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田 珅(1) 叶柏青(2)

摘 要:在分析资源型城市特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路径选择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方法,尤其是应强调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要有连续性,结构调整要遵循一般规律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枯竭 产业结构升级 结构效应 主导产业

辽宁省现有9个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阜新(煤炭)、盘锦(油气)、鞍山(冶金)、抚顺(煤炭)、本溪(冶金和煤炭)、北票(煤炭)、南票(煤炭)、大石桥(建材)、调兵山(煤炭)。这9个城市及其地区总人口约1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0%,土地面积占全省3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31%。这9个城市可以分为资源储量仍较为丰富、资源近期走向衰竭和资源已经枯竭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资源型城市特点,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政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源型城市特征

(1)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地区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的过多依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力量。但是正是资源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阻碍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畸形。

(2)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由于既得利益,过度开发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被开采完了,便失去了城市的经济支柱,经济难以持续。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主要包括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培育、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建设等几个方面。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在保护幼稚产业上,如何界定和选择幼稚产业是一个关键,选择不好就可能导致保护落后,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付出一定的代价。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选择

资源枯竭型城市现有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受到资源严重限制,必须做好接续产业的更替规划,重新选择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在选择接续主导产业时应注意:

第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来克服资源枯竭所造成的发展障碍。

第二,要吸收就业人员,解决由资源枯竭带来的人员闲置问题,发展人员密集型产业。

第三,要大量引用科学技术,用科技来弥补落后的经济发展,加快发展脚步,追赶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

第四,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出口创汇,加快经济发展。

3.1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和基准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它的主导产业选择,除了要重视通常意义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外,还应重视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为:

第一,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产业对资源合理使用的程度,即产出与投入比。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那些投入少、产出高的产业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发展速度快,又要求主导产业有广阔的市场,这正是大批量生产和加工的先决条件。

第二,关联效应强。产业关联有两种形式: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产业关联度越强,说明该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间的联系,对其他产业的增长越有更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会导致国民经济更快地发展。

第三,前景光明,优势明显。规模原则,可反映出产业的支柱性地位。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够充分发挥带头和促进作用。

第四,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有自己的特点。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特点,要发展那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就应吸纳有大量就业能力、技术含量较高、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该原则也可以灵活运用,当遇到资源型城市有特殊形成原因,需要特殊原则来体现其特点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该原则添加选择基准。

根据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建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3.2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模糊聚类模型的建立

3.2.1 选择模糊聚类模型的原因

目前国内对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践研究已经采用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产业关联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等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确定因素集,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集,建立评价等级集,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即通过以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为因素集,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来赋予权重,再通过数据模糊度处理,最后得到模糊综合评判值来得出结论。

层次分析法:是对待选产业进行综合评价。设有n个产业参加评选,有m个定理的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待定权数为bjj=1,2,3,…,m),Xij是第i个产业的j个指标,产业的综合指数Yi=∑bj×Xij i=1,2,…,nj=1,2,…,m。根据Yi的大小就可以给出选择主导产业的排序。

产业关联分析法:通过感应度指标、影响度指标反映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指标,反映一个产业是否适合做主导产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种方法能从产业关联的角度选择主导产业,但是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指标。

模糊聚类法:备选主导产业通过特定的指标值,运用模糊关系,将具有一定模糊相似性的行业汇聚在一个类别里的方法。

建立模糊聚类模型为本文的数学模型的原因是:

第一,人为因素干扰性小。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都必须给予权系数来进行计算。权系数的准确与否对于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确选择权系数可以使主导产业的选择有意义,然而错误的选择权系数将严重地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可信程度。但是聚类法不存在选择权系数的问题,因此相对于前几种方法准确性强。

第二,结果更合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最终通过得分排序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一个群体组成的,而且是由具有相同特征的一个群体组成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最终结果是排序,排前几名的产业适合做主导产业是人为判断,容易出现误差的问题。然而模糊聚类法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结果直接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同时,模糊聚类法可以通过模糊数学处理,在科学的基础上,使问题的解留在一个模糊度允许的范围内来选取适合做主导产业的产业群。

第三,综合性强。模糊聚类法可以综合对主导产业选择有帮助的指标。相对于产业关联法,它反映事物的本质更全面,更有可信度。

因此,选取模糊聚类法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会使主导产业选择结果更合理、准确。

3.2.2 主导产业选择模糊聚类模型的建立

第一,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采用中心化变换法。

第二,计算模糊相似性矩阵。采用绝对值减数法,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R=[rij30×30c=0.005)

第三,获得模糊分类关系,对模糊矩阵进行褶积计算:RR2R3➝……➝Rn。这样经有限次褶积后,使得Rn·R=Rn,由此得到模糊分类关系Rn

第四,模糊聚类。对满足传递性的模糊分类关系的Rn进行聚类处理,给定不同置信水平的λ,求Rλ阵,找出Rλ显示,得到普通的分类关系。

4.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建议

(1)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要有连续性。结构效应指产业结构效应,是产业结构保持现有状态或发生实质调整后对经济增长发挥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也有阻碍经济增长的消极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有维持当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短期效应,也有产业结构发生实质调整后对经济增长发挥的长期效应。而结构效应的发挥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这部分积累要靠指导性政策的一贯性来保证。

(2)结构调整要遵循一般规律。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除配第-克拉克定律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描述。例如,库兹涅茨法则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又如,霍夫曼定律:如果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参考文献

[1]高峰,张健,王学定,等.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88-91.

[2]王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AHP模型及其应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44-47.

[3]郭嗣琮.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34-72.


(1) 田珅(1981—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

(2) 叶柏青(1958— ),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评价理论与方法、战略与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