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一
为什么中国金融改革不到位:货币理论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王国刚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不到位,既有实践方面的问题,又有理论方面的问题。关于金融理论不到位,表现在许多方面,引致了很多实践中的误解。我仅举货币理论中几个不到位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从货币功能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货币定义为五个职能,前四个职能讲的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货币职能,它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把这四个职能放在国际领域考察,就有了第五个职能,即“世界货币”(或者称为国际货币)。但在讲这五个职能时,一些人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下,并没有讲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这五个职能不是并列关系,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交易手段。从这个角度我们叫它“交易货币”,它包括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要交易当然要计价,价值的尺度是因货币要履行交易职能才发生的,支付手段是从流通手段中衍生的,因此,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是围绕交易手段而展开的。与这三个职能相对应的另一个职能(贮藏手段),是在货币退出流通的时候(不履行交易手段时)发生的,因此,贮藏手段是货币的又一种存在形式。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到实践中,情况就不同了。出了什么问题?从M2来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中有M0、M1和M2三个层次,M0是央行发行的在流通中的货币,M0加上机构的活期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构成了M1,M1加上机构(包括企业)的定期存款,再加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财政存款等构成了M2。如果说M1是用于满足交易的货币,那么,M2与M1的区别在于它包含了“定期存款”。“定期存款”不是交易货币,它相当于贮藏货币(如果一定要界定它的性质,那么,它更类似于金融工具)。但一些人直接把M2和GDP作对比,这就意味着M2都属于交易货币。在此基础上,再强调M2数量增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性。他们在分析中用的是M2数据,但脑中想的却是“交易货币”的事。这样一种理论思维,从西方货币理论史来看,费雪的货币理论以后(到凯恩斯、弗里德曼等),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学范畴还是在货币金融学范畴,讲的都是交易货币,贮藏货币不见了。由此形成了一种仅从交易货币角度考虑货币供应的思维方式,这是货币理论不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从中国的具体数字来看,到2017年年底,M1是54万亿元,M2是167万亿元。如果把居民储蓄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大约25万亿元)并入交易货币中,M1在80万亿元左右,与82万亿元的GDP相比,也就在1倍左右。但我们理论上没有把这个差别讲清楚,许多经济学家将M2作为交易货币,直接与GDP对比,提出了货币超发或货币迷失的结论。从实践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应该重点调控“交易货币”,而不是“交易货币+贮藏货币”。

第二个例子。有人提出,要颠覆金融学(或者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不仅要颠覆我们教科书中的原理,而且要颠覆西方几百年所形成的货币银行学原理。要颠覆的是什么呢?教科书中说“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创造存款”。他们认为这个原理不对,应该只有“贷款创造存款”,不存在“存款创造贷款”。但我们对此没有进行深入、认真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这种“贷款创造存款”的说法,只是认识视角的不同,与“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创造存款”并无多少差别。我们且不说,如果“贷款创造存款”的说法能够成立,将引致多少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就“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创造存款”这一原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也许许多人并未深究过。一个简单的流程是,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或任何机构),将钱存入商业银行以后,这笔资金随即被商业银行存入了这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这体现了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的功能)。然后,这家商业银行与某家实体企业签订一个贷款协议(注意:贷款协议只是一个契约,与此对应,“贷款”只是一个手续)。在这个贷款协议中,这家商业银行将贷款1亿元给实体企业,由此,这1亿元资金从哪里来?这1亿元资金实际上是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划到这家实体企业在这家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的。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又哪来的贷款资金?所以,如果将“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创造存款”这一流程中的贷款手续舍去,那么,就资金而言,它的表述实际上是“存款创造存款”。

第三个例子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理论。这一理论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理论是一个只讲了半截话的理论,它认为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后,就将商业银行对应数量的存款收到了中央银行,由此,有着紧缩效应;反过来,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有了放松银根的效应。但这个流程只走了一半,另一半是“在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条件下,央行从商业银行收取的资金干什么去了?”在目前的教科书中没有说清,似乎它们蒸发了。实际上,这些资金通过央行再贷款、购买外汇、购买国债等路径又回到了商业银行体系中,所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紧缩效应,与此对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没有明显的放松银根效应。一个简单的实例是,2018年前7个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低了三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无论是商业银行体系还是金融市场,都没有感到资金明显宽松了,当然对某家具体的商业银行来说,具体情形会有所差别。

如果讲中国金融改革不到位,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经济改革”的完整表述是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的总方向。按照小平同志讲的叫“过河”,按照我们的理论表述叫“市场化”。由此看来,今天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似乎不需要继续改革了。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看,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革到了深水区”,也就意味着体制改革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与此对应,金融体制改革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市场经济的要点有三:一是法治,即所有的事按照法律规定办。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或是社会评价,都依法办事,而不是按照权力大小裁量。二是信息透明。信息透明是市场经济的要义,没有透明化就没有“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在这两个要点的基础上才有了市场的核心问题,称为“交易”。任何市场的核心都是交易,交易的核心当然是价格。但如果没有前面两个条件,市场交易难免会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