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用学学人文库·新闻标题的主观性:语用身份论视角
- 吴珏
- 1700字
- 2021-03-29 18:02:49
2.3 新闻话语的身份研究
2.3.1 媒介身份研究
近年来,对于身份的研究已经“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占据了显著的中心位置”(Du Gay et al.,2000: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身份提供了一种在我们对世界的主体性的经验与这种微妙的主体性由以构成的文化历史设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Gilroy,1997:301)。
“身份认同理论在媒介自身身份构建研究中存在着非主观主动性的特点”(牛元梅,2011:293),即很多研究成果没有明确使用身份认同的概念作为研究的理论关照,而往往在客观上体现这样的特点。文献中研究媒介身份的主要集中在媒介的功能、角色、身份危机和身份重建上(Deuze, 2009;樊昌志、童兵,2009;邱戈,2007、2008a、2008b;邵培仁、邱戈,2006;赵金、邵培仁,2006;朱婧雯,2011)。赵金、邵培仁(2006)讨论了媒体所承担的角色,即政府喉舌、经营主体、全球媒介、社会公器、传播角色。
2.3.2 新闻话语交际中的身份研究
新闻是一种话语交际,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三方交际主体,即话语的发出者、话语的接受者以及话语的内容主体。新闻话语的发出者一般指的是记者、编辑等新闻语篇作者,新闻话语接受者一般指的是新闻语篇的读者,而话语的内容主体则涉及新闻报道中的各种人物(吴珏,2014)。
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在于新闻话语中对特定人群的形象及身份建构,包括农民工、教师、女性、明星、专家、弱势群体等(冯媛,1998;高金花,2010;管艳霞,2009;黄达安,2009;刘丽超,2010;罗小萍、邓顺生,2009;马灵燕、胡元姣,2012;王杰,2011;项蕴华、张迈曾,2005;郑磊、刘波,2010)。政治新闻话语中的身份研究则关注政治选举、电视辩论和新闻采访中的各方如何用称谓语、人称代词等相互指称,从而建构自己和对方的不同身份(Allen,2007; Kuo,2002、2004; Lauerbach, 2006; Proctor&Su,2011)。Weizman(2006)讨论了以色列语境下政治新闻访谈中社会角色、交互角色和个体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表明,电视评论员、主导记者、著名电视主持人和政要人物在新闻访谈中高度重视他们的交互角色以及社会权利和义务,而这些关注的焦点很有可能与他们自身的个体身份相冲突。
此外,研究还涉及新闻报道中对城市形象、国家形象、民族身份等的建构(才琴,2011;陈映,2009;廉张军,2009;聂远征、皮莉丽,2011;张晨阳等,2012)。例如,Flowerdew &Leong(2010)研究了香港报纸新闻话语中既定知识对香港人民社会政治和文化身份的建构所起的作用;Chen等人(2012)考察了香港和内地人民在面对有关四川地震的积极和消极新闻报道时所建构起来的社会群体身份。尤泽顺(2011)结合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视角,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有关中国东盟关系的相关新闻标题,揭示了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的互动,验证了“国家身份是建构的和变化的”这样一个观点。
有关新闻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包括记者、评论员、播音员、读者等的身份建构研究为数不多(Deuze,2009;高贵武、张丽,2010;李兰,2010;林纲,2011;冉永平、杨娜,2017;孙媛颖,2009;吴珏,2014;战海青,2008),其相关研究内容和视角也各不相同,但多以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为研究焦点。Deuze(2009:37)认为,意识形态对新闻职业团体起着社会黏合剂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利用意识形态“成为团体成员并维持成员身份”。Mellado &Hanusch(2011)考察了智利新闻记者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对其职业身份的感知。Wei(2012)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实电视公司(reality television company)从业人员的身份建构。研究发现,当商业需求与工作者自身的艺术家身份产生矛盾时,电视公司从业人员会采取两种身份建构策略,即疏远和评价性微调,来保持他们的艺术家身份。
2.3.3 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研究
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研究在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献中鲜有涉及。潘金文(2010)研究了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人物身份的利用,发现在目前的网络新闻标题中,人物身份被无限制地放大,使得一些标题的制作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客观公平的新闻职业准则的。陈新仁、袁周敏(2010)则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出发,更为深入地探讨了汉语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使用情况和动机。从报纸类型和时间跨度两个维度分析了身份表达的使用频率、身份类型以及身份表达对身份持有者所折射的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身份表达的使用可以折射新闻作者的态度与立场、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影响读者的行为和判断以及塑造读者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