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优势发声的概念

测测“说”和“话”

2020年年初,我刚刚完成一场关于用优势说话的公益演讲。我做了10多年的主持人,又有多年优势教练的实践经验,长年在沟通表达、个人优势两个领域深耕。我最大的梦想是帮助中国的青年人用优势说话,让“会说话”也有价值。

演讲现场反应非常热烈,到结束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提问,原本两个小时的活动一直拖到四个小时后才结束。我走出教室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坐在角落里望着我,她察觉我注意到她时,又慌乱地低下头。

我记得她从一开场就坐在那里,演讲的时候也听得很认真。但只要我与她有眼神交集时,她就立刻躲闪。

她面前的笔记本上签名“林琅”,字体俊秀让人顿生好感。这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偏爱刻苦的学生,所以我决定跟她聊聊。

“同学你好。”

她明显没有料到我会主动找她说话,噌的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蔡老师……您的课讲得太好了。”

她声音很好听,但因为没有自信,只能有气无力地像蚊子哼哼。

我微笑地看着她并鼓励她把话说完,她似乎胆子大了一些,“我刚做完您课上讲的口才测试题。”

我点点头,今天的演讲开场第一张PPT就是“说话”二字。我告诉大家,以往我们提到说话,都是把它作为一个词来理解,这样有些流于表面。其实,说话应该由“说”和“话”两大部分组成。

“说”主要是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话”则是我们可供表达的知识、才学。“说”和“话”是缺一不可的,有“说”无“话”,就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话”无“说”,就像茶壶煮饺子,满腹经纶却倒不出来。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不会说话,但要先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细分原因再逐项分析研究。

我给每位同学都分发了一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口才测试题,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口才情况选择答案,给自己打分,“是”为1分,“否”为0分,检测一下自己的口才能力到底如何。

自我测试题目

1.你是否经常用谚语取代长的陈述?

2.你是否觉得自己能快速、有效地劝解和说服别人,包括自己?

3.你是否很少和亲友、同事争论或吵架?

4.受到言语刺激之后,你是否很快能够提醒自己冷静下来,用中性语气回应对方?

5.朋友是否经常找你倾诉心事或商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6.你是否很少当面或背地里抱怨他人?

7.你是否很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8.你和同事或朋友说话是否经常用“你”而不是“我”?

9.你是否赞成“专业越精越有能力,素养越深越有魅力”的表述?

10.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言行就是在告诉别人你的德行、品味、境界、素养?

11.你是否很少在发言的时候出现过度紧张、手心出汗、说话结巴的情况?

12.你是否很少在与上司谈话的时候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3.你是否很少学到一点知识就假惺惺地用请教的语气去拷问别人?

14.作为女人,你是否明白丈夫的任务不仅仅是陪你,而是为你和孩子的未来积累更多的保障?

15.作为男人,你是否知道在公共场合越是大放厥词,就越是得不到女人尊重?

16.你是否觉得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17.你是否觉得口才对人才培养来说等于如虎添翼?

18.你是否觉得读书再多,不学沟通技巧照样不会说话?

19.你是否觉得心智不成熟的人,口才好是不可能的?

20.你是否觉得学口才,重要的是学待人与做人的艺术?

我让同学们课后统计答案,计算总分。

得分在16分,说明口才非常好,能够在大型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听众乃至公众。

得分在12分到15分,说明口才较好,能够在小型的聚会中很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谈话。

得分在8分到11分,说明口才合格,能够在陌生人面前愉快地交流。

得分在4分到7分,说明口才有待提高,只能在自己的父母和熟人面前熟练地说话。

得分在0分到3分,说明口才急需提高,现阶段仅仅能够开口说话而已。

林琅有点不好意思地把测试卷拿给我看,总分赫然是2分。她脸蛋涨得通红:“蔡老师,我每次跟人说话的时候,就像您在课上描述得那样。”

不会说话的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一件事或发表感慨时,听者只是礼貌性地点头回应,扭头转向其他方向,注意力瞬间转移。此刻,说话的人内心一定充满疑惑,甚至是愤怒。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让沟通继续下去,气氛也一下子变得冰冷。

当然,如果在演讲的时候,这种尴尬会被放大百倍。演讲者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台下的观众满脸的不耐烦,他们或者埋头玩手机,再就是提前离场。此时就算演讲者为了调动气氛,抛出一个笑话或自以为生动的案例,观众席也是毫无反应。

这种“对牛弹琴”式的对话为什么进行不下去?

因为没有了说话的心情。而说者心情的转变则是跟听者的回应与态度有很大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只根据听者的反应决定是否继续说下去,却没有深入探寻听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我们并不清楚自己说的话令对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原因,而这恰恰是沟通不畅的开始。

我还引用了沃顿商学院的艾比·盖尔教授的观点: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不理睬、不回应等语言暴力,会给人情感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些无心的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一次失败的沟通,甚至一句冷漠的话,都会让人感到伤心失落,有可能给我们的谈话和交往造成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存在问题。在一段不愉快的交流结束后,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谈话的内容,也许就能发现自己的哪些语言引发了他人的痛苦。

林琅对这部分深有感触。

她刚上班的时候,公司为了拓展国际业务,选派一批英语较好、业务精湛的员工出国接受培训。林琅作为新人原本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因为她试用期的表现太突出,而且笔试的时候也拿了第一,所以争取到了面试资格。

她记得当时站在公司领导们的面前,紧张地手也不知道放到哪里,只好互相握着。她声音很小,唯唯诺诺地说着。讲到一半的时候,领导一脸不悦地打断她:“行了,行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听明白你说的到底是什么?”

那次面试不但让她名落孙山,还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林琅一直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还不错,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的,类似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就在十分钟前,一个朋友还在微信上呼叫我。

我让林琅看看这位朋友的沟通方式。他一共给我发了五条微信,分别是:在不在?忙不忙?想和你说个事情。现在有时间吗?什么时间方便呢?

林琅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蔡老师,我也发过这种微信。”

接到这五条微信,我第一反应是,什么事情这么着急啊,连着发了五条信息,而且都是一个意思——“我现在想和你说个事,可以吗?”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连着呼叫了我五条。

许多时候,我们总想着把事情说清楚,但是却忘了怎样简洁地把事情说清楚。数据显示,七千个字是一个人平均每天要说话的数量(包括口语表达、网上沟通等),每天需要说话就像需要呼吸一样,与父母聊天,和孩子沟通,与同事有效率地交流,用语言和朋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我们的想法代表着我们的价值,为什么有些人出口成章,总是有着思辨的观点,有见解的表达,让人看了还想看?为什么有些人话虽不多但掷地有声,细细品来更是充满了韵味?

反之,为什么有的人聊天,说了五分钟就像过了一个小时,让人死活不明白说的到底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这么大吗?

林琅明白自己并不是个例:“蔡老师,如果我能跟您一样会说话,肯定不会失去那次机会。”

我纠正她:“我和你没有什么不一样。”林琅很震惊,显然觉得我在开玩笑。因为我是一个以说话作为职业,甚至是事业的人,而她却因为不会说话而在职场屡屡受挫。在她眼里,我们有天壤之别。

我补充一句:“如果我们之间有一点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会运用优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