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涿家族史事考

李涿在两唐书无传,其事迹零散地记载在《资治通鉴》《新唐书》《蛮书》等史籍之中。根据墓志志文记载:“公讳涿,陇西人也。”李涿去世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享年59岁。中国传统上记载年龄以虚岁为主,故其周岁当为58岁,那么其生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因而李涿墓志的出土,弄清了李涿生活的具体时代和年龄。

志文撰写者为“表丈朝请大夫使持节汝州诸军事守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薛遥”。薛遥不见诸史书记载,查《唐刺史考全编》也没有收录薛遥担任汝州刺史的情况。根据墓志记载:“遂以咸通九年太岁戊子十月廿四日,与夫人冯翊县君,权窆于河南府偃师县亳邑乡古周里北原,礼也。”则薛遥撰写墓志在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左右,则薛遥咸通九年正担任汝州刺史,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

志文详细记载了李涿的家族世系,根据志文记载:“曾祖承悦,大历建中间,虽羯憝初宁,而余祲尚梗,乃命公为燕然、朔方两道大总管,澶州刺史。俾华塞大通,车无宿轨,赠太保。”李承悦在两唐书无传,其子李景略在两唐书有传,我们看《旧唐书》记载:“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大父楷固。父承悦,檀州刺史、密云军使。”《旧唐书》卷一五二《李景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073页。可知李涿家族出自李楷固一系,李楷固在两唐书无传,《资治通鉴》记载:“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鸟群,所向披靡。”《资治通鉴》卷二〇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六月条,第6663页。《太平广记》也记载:“唐天后时,将军李楷固,契丹人也。”《太平广记》卷一九一《李楷固》,中华书局,1961年,第1434页。因而李涿家族在唐代属于蕃将家庭,其族属为契丹。

关于李承悦的相关事迹,《新唐书》记载道:“父承悦,檀州刺史、密云军使。”《新唐书》卷一七〇《李景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76页。根据志文可知李承悦任官当在唐代宗、唐德宗时期,担任檀州刺史,赠官太保。《唐刺史考全编》收录了李承悦担任檀州刺史的情况,认为是唐代宗大历年间。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一八《檀州》,第1624页。唐大历建中时期,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唐朝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来自吐蕃的威胁,对河北藩镇姑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直到唐朝灭亡。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30页。

根据相关研究,在唐代随着行军转变成驻军,节度使取代大总管,行军总管也单称总管,成为节度使属下的一级军将。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146-147页。燕然军应当属于安北都护府,朔方军当属于朔方镇。史书阙载李承悦担任燕然、朔方总管的情况,从李承悦后来担任密云军使,估计燕然、朔方总管职位当低于密云军使,这也代表了唐朝政府对于东北边疆的重视。

李景略在两唐书有传,志文记载大致与两唐书记载相同,只是在赠官和谥号上略有不同:“生王父仆射威公景略,威公挺俗不羁,长于韬键,恒以艰难为己任。时丰州为杂虏攘践,国用屡耗,有王恹伏甲之疲,无充国殄羌之绩。自河东节度副使,用公为天德都防御使,赠右仆射,谥威公。”根据两唐书本传记载,李景略赠官为工部尚书,志文作“右仆射”,姑且存疑。但是志文记载李景略谥号为“威公”,可补史阙。史书没有记载李景略担任河东节度副使,根据相关研究可认为其担任了行军司马。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增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137页。墓志记载可补史阙,李景略担任过河东节度副使,可补《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之阙。

李涿的父亲为李有裕,两唐书无传,但在《旧唐书》等史籍中略有记载。《宝刻丛编》收录有唐开成四年(839)立《唐赠兵部尚书李有裕碑》。(南宋)陈思编著:《宝刻丛编》卷八《唐赠兵部尚书李有裕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99页。志文记载:“生烈考有裕,元和长庆间,以浮阳再清,卒吏尚梗,难于卒用,遂用公自泾帅为沧景节度使、户部尚书。既至悬法明程,枭悍咸革。以勿剪之惠,洽于人心。沧景由是至今为善地。赠太子太师,谥定公。”《旧唐书》记载:“(大和三年)以泾原节度使李岵为齐德等州节度使,改名有裕。”《册府元龟》误作“李祐”。《唐方镇年表》也把其李祐、李岵作为两人,因而可知李有裕(李岵)在唐宝历二年(826)到大和三年(829)担任泾原节度使。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一《泾原》,中华书局,1980年,第65-66页。

李有裕从泾原节度使调任横海节度使,根据《唐方镇年表》可知为大和三年(829),《唐方镇年表》仍然把李岵、李祐作为两人,并且认为大和二年(828)就担任横海节度使。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四《义昌》,第530-531页。因而《唐方镇年表》记载有误。志文中“浮阳”为汉浮阳县,唐代为清池县,是沧景节度使治所。(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八《河北道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518页。这里用来代指横海镇。元和、长庆之际,沧景镇的变化,凸显出朝廷稳定及牵制河北藩镇的重要意义。张达志:《李宗奭案与沧州之变——兼论唐元和、长庆之际的横海局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根据志文记载,李涿字燕卿,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分别出自京兆韦氏、荥阳郑氏。根据志文记载:“公娶京兆韦氏,夫人先公薨。”“公后娶夫人郑氏荥阳县君,生女一人。”前夫人京兆韦氏生有四男三女,根据志文记载:“长男瞳,终左内率府胄曹参军;次韬,前潘州刺史;次辒,前河南府河清县尉,居丧咸得礼。婿清河崔氏崔镮,河南府河南县尉;次京兆杜汝器,京兆府美原县丞;次从释氏;次未笄。”后夫人荥阳郑氏生有一女。

李涿长子李瞳终于左内率府胄曹参军,估计也应当是三卫入仕。左内率府胄曹参军为正九品下。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八《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卷》,中华书局,1992年,第719页。应当是刚刚入仕不久就去世了。次子李韬曾经担任过潘州刺史,可补《唐刺史考全编》记载之阙,但是墓志作“前潘州刺史”,故具体年代不知。从李涿的婚姻以及子女婚配来看,都是与世家大族的联姻。

通过对李涿家族世系的简单考释,可知李涿墓志提到其出身于陇西李氏,当是托词。根据传世史料结合墓志可知,李涿出自契丹族,并且其祖上几代都是武将出身,在唐代应当属于蕃将家庭。但是从李涿个人婚姻以及子女婚姻来看,已经看不出其蕃将出身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