以全额补助;新农合门诊和住院报销水平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降低病残儿童、重度残疾人以及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实施贫困人口大病分类救治,出台贫困人口医保兜底政策;建立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3)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安排每所三级医院组团式对口支援1-2个贫困县,通过3年时间使全省56个贫困县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水平,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继续实施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万名医生、骨干医师培训名额向贫困地区倾斜。(4)强化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工作。对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大疾病实行免费治疗。下决心改善贫困地区饮用水、卫生厕所等生产生活条件,培养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5)加强包片脱贫援建工作。履行吕梁山片区脱贫攻坚的牵头职能,做好横山区“两联一包”脱贫工作。
(十)挖掘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独特作用,能够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我们要按照“特色树形象、结合攻难关”的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促进中医药发展。(1)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目标,深化中医药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实行差别化的价格调整政策,落实医保对中医药服务的鼓励措施。支持铜川等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2)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示范市县中医医院,推进综合医院、妇保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继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加快中医骨干人才培养,组织实施中医专科人才、“西学中”人员培训,推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中医药师承教育。统筹发展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3)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计划。每个市要抓好1-2个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建设,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对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中医药防病救治、应急救治能力。加快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统筹推进其他工作。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扩大陕西省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做好哈萨克斯坦“陕西村”卫生院援建项目,办好2016年世界儿童健康大会,继续做好医疗援外和援藏工作。创新干部保健工作,加强省属基地医院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医疗保障。充分发挥医学会、计生协会和健康教育协会等协会组织的作用。切实抓好离退人员服务管理、政府信息公开、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等工作,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发展。
三、勇于担当,全力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责任担当。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局,积极适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常态,从全局谋划和推动卫生计生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医改领导小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委机关各处室、委直委管各单位要聚焦中心任务,每年力争突破几个难点,不断加快改革进程,推动事业发展。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按照“把握大局、科学决策、扭住大事、用好干部”的总要求,认真履行好职责,全面了解国际国内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前沿,熟悉中省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作出正确决策,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对那些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事,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当好改革的谋划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同时要多协调、多沟通,取得有关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注重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把更多年富力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社会动员能力的复合型干部放到重要岗位。
(二)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树立大督查观念,推行委领导、处室联系包抓市区和“蹲点式”督查制度,变结果督查为过程督查,做到任务下达和督促检查同步推进。逐项分解任务和制定责任清单,具体到事到人到单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为民服务的措施落实落小。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各市县重点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将督查结果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通报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并适时在陕西省主流媒体公开督查结果。建立“抽慢补快”的激励机制,对任务完成好的表彰奖励,予以重点支持倾斜;对未能完成或进度明显滞后的进行约谈,对影响全局工作的追究责任。市县卫生计生部门和委直委管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确保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行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省纪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坚决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从改革和法治入手,强化权力监督,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严格执行委党组关于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行风监管工作的要求,加强对药品采购、高值耗材、设备购置、基建项目、行业社团、合疗报销等方面的监管,巩固行风整治成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和计生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发现一起、查办一起,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同时,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为、锐意进取的干部职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围绕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医改、职业精神来谋划和拓展宣传工作,借力中省主要新闻媒体、系统刊物杂志、官方网站及微信微博等平台,通过新闻发布会、开设专栏等形式,做好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作进展和法律法规的发布解读,在回应社会关切的同时,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和网络舆情。创新社会宣传方式,挖掘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开展巡回报告会和演讲会,搞好卫生计生节日纪念日主题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