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修一颗佛心

——游塔尔寺

游塔尔寺,心灵仿佛被净化了,升华了。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约五十里处的一个小镇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纪念第二佛陀宗喀巴而建。远远地就看见一片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群,好大!应该超过五百亩吧?走近一看,数十座殿塔依山傍水,布置精巧,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对面莲花山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五色经幡,引人注目,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是佛教圣地、雪域净土。

售票处有不少人穿着藏族服装在拍照。服装看上去很漂亮,我很想让女儿体验一下穿上藏族服装做藏家女儿的感觉。我也想看看女儿穿上别样的服装是何等漂亮。可是,我看到一件衣服这个穿了脱下,另一个马上又穿上,如是一件衣服多人穿,我不由得嫌弃起来,更何况大热的天还要等。算了,女儿穿什么衣服都是美的,都是妈妈心中最美的女儿。照不照相无所谓,女儿的美永远在妈妈心里。不照了。

买了票,我们就随着游人进去观看。寺前广场上矗立着八座白色的塔,像葫芦,像瓶,很别致,很有特色,一看便感受到它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格。这八座塔也叫八宝如意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我们真的要学会听名思义。第一座塔叫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七朵祥云烘托着刚刚诞生的灵婴——佛祖。据说,佛祖是从他母亲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第二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佛而建。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弃家出走。经过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忽见天空现出一只金轮,他看到了金轮中的天地三界,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记得《西游记》的结尾部分讲到了这一内容。唐僧看见菩提树,虔诚揖拜。八戒和孙悟空问:“师父,你为什么拜这棵大树呀?”唐僧就给徒儿们讲了菩提树下佛祖参悟成佛的故事,三位徒弟听了立即双膝跪地拜了又拜。在看《西游记》电视剧的时候,我惊讶世上竟有那么大的树。佩服导演,在哪儿找了那么大一棵根深叶茂的树。那首插曲《青青菩提树》非常动听,当时听那首歌我流泪了。那分明是唐僧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经无数岁月,战胜重重磨难的写照。歌中唱道:“青青菩提树,宝相庄严处,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啊,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啊,噢,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愿此身化作菩提,护众生光照千古,光照千古。”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人生路,就是一部信仰史。第三座塔初转法轮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大彻大悟成为佛陀以后,向五位比丘宣讲佛法的故事而建。第四座塔是降魔塔。第五座叫降凡塔。相传释迦牟尼出生三天,生母即故去,由姨母抚养长大,因此,他成佛后升入天界,为了感激姨母,又一次降临人间,继续弘扬佛法并超度其姨母,这座塔就是为纪念佛祖再次降临人间普度众生而修建。第六座塔息诤塔,也叫和平塔,是为了纪念佛祖以大慈大悲之心平息僧人内部争端的功德而修建的。第七座塔叫祈寿塔。最后一座塔叫涅槃塔。这八座如意宝塔均是方形底座,圆身,尖尖的高高的长长的塔顶。人说,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来这里常常绕塔参拜,虔诚有加。

记得以前读到“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时,我不懂为什么要转佛塔。如今,我明白了。佛祖慈悲,精神伟大,功德无量,应受万世敬仰和纪念。人人都应该修一颗佛心,人人皆有佛性!我站在如意塔前,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愿佛祖护佑我的亲人、我的爱人一生幸福安康!保佑所有好人一生平安!五色经幡啊,让风带着我的虔诚,带着我的祈求飘散到每个角落吧,愿天下苍生吉祥如意!

往里走,我们先看的是护法殿,也叫小金瓦殿,真是金光烁烁。镏金铜瓦屋顶,斗拱层叠。屋顶上有法轮,有麒麟、金鹿等瑞兽装饰。难怪这座殿在大门口,原来是神灵护佑着塔尔寺,不让妖魔鬼怪进来。一进去,是一座四合院,我们汉族喜欢的院落结构,墙体、廊柱等是典型的藏族风格。回廊上陈列着野牛、熊、羚羊、白马等动物标本,相传是护法神的坐骑。满院的人有的站在长队中,在等着进正殿拜佛,有的在往院内的石碑上贴钱币。我拉着女儿排队,我一定要进大殿看一看,拜一拜。殿内供奉着保护塔尔寺的神,我虔诚地双手合十,拜了三拜,心里许下愿望,布施下十元钱,就离开了。殿内那些神、佛、罗汉,都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神通?走廊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讲的是什么故事?有什么寓意?我在这里就像个傻子,什么都不懂,看不出门道。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不能这样瞎看傻跑,累死我也看不明白,咱们跟导游吧,遇见哪个听哪个。”

