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洛普优势公式

作为资深优势教练,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大家发现优势,用优势创造价值。不过,每次做教练之前,我都喜欢先问对方:“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势?”

咨询客户们大多脱口而出。有人说,我的优势是在金融圈工作多年,拥有很多优质资源,熟悉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有人说,我的优势是表达还不错,每次都能把故事讲得完整、顺畅;还有人说,我的优势是做事有责任心、靠谱,领导放心让我独当一面。

其实,他们描述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优势的一部分。那么,优势的完整定义是什么呢?国际知名的优势测评公司盖洛普(Gallup Inc.)对优势的定义是,通过近乎完美的表现,在特定方面持续取得积极成果的能力。即我们擅长的,并且总能做好的事情,其背后就是我们的优势在发挥作用。

我让林琅在笔记本上写下盖洛普优势公式:优势=天赋×投入。

严格来说,优势只是过人之处,需要分类的是等式右边的天赋,它又名才干,是一种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感受或行为模式。一个人的成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上,往往是因为他运用了自己的天赋优势。

盖洛普公司把优势划分为34种类别。

比如,一个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即换位思考、有同理心,那他就有“体谅”才干;一个人内驱力很强,做事情几乎不需要外界推动,自己就能够安排得很好,是身边人的效率模范,那么他就可能拥有“成就”才干。

所有的公式都是高度抽象的,它需要读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去形象化和具体化。现在林琅正尝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这个材就是‘才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且各不相同。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就会成为过人之处。”

“悟性真高!”我称赞她。再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学员唐莉有一种突出的才干——体谅。她总是能够体谅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唐莉是一位客服经理,负责处理客户的投诉,同时管理公司的客服团队。在面对客户投诉时,她总是会很耐心地倾听客户的抱怨,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因为表现出色,她在24岁的时候就被提拔为客服经理,带领7个人的团队服务客户,团队的整体业绩和工作氛围都很好。

唐莉的经验是,她会把团队成员也看成客户,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前段时间,唐莉注意到团队里的小A情绪很差,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唐莉私下里约她去咖啡馆谈心,发现她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大客户,自己处理不了,又不好意思向同事求助,累积了很大的压力。

唐莉耐心地听小A把之前累积的压力全都倾诉出来,并且帮她分析问题、梳理解决方案,鼓励她遇到问题要及时求助,帮助她重新找回了工作热情。

生活中的唐莉也是如此。在朋友中间,唐莉经常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朋友们有什么烦心事总是喜欢找她倾诉。

我告诉林琅,这种“总是能够去体谅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的才干表现在唐莉身上,就是一种自然而然反复出现,且可以被高效利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反复出现在她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

很多人刚接触新概念的时候,会产生抗拒心理,林琅也不例外。她撇撇嘴,“读书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班级的班训,但我没信过。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没什么天赋,自然也不会有优势,当然更谈不上用优势说话了。”

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语,一连串的逻辑推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它的背后却是根植于内心的自卑感。

我望着林琅,她资质虽高,但可惜的是身边人要么吝惜赞美她,抑或她早已习惯接受外界给予的平庸标签。我叹了口气,过去的我也像林琅一样笃信有些人生而有才,而有些人注定平庸。

现在,事实告诉我人人都有优势。

即使因为教育和阅历的原因,很多人在知识、技能方面积累较少,但是优势核心的才干却是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根据使用频率、行为表现、自身状态而判断出来的。

大脑从发育开始就日积月累地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理,用得多的日久天长就成了用得最顺手的模式。这跟一个人有没有艺术细胞、商业头脑、空间感等天赋(比如天生对某个领域有感觉,学得快,甚至无师自通就到了很高的境界)不是一回事。

林琅反复咀嚼我的观点:“您说的优势,是不是像历史上很多草莽出身的英雄,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一样靠着异于常人的思维模式搅弄风云?”

无数个历史人物的名字闪过,刘邦、朱元璋……他们的确是最有力的证明。为了让林琅建立起对思维模式的认知,我又抛出几个问题:

不喜欢参加冗长的会议,希望立即动手?

你等电梯的时候,是否总是反复按键,提醒电梯你的存在?

你有一个点子,总是迫不及待立刻开始?

如果以上3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那么你很可能有个排名靠前的优势——行动。行动主题突出的人,经常说干就干,别人还在琢磨,你已经热火朝天地做起来了。

我笑着对林琅说:“所以哪怕你不做测试,留意自己惯常的思维行为模式,也能对自己的优势略知一二。”

我对客户进行优势辅导时,就是不断引导他们专注于“我想要”,而非“我不能”。因为相信的过程就像是撕掉认知井口的封印,引领能量喷涌而出。相信自己有优势,就像相信众星捧月的大咖也会自卑,相信他们对自己产生的怀疑和迷茫一点都不比普通人少。人和人,从这个角度看真没有什么不同。

了解自身优势本身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意义的经历。因为太多人终其一生就是想成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的人。比如对数字没感觉的,却不得不花时间钻研数学,为的就是拿个学位。比如不太会体谅别人的人,被送去学习如何做个善解人意的人。比如习惯做研发的人却要挑战销售任务。太多人用大量时间来改善劣势,却很少关注自身优势,可优势才是每个人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

林琅听到这里,突然说:“专注发展劣势就像让猴子学习游泳,让老虎练习飞翔。倒不如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

是的。将改善劣势作为奋斗的目标,这其实是一条最难行的路,不知不觉中白白耗费时光。相反,把投入在劣势改善的时间用来培养天赋才能,让它绽放为优势,才是最划算的投资。

我们习惯在周报或月报里反复提醒自己哪里不够好,什么是弱项,重复洗脑得多了,记住的尽是短板,长处都快忘记了,更别说如何调用它。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使命。我们生而不同,同时又要创造不同。

所以,终其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使命真正连接起来。相信我们独一无二的天赋,不断投入其中,并且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在这个不断往复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绽放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有的人已经发光,有的人还在发光的路上。人生短暂,我们需要更快地找到能让自己发光的“闪光点”,激活它们,运用它们,最终我们就会闪闪发光。而这些“闪光点”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我又跟林琅分享自己的面试经历。我应聘厦门电视台主持人的时候,最后一轮由台长亲自定夺。和我一起的其他五位面试者都非常优秀,跟他们相比我并不突出。

台长问每一位面试者关于职业规划的思考。我告诉他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在闽南文化方面有很深厚的底蕴。我记得当时台长的眼睛都亮了,他当场拍板录用了我。

林琅不解:“闽南语是你的优势,对吗?”

我摇摇头:“另外五位面试者有两位是闽南人,让我脱颖而出的是我其中一项才干——前瞻。”

因为我在面试之前,通过公告栏看到厦门电视台的月度会议纪要,下半年台里会推出关于闽南特色文化的新栏目,而且会持续加大闽南文化的推广力度。

林琅听到这里,总算明白过来:“所以您提前把自己定位为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急需人才,并且在面试的时候就把你的优势表达了出来,成功获得录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