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的故事。
20年前,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就有一个基本的理念: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
我一直认为,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被赋予了成功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到最优秀、最卓越。这就是古人经常说的“人皆可成尧舜”。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接近完美。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一段时间,我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一起参加《象脚鼓》的作品研讨会。《象脚鼓》是殷健灵以邰丽华为原型撰写的一部儿童小说。看过邰丽华主演的舞蹈《千手观音》的人,假如不知道演员的背景的话,往往很难相信这些技艺高超的舞者竟然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普通的健全人去做,也绝非易事。所以,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我曾经去过苏州工业园区的仁爱学校。这是一所践行新教育理念的特殊学校。校长范里告诉我,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脑瘫儿,其中也有一些是智障人,智商较低。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但是,我同时注意到,有的父母就不信这个邪,一直在努力,在逐步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
10多年前,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广西有一位母亲,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的脑瘫儿变成了正常的孩子。这位母亲自己为了帮助更多的智障人,倾其所有办了一所培智学校。尽管办得很艰难,面临着破产,但她还是咬牙坚持,十分令人钦佩。更早些时候,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北京的一位特殊儿童的母亲——陈女士有着类似的故事,我后来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是一场持续的战争》。当时,她的孩子已经19岁了。19年来,她每年都要为孩子写一大本细致全面的观察日记,记录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进学校后,她把每次与老师的沟通谈话都用心记录下来,每年汇总成一本与老师的交流手册。慢慢地,她让孩子学会了弹钢琴,学会了与人正常交往。医学上宣布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位母亲的努力变成了可能。我们这本书中的一些人,卡尔·威特、爱迪生、张海迪等,也都是在困境中坚持梦想,执着前行,最终创造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所以我对许多父母与老师说,你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创造无数辉煌。这本书中有不少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书中的教育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苏静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如果我们没听过苏静老师的课,很难相信一个刚刚教了两年书的老师,她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写诗。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写诗,只不过你不是苏静,或者说,你没有苏静那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苏静不仅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做到了让每个孩子都会写诗,在全国许多学校,她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用事实证明了诗意教育的力量。前两年,苏静老师又完成了博士学业,撰写了多部专著,从一个小学老师华丽转身为大学教授。因此,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凡事皆有可能;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
不仅对孩子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很多校长见到我就说,我们的老师基础太差、素质太差。我说,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老师基础再差,也是可以成长的。我们新教育实验中就有许多关于老师成长的故事。例如,有个快要退休的普通农村女教师,她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校长要求老师们读书、写日记。考虑到种种因素,学校不要求45岁以上的教师也必须这样做。但这位女老师看到年轻教师都在读书、写日记,她不甘落后,于是也开始读书,开始写心得,还开始学习用电脑。对于一个快要退休的女老师而言,这一切都是巨大的挑战,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学电脑学得很痛苦,但始终没有放弃。终于,这位女老师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发表文章了。她53岁时写了一篇《51岁的我》,表达了自己参加新教育实验以后,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和真实感受。她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现在我才大约知道了什么是教育。”“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找到青春的感觉,现在似乎才有了青春的活力。”2003年,她被评为“教育在线”网站的“青春偶像”。这本书中讲述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故事,更加清晰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这所学校,无论是食堂的炊事员还是学校的修理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优秀人才,甚至可以登上学校的讲台。
前些天,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某小学一位五年级女生坠楼身亡的事情,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对教师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有人从学生的个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人就女孩的作文文本进行研究。有网友在我的新浪微博和头条号留言说:朱老师,你为什么不发声?其实,我一直在关注这一事件。我在为小女孩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我认为,所有的问题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对生命的漠视。
是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更加美好而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把生命教育放在最重要、最基础的位置上;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逆的,无法重来的。人人都应该珍惜生命。要让教师和父母真正懂得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完整、生命的幸福。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每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每个生命的消亡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帮助每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让世界更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保全和延长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生命辉煌。每个生命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使命,就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实验为什么把生命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的原因所在。
11年前,我曾经主编过一本《教育的奇迹——十八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那是我在给苏州大学研究生上课时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当年,我想用这本书说明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理念: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没有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社会反响很好,书也不断重印。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时代和教育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青岛出版社找到我,希望重新整理、修订,用新的框架、新的材料编辑出版一本类似的新书。于是,我召集原书的部分作者,并且约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刘周岩先生、青岛大学的苏静博士等,一方面修订原书的部分内容,一方面撰写最新的教育故事。于是,有了这本《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编写人员向书中的教育故事的主人公表示敬意,向青岛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以及协助我整理修订这本书的苏静博士表示敬意与谢意。
朱永新
2020年6月21日父亲节,写于北京滴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