在祈寿殿我们遇见了导游,这是一座小巧幽静的院落。看文字介绍知道,祈寿殿是寺僧为七世达赖喇嘛祝寿而建。传说达赖喇嘛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米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因而这所寺庙又名“花寺”。这传说、这想象好美!人们总是希望把善良播撒,把吉祥播撒,人人得到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正对院门竖立着一块半人高的石头,听导游讲,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因此这块石头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非常珍贵。石头上面贴着一些钱币,这肯定是游客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对寺庙的一种布施。导游笑着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钱币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我想靠近贴钱,但又担心贴不上去,于是放下两元钱聊表心意。我不敢放多了,看样子每个殿内甚至每座佛像前都要供奉,我量力而为吧。

院内有一棵树,长势茂盛,开着白色小花,不仔细看,看不见花的,花很小,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似曾相识,但我又确实不知名字。难道这就是菩提树?别说,和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那棵长得像极了,特别是叶子,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棵小多了。说真的,我想象中的菩提树,很大很大,发着金光。现在眼前突然出现了实实在在的菩提树,活在现实中的菩提树,我还真有点疑惑。

步入殿内,见到供奉的佛像,居中是佛祖释迦牟尼,稍前左右两位是佛祖的两位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佛祖的胁侍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骑青狮者为文殊,骑白象者为普贤。释迦牟尼像前,还有三尊小佛像,它们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左右两厢各具形态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称“十六罗汉”。这些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气势恢宏的大经堂不能不看,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大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心有期待,想看看僧人们是如何诵经、如何学习的。然而我失望了,除了满满的游人,一个僧人也没有。是怕如织的游人扰乱吗?可游人天天如此络绎不绝,哪有清静的时日。也许今天僧人休息不用上课?也许还有其他的学习场所?总之我认为寺僧不能不学习。

大经堂真大,装饰得很精美,紫红色和黄色为主调,鲜明而不艳丽。这里的“堆绣”、壁画,都是塔尔寺的艺术绝品,美轮美奂。长长高高的书柜上放满了经书、医药典籍、哲学著作等。一百六十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座宽大的房屋,其中六十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一百零八根。红红的柱身上雕刻着不同的图案,华美的藏毯都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导游讲,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叫作“佛团垫”的藏毯上打坐念经。

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每一尊佛像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尊佛像的造型都奇特逼真,工艺精湛,形象可感。那尊幼宗喀巴像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给人印象深刻。神龛前的供盘内全是梨。我纳闷:我们汉族,特别是中原人,送礼或上供不用梨,因为“梨”和“离”谐音,忌讳分离、离愁、离苦,认为不吉利。塔尔寺内的供品全是梨,是有一定的意义吗?抑或是梨为当地应季水果?我想问导游,怎奈人太多,挤不到导游跟前。看导游的样子,也是匆匆地讲,匆匆地出,里面太拥挤了,好像没有窗户通风。我觉得一股股热气不断地向我扑来,好闷。

堂外有虔诚的信徒和僧人在不停地磕头,其中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他们那种全身匍匐的磕头方式叫作“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些人,他们神情肃穆、庄重,有的额头上血痕鲜明,有的脸颊上汗迹斑斑。他们先并足,正身合掌,屈膝屈肘至地,翻掌,再以头着地,良久方成一拜。两手、两膝、头,此为“五体”。人说,这些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要做到身敬、语敬、意敬。

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磕下去,一直拜磕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的间隔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无效,得从头再来。

我问导游为什么要磕够十万个,导游指着一幅壁画讲:当年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他脐带滴血处生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尊狮子吼佛像,所以他们要把这十万个佛像都拜到,磕上十万个长头才算功德圆满。为了不计算错误,信徒们在磕长头时都拿着一串佛珠计数。

天!这得多长时间,多大的诚心,多大的韧性!以前就听说过,有的信徒,变卖家产,从家乡出发,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风餐露宿,五体投地,一步步丈量着脚下的路,风雨无阻,雪霜不惧,前行是他们唯一的信念,朝拜是他们坚定的信仰,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到达他们心中的圣城,也要朝圣他们心中的灵佛。如此执着,真让人感动,佩服!他们把心献给了佛,把身体献给了佛,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佛。他们跋山涉水朝圣的过程也是修炼心性、磨砺意志的过程。我想,人心中有了信仰,脚下也就有了力量。

我们在坐车去塔尔寺的路上就看见一男子赤着上身,顶着烈日,走着拜着,黝黑的脸上浸满了汗水。当时我想,如果是我,即使信仰坚定,也是走不下来的。脚肯定被磨破,头肯定被晒晕,眼肯定被晒花,肯定累趴倒地。我什么都干不了,好好地教书吧。自己的工作多好呀,珍惜吧!

