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以务实创新精神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这一论述,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服务于我们党确立的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使他们懂得政治、祖国前途和人类理想,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实践,就是把党的理想信仰、理论和政策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原则,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从而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是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高校是育人的地方,也是党的建设的基础。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必须把从严治党的体系建立健全起来,更重要的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如何,对加强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最新鲜、最有活力的群体,是新增党员的最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和发现爱党、言党、为党的积极分子,为党输送健康的新鲜血液。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

三是有利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改革不断推进,开放不断扩大,互联网传播影响迅速,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渗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重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地方,对于高校这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占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推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良好的作风、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阵地。

四是有利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党中央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方式、手段、方法、机制,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直观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对象性,就可以“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感受到党的伟大与党的事业的伟大,让广大学生汇聚在党的伟大旗帜下,奋发向上、同心协力,从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

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3.87%。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比上年增长2.78%;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0%。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85.80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

2018年,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273.3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8.61%。招收网络本专科32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6%;在校生8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1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正确的政治指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青年人的工作,而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远距离变成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实现对我国的“西化”“分化”。高等学校一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必然会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上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又可能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最后,在我国扩大开放后,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多方面差异直接显现出来。一些对历史和当今世界缺乏全面了解的青年学生,往往只以现实的经济差距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有效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如何掌握高校思想教育引导的主动权,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增强其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形成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当今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乱。尤其是对外开放后,西方的各种哲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思潮的渗入,对青年学生思想的侵蚀不可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在多种文化的环境中,如何帮助和教育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来抵制一切错误思潮的侵蚀,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既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一现象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有所反映。在青年学生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业务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如何根据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青年学生把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统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第四,近年来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师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参与性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沟通,正确引导。二是伴随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这需要深入研究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有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三是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趋于分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保证其覆盖面,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和具体难题,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3)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长效机制。(4)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5)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32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20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0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各地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三全育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一)深刻把握全员育人内涵

古人云:立人先要立德,无德者,国之祸也,德者,国之栋也。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育人工作不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发生的原点,事实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从现实来看,高校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十分普遍;学校其他岗位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只扮演分内的工作角色,心中无育人意识,行为上无育人自觉,没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环境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许多高校校园建设追求大气和洋气,内涵建设一片空白,缺乏文化氛围,这些问题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是寄托千万个家庭美好希望的地方,教育工作者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要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学校里的所有教职工以为人父母之心去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从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考量每一名学生,形成育人的行为自觉,这就需要全体教职工树立全员育人理念。这一理念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

全员育人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有人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学校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能自觉而有效地去做那棵树、那朵云。食堂阿姨的一个点头微笑,宿管大妈的一句善意提醒,实际上都蕴含着无声的教育。不论在哪个角落,不论岗位属性如何,都能让学生从教职工的举手投足中体味到做人做事的本真,我们才有底气说大学是育人的沃土,是成才的摇篮。当然,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因素,把握各个育人环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全员育人的原则是共同发“力”。“全员”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领导干部、教师和职工。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渠道和养分,来自学校每个岗位、每一名教职工。因此,只有当全体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高校教育主体,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全员力量的整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全员育人”这一价值诉求。全体教职工要立足树立结果思维模式,改变被动的完成岗位工作的任务思维模式,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为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所需的养分和土壤,只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恰当、自觉和有效地做着服务于学生的工作,才能凝聚成一股持久的、强大的育人合力,学校的办学水平、育人质量才能自然得到提升。

全员育人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适合本校实际发展的育人工作机制。[1]

(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和关键。

一是学校要明确办学方针。一流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人才。这种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这种责任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中国人民的责任,对中国共产党的责任。这种担当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担当,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担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担当。

二是教师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然后才能保证自己所授的业是“正业”,所解的“惑”是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真“惑”,而不是假问题和伪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位教师在他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应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不能一说学术问题可以研究,就不顾场合口无遮拦乱说一气,也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师必须做到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当代中国,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就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理想和智慧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三是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这就是立德树人,它是高校的立身之本。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的每一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高度统一。因此,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每一门课程应该负有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应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矛盾性。一般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被塑造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是很成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性。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聊或不充实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部分学生的思想处于摇摆和迷茫的状态之中。他们有执着的追求和远大的抱负,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受功利性事物的纠缠,热衷于短期行为,缺乏同困难进行斗争的毅力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精神;他们希望有祥和安定的生活环境,拥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可是对法纪和公共道德规范却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和烦恼,缺乏自律精神。这些都表明,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第二,差异性。由于大学生个体原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和个人经历不同,再加上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多元化的存在状态。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是否做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的大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同是学生干部、同是党员,甚至是同一个班级、寝室的大学生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色彩。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对事物的看法的多样性、思想水平和理想信念的多层次性上。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想具有差异性,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只是从自身需要和自我所把握的社会需要出发,做了不同的取舍而已。

第三,务实性与功利性并存。务实,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无论是在选择课程,还是在选择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十分注重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这种务实性往往和功利性并存。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理想信念淡薄,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偏重世俗功利化,讲求实惠、实效和实用。他们涉世不深,同社会、周围人较少有利害矛盾,崇尚正义、愿做好事,可是面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及其各种丑恶现象却又缺乏抵制能力和抗诱惑能力,容易形成追求单纯物质性和感官性的低级趣味。

