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优劣势的成因

大脑的神经网络

“茶香芬芳,汤色清亮,好茶。”她喝了一口,称赞道。

“芬芳和清亮这些形容词,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呢?”

林琅一愣。我笑着补充道:“是大脑里的神经元和突触告诉你的。因为它们构成信息的物流渠道。”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它就像一个搬运工,将人类的感官搜集到的所有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比如勾起熟睡婴儿的小手,我们能感受到他皮肤传达的娇嫩和温暖,在他无意识地握紧我们手指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也变得柔软和宁静。这些所感所知,全部都是神经元在起作用。

神经元作为搬运工接收眼、耳、口、鼻、手这些器官的信息,之后的传递过程就像长城点燃了烽火台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最后传到我们的大脑。然后我们就会感觉到,哦,原来是这样一幅画面、这样一种味道、这样一段声音。

那神经元到底长什么样呢?

我们都知道一般细胞是一层细胞膜包着物质,就像一个装了水的气球。这个气球就叫“胞体”,就是细胞体的意思。而神经元除了拥有一般细胞的结构外,还从细胞体上长出了一根根的小触手,就像刺猬身上的突刺。这些突起的小触手叫作“神经突起”。刺猬身上的刺大同小异,但神经突起却有两种。一种突起长度较短,但数量较多,就像树林里的树木一样,所以我们叫它“树突”,它负责接收信息。另一种突起则明显不同,并且只有一根,它的名字叫“轴突”,负责发送信息。

在从外界到大脑的这一条长长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作为驿站的神经元之间怎么进行沟通连接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基本单元了——突触。

简单来说,“突触”就是轴突和树突接触的地方,它很像我们熟悉的关节。肘关节连接着大臂和小臂,膝关节连接着大腿和小腿,而“突触”就连接着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

介绍完几位主角,就可以模拟信息传递的过程了。一个神经元接收到了信息,传递给轴突,到了轴突的末端后,再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接收到信息再告知神经元中心的部分——胞体。这就完成了一次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第二个神经元胞体一看,这样太麻烦,轴突直接把信息传给我也行,于是就建立了另一种信息传递的通道——突触传递。

当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信息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进入大脑后,受刺激的脑细胞间就会形成突触,传递相应的信息。大脑突触高速发展的阶段,接收到的信息越多,所产生的突触就越多,反之,产生的突触就比较少。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脑细胞受刺激产生了“朱”“墨”的突触,吸收到了更多的信息,自然做出了对应的反馈,造成“赤”“黑”的结果。

婴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足够使用一生的神经细胞。但是婴儿的大脑机能无法跟成年人一样发挥作用的原因,就在于连接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过于脆弱,而且数量也超乎想象的少。所以,婴儿大脑发育改变的不是脑细胞的数量,而是脑细胞之间的连接。脑部是不断变化的细胞网,每个细胞成长时与邻近细胞形成数千种连接,形成一个脑细胞互联网。

这个过程被总结为几个重要阶段。刚出生后,婴儿会迎来大脑突触形成的爆发期,在6岁的时候,突触的数量达到顶峰,之后突触的增长比较平稳。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

林琅圈出图片上的神经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极大。有的神经元异常发达,可以发散数百个突触,粗壮延绵。可有的神经元只有少数树突,细若游丝。

“原来精神世界也有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啊。”她的一句话逗乐了我。

大脑不断输入新的信息,对应的突触就会变发达,体积也会变大。如果任由突触自然连接发展下去,人类的大脑会因为“信息过载”而崩溃。届时人脑会冻结在6岁时期感官的超载中,永远不会长大。这种状态就像电脑同时运行太多程序而死机一样。

作家乔治·博吉斯想象过这样一个男孩:“他有无限的记忆。所有的事他都过目不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感官经历,都根植在他的记忆中。由于被细节淹没,无法忘却他所见过的瞬息万变的云彩的形状,他无法形成任何抽象的概念,因而无法思维。”男孩大脑崩溃后,无法感受,无法建立任何关系,或做出任何决定。他缺乏个性、偏好、判断力和激情,他不会有任何才干。

说到这里,林琅倒吸一口凉气,她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脑细胞发育也是这个道理。神经网络必须保持弹性,才能为新的信息预留空间。

为了保持最佳的信息传递与储存效果,大脑发育到突触巅峰的同时也会启动“用进废退”的原则进行神经元修剪。所谓修剪,是将神经元间不进行讯息传递的突触删除,如果这个神经元无法成为持续作用神经回路中的一份子,它会被毫不留情地删除。人形成长期记忆,或者学会某项技能,大脑相关区域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受体会增强,一遍遍的重复之后,受体会越产生越多,使得神经元对细胞递质更加敏感,即增强了神经连接。相反,长期不用,受体会减少,也就逐渐遗忘了,这其中包括与生俱来的视力。

“视力?”林琅惊呼。

“当然!”我说。科学家曾用猫做实验。在这只猫成长的特定时期,把它的左眼蒙上。那么这只猫左眼的神经系统就永远比右眼差。其原因就是脑突触的发展规律造成的。这是在猫成长的关键时期,左眼的视觉神经细胞突触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造成的结果。

林琅点头,说:“难怪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啊。这就像《孟子·尽心篇》所提到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她找到对应的数据:成年人的大脑中,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周围细胞构成大约五千个突触连接。大脑每秒钟能够产生和删除一百万个新的连接。

她惊叹地说:“人脑像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花园,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突触生长出来,自然也要修剪大量冗余的突触,才能把花园的状态维持到稳定的水平。但如此说来,每座花园都是不同的呀!”

当然,人们的生活经历、接受的教育、思维习惯各异,造成脑细胞突触繁衍千差万别。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多么相似的外因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其意识也都是不同的,即使双胞胎和多胞胎也不例外。

林琅有收藏木艺的习惯,她再次从中找到相似点,“‘木头’也是我们人类对于各种各样被砍伐下的树木的一种总的通俗的抽象称谓,而它的具体种类却有很多,例如槐木、松木、桃木、梧桐木等。即使是同一种类的木头也是有物质成分、质量及结构等具体内在差异。”

是的。脑细胞网络决定了事物反映到大脑而产生的意识各异,正如不同的木头加工出来的成品风格各异,这是人类思想碰撞的根源。它是极具个性化的过滤器,挡在我们的眼、耳、口、鼻、手之前,对外在信息择优录取;促使我们只关注聚焦点,而对其他信息统一拒绝接纳;引导我们主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上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