在塔尔寺,著名大殿前,回廊处,都有转经筒。以前读书时读到过,今天亲眼见到了,我岂能错过!于是,我拉着女儿,加入长长的队伍。转经筒用金属做成,外面应该是镀了铜吧,黄黄的,亮亮的,光光的,还挺沉。筒里面装满了经书或经文,筒侧面印有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人说,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诵读了一遍经文。转经会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解脱轮回之苦,可得佛祖保佑。人们按顺时针方向一个个地转动着,转动着,不漏掉任何一个,生怕漏掉就不灵验了。我不会念六字真言,但我怀着虔诚的心转动着,一边转,心里一边默默地祈祷:佛祖保佑!保佑我的女儿、我的父母、我的爱人,一生幸福!吉祥安康!

天很热,我的确已经累了。把一圈转经筒转完了,我想找个地方坐下歇歇。我家先生说:“累了就别看了,已经十一点多了,下午我们还要去青海湖,你得积攒体力。”看女儿的样子,也累了。我想,走就走吧。出了大经堂的院子,外面人更多,更拥挤。一抬头,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很是气派。这是什么?看样子很重要。这时听见一位导游喊:“大金瓦殿,这就是大金瓦殿,塔尔寺最重要最大的殿!”我和女儿相视一笑,我说:“这个殿不看就太遗憾了,我们已经看了小金瓦殿,大的更应该看。”女儿也认为该如此,并说:“看了这个,我们就走。”

果真,这是塔尔寺的主殿,是塔尔寺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下他,剪断脐带,血滴在了地上,奇妙的是从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也就是菩提树。树上缀叶十万,且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后来到拉萨学习佛教,母亲思念儿子,就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家书,想让儿子回家。当时十六岁的宗喀巴学佛之心坚定,就寄回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让母亲绕树修一座塔,说“见塔如晤儿面”。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进塔里的树,慢慢又从根部衍生出来,塔外也长有一棵,很大。导游说,每到秋天,这棵大树叶落满地,人们纷纷扫叶,供奉在家。

那座塔也叫大银塔,如今已经做了装饰。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已经不是早期的古朴模样了。人们来到这里,都要看看大银塔。灵塔上方的匾额“梵教法幢”四个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钦赐。大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庄严中透出灵秀,让人感到亲和、可敬、真实。端详着佛像,我觉得灵佛真的在塔尔寺,真的在人间,真的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微笑着看着这大千世界,看着这花花人间,看着这繁华红尘,他们从未走远。

大金瓦殿内,人挤得满满的,密不透风。来的路上司机说塔尔寺的游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会这么多,多到如此程度,多得让人透不过气。你被人拥着挤着不得不向前走,后面的人喊着:“前面的走起来,不要停!”我害怕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会窒息。人流拥着你向前挪,我紧紧拉着女儿的手,稍一松开,就会被人流冲散,担心找寻不到。我有些烦躁,有些失望,还没好好看呢,还没看见大银塔呢,就被挤出来了。但又不敢抱怨,只好劝自己说:此乃佛家圣地,佛门净土,应心怀慈悲,平和宽容。罢了,也许以后我还有机会再来。于是在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像前布下几元钱币就离开了。

游塔尔寺,我是郑重的,虔诚的,敬畏的。我想庄重地拜佛,可是游人如潮,容不得我驻足凝神。佛啊,我的祈愿您可听到?一定会听到的,因为你们都在我心里。其实,拜佛拜的是功德,是文化,是信仰,是一份祈愿、一份希望、一种精神诉求。求得的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满足和踏实,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保障与慰藉。

塔尔寺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座博物院。它博大精深,神秘丰厚。它令人仰慕,又让人浮想联翩。它用佛界的故事启迪人们弃恶从善,感染人们追求平和宁静。希望来过塔尔寺的人能修一颗佛心,养一身佛性,播撒善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皆有因有果!

冬梅写于戊戌年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