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模式

这幅图让我们了解到,差异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图的左边列举了我们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差异:物种差异、种族差异、文化差异、阶级差异、家族差异、角色差异、立场差异、三观差异、性格差异。实际上,很多差异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战斗模式,是暴力的启发器。

有些差异常常使人意识不到,比如物种差异。物种差异是什么?同样是动物,如果你面前站着一只又软又萌的小狗狗,或者是小猫咪,很多人会自动的生起怜爱之心,觉得“哇,好可爱”!想要抱抱它,想要宠它、喂它。如果面前的是一只嗡嗡作响的蚊子,可能我们下意识的就要拍死它。

文化差异的影响就更广泛了。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造成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文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丧嫁娶的文化,如果一个南方的孩子爱上一个北方的孩子,两个人在结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两个家族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不能结婚而分手。

我们来看看阶级的差异。阶级是由人的出身决定的。今天的印度仍然有非常明确的阶级差异,有的人是贵族,有的人是平民。今天的中国,显性的阶级差异不明显,但是隐性的阶级差异仍然很普遍,有由财富所决定的阶级差异,也有家族地位的差异。任何一个家族,祖祖辈辈传下来,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每个家族又各有不同。

我们做了父母后,看待世界就换了一个角度,与我们做孩子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父母和孩子这对相对的角色,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丈夫和妻子也是相对的角色,他们之间也有差别的。还有一些立场的差异,比如老板和员工的想法也不同。

在夫妻关系中,三观的差异最常被提到。很多夫妻无法沟通,往往会被认为是“三观不合”,没有办法继续沟通。另外还有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

当我们活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当中,就活在了无数的差异中。

回到这幅图的右边,揭示了我们心理的轮转变化。以差异为核心,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上,看到差异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分别心来进行比较。我们比较什么呢?比较二元对立,比较好和坏,是和非,对和错。我们提出的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沟通难题,起点都是来自差异带来的比较和评判。

因为有了分别和比较,我们自然会对事情进行评论。

比如性格差异,有的人天生性子慢,做事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来;有的人性子急、很利索,常常会快速解决问题。这两种人从本质上讲,存在差异,各自具有不同特征。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差异上,不能容忍差异存在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分别、比较,进而进行评论。“快的人”会认为慢是一种错误,是不好的,快才是对的,慢就是错。当我们有了评论之后,我们和对方就会产生冲突。有了冲突,就想要征服。为什么想要征服?因为我们内心存在恐惧,我们看到我们跟对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冲突,我们没有办法解决,恐惧就生起了。我们想要征服对方,想要把“跟我们不一样的那一面”消灭掉,这样就进入战斗模式。

整个心理过程,我把它称之为恐惧模式,它是由二元对立的思维主导,是一种恐惧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我们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冲突矛盾,有无穷无尽的沟通障碍,永远没有办法和谐沟通。大家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差异图中找到问题的归属和原因。

有同学说:“我们两口子,我是暴脾气,他是柔性子。解决一件事情,他总是瞻前顾后,而我想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经常谈不拢,有的时候还动手,我希望得到帮助,看看是否可以中和一下。”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差异——性格差异。从事实的角度讲,柔性子、暴脾气是宇宙存在的不同,差异本身是没有好坏的。当我们一旦进入评论,我们会给它贴一个好坏的标签,你是坏的,我是好的。然后我们就开始试图消灭对方,想让对方变得跟我一样,于是我们开始爆粗口,开始动手。

所有的冲突都来自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恐惧模式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模式,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因为它符合人性。

我们可以去问问自己,生活到今天为止,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是否能够拍着胸脯说,百分百从来没有一次对别人进行过暴力沟通?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yes”的答案,因为太难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一直独善其身,永远都是好的沟通方式,永远没有成为过暴力沟通的施暴者,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多多少少都做过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