第四,包容性。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学校里、个人家庭与身边存在的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赞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观点。对于自身所感受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能够欣然接受,对于自己所感受到的旧事物、旧思想、旧观念、不良现象的存在也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表现为不置可否、顺其自然的态度。但面对复杂的现实,对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人生、对国家的前途缺乏信心,对社会、对他人缺乏信任,对职责、对诺言缺乏信守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他们在顺境中成长,享受着比长辈更多的关照和幸福,却不太乐意关心、帮助别人,有时感情上显得冷漠。[3]

六、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观、立体工程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系统观,一方面,对学生要加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系统理论灌输;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强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理论,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立体的工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证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同时具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投入不行,要有场所、有工具、有方法,也要有具备网络技术、传媒技术的现代化设施,更要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氛围。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起抓,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科学,有规律,循序渐进。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的观念,真正发挥好党政工团等各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多年来,思想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下大气力。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当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武装大学生,把课堂教学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范畴之内;二要努力创立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三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坎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系统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应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和考察,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客观形势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否则就无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难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一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组织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导、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负责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完成日常咨询任务。二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抓起,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力求避免学生出现问题。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如开设有关辅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专题讲座,利用报纸、广播、计算机校园网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等,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四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和咨询信箱、设置心理健康门诊等办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本身具有预防、治疗、教育和发展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完善人格、发展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四)重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但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其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要注重精神内涵,校园中诸如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道路、服务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只要有经费投入是容易办到和做好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实现有机统一,也是学校稳定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应该坚持全方位、高品位。一是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相适应,要建设比较实用和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三是校园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既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也包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科学理论、法律、伦理道德的学习内化和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推行。同时,要重视培养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氛围,广泛开展诸如爱心基金、送温暖、无偿献血等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和人生价值之所在。

(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有三支:一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队伍;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切实建设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同时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对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有很强的作用,所以,这支队伍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不断提高。首先,政工人员应扩大知识面,以便与大学生开展广泛的思想交流,做好学生思想的疏导和引导工作。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停留在“管”上面,而为管而管的思想政治工作容易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矛盾,使大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同时,政工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开阔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有利于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其次,政工人员还应具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特色。实践证明,有学术专长的政工人员在学生中会有一定威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七、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展现新作为。

(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高校师生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体现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二)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也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建设,着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金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开设好学术规范、诚信教育、职业伦理类课程,提高和完善各类课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估标准,明确学术诚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学生诚信和敬业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这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党委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推进师资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人员应聘、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综合评价、专项岗位聘任考核、职称评审中的思想政治要求,完善程序与环节,由校、院系两级党委进行前置考察、严格把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引进的师德筛查机制,进一步细化高校教师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中对教师思想政治、师德方面的考核要求,将师德评价结果与岗位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帮助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高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党建活力,不断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使学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2017年8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将教师党支部明确定位为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要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努力探索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懂政治的业务工作者、基层行政系统负责人是懂党建的行政领导者,做融合的文章,不做分割的文章。

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高度重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完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创新案例

武汉大学: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武汉大学聚焦为伟大事业锻造世界一流研究生,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文化、管理、服务、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整合育人要素,拓展育人途径,完善育人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科研育人。让学术创新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培养研究生赤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承办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四大系列赛事,荣获各类奖项超过210次,获奖面和总数位居全国前3。连续举办12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内容涵盖十大板块、81项精品活动。5年来举办“弘毅讲堂”76期、“博士生学术沙龙”88期。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校研究生在SCI、SSCI、A&HCI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年增长超过13.4%。

二是夯实实践育人。让服务实践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为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平台。制定《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文件制度。修订《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二十问(2017年)》《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手册》《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流程》等。出台《武汉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管理办法》等制度,创新推进“武大博士镇长团计划”。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统筹文化育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征文、“颂党恩继伟业”诗文朗诵比赛等。举办全省、全校“我的中国梦”研究生主题演讲比赛和“我的家国情怀”主题征文大赛,组织开展“中国梦·珞珈情”博士生文化节。选树师生先进典型,珞珈群星熠熠生辉。开展主题征文、理论研讨、学术讲座、演讲比赛、时事辩论、风采展示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是优化管理育人。通过修订评价体系、优化考评流程、实施负面清单,优化辅导员的考核标准、量化指标和考核方式,在辅导员中营造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良好工作生态。承办全国高校研究生工作专题研讨培训班、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进一步落实《武汉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选强配齐辅导员,优化辅导员的考核标准、量化指标和考核方式。举办全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和辅导员素质拓展系列活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教育引导、夯实领导责任、倒查责任追究、排查“五类”学生、强化预警帮扶、研究学生宿舍相对集中住宿、推进信息化管理等标本兼治措施。

五是完善服务育人。畅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研究生学生组织的作用,尽最大可能满足研究生的合理利益诉求。进一步强化校外租住研究生及外出实习实践研究生的安全管理。协同有关单位开展宿舍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及时协调落实整改。积极配合做好宿舍分配与搬迁工作,多部门联动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协同解决一批热点重点问题,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支持、指导研究生会开展“天才知道”心理知识竞赛,组织举办研究生心理健康节,举行户外大型趣味心理测评活动、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校园心理文化趣味运动会等。全面排查特殊学生群体状况,系统梳理关注对象信息并开展重点个案研判。做好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完善突发事件的情况应急处置、分析研判等机制。建立全校重点关注研究生信息库,健全心理健康月报制度和重点关注对象一人一档。

六是健全组织育人。以党的力量凝聚研究生,让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在广大研究生中落地生根。举办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研究生党员骨干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组织开展“我为十九大点赞”研究生线上接力“UP”活动。成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实施“E宣”和“珞珈红”双引擎行动计划,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青年的视角、青年的思维讲明白、讲透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给予报道。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018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