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宣言:变幻市道的投资理财方略
- (美)威廉 J.伯恩斯坦
- 4735字
- 2020-08-27 06:14:51
前言 投资制胜的新法则
8年前,当我写完一本投资书籍的时候,曾经发誓不再动笔写书,其中原因有二:
第一,金融是一个相对来说重重受限的领域,没有多少知识是确凿无误的。个人投资者甚至专业人士所需掌握的全部知识加在一起也少得可怜。如果让所有金融研究机构汇总经典学术专著,结果列入榜单的读物大概也就几十本。而如果让一个普通的医生、社会工作者、科学家来做这件事,那么,他们的必读书目即使算不上汗牛充栋,也可能要摆满好几个书架。简而言之,我已经在我的前两本书里涵盖了关于金融投资迄今为止所有必备的知识内容。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投资格局,如果真的想找一个机会写一本能够上一个档次的新书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个良机。现在的投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契机,我想借用这个机会来重申一系列经久不衰的投资原则。
1934年,现代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写了一本伟大的著作《证券分析》,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现在被普遍认可的评估股票和债券的方法,直至今日它仍被奉为金融专业人士的必读书目。作为一本内容涉猎广泛、富于变化的著作,它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打动着读者。
格雷厄姆优美的文笔和系统的论述结构令我折服,堪称金融作家的典范。他描述的是一个被严重破坏的投资环境,这个国家曾经非常强大的公司股票和债券遍体鳞伤,似乎一文不值,这种环境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格雷厄姆在同辈投资者中特立独行,他少有地通过数据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有闲钱的人不买些股票就是傻瓜,而且建议股票和债券各持有50%。在今天看来,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一投资比例过于保守,但在1934年这被认为是疯狂的行为。
早年我在阅读《证券分析》的时候,格雷厄姆书中关于当时混乱局面的描述让我想到一部关于罗马衰亡的B级电影:引人入胜,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风平浪静的现代金融体系联系起来。
但是我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市场不再风平浪静,2008~2009年的某些时间节点与1934年的相似程度之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它们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正如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一样,现在对于各类投资者而言,无论是大胆的还是谨慎的,都存在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如果想找一个时间去买些股票并长期持有的话,那么现在正当其时。
第二,也就是我不愿意写金融投资类书籍的另一个原因,它无关金融经济知识本身,而和我的固有观念有关。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一系列技能,但是具备所有这些技能的人真的少之又少。要我承认这一点不容易,毕竟我之前写过的那两本书的论述前提就是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的工具就能掌握投资窍门。
我再一次地错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与成百上千的投资者写邮件、交谈,得出的结论令人沮丧,在管理资产方面,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勉强合格。
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四种能力。首先,他们需要乐于享受投资的过程,就像木匠、园丁或幼教那样敬业爱岗。如果他们不喜欢管钱,那么投资的结果自然就会很糟糕。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对投资的喜爱程度无异于对待补牙。
其次,投资者需要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只是懂得简单的算术和几何,或者熟悉电子行情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基本的投资理论需要理解利润法则,需要掌握概率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再次,投资者必须熟知从南海骗局到大萧条的金融历史。可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即使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一点也很欠缺。
即使投资者拥有了以上所说的这三种能力,但缺了第四种,那一切都白费。第四种能力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既定战略的控制力,不论遇到什么,都要坚持。“坚持到底”,心血来潮时说来很简单,遗憾的是,当激情退去时,要想做到谈何容易。
我估计拥有以上任何一种能力的人在人群中的数目不会超过10%。这也就是说,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人可以具备所有能力。也许我太悲观了。毕竟这四种素质并不完全不重叠: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很可能对金融充满兴趣,并潜心研究金融历史。
但是,即使最乐观的估计(即将每种素质拥有人数的比例提高到30%,并且这些数字呈正相关),那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几的人有资格管理自己的资产。即使拥有了这些必备条件,还需要一点点魄力。最后一个条件──调整情绪,就是传奇的投资家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所谓的“情商的博弈”,这与前三个条件完全无关;华尔街许多精英知道该怎么做,却没能知行合一。
对我们这一代或者上一代来说,缺乏金融能力并无大碍。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太多的钱投资,大公司的员工又通常参加传统的固定福利(DB)的企业年金计划,这些计划由专人管理,并致力于为投保人和其家人提供稳定的养老金。
不幸的是,传统的固定福利养老计划已经像迪斯科一样不再流行了,美国人要自己管理资产,固定缴费(DC)计划越来越流行,比如401(k)s、403(b)s以及更糟糕的457s。最终的结果就是,普通劳动者要开始管理自己的资产了。
这种情况有点像让普通人自己去开飞机或做手术。觉得可笑?驾驭复杂的飞机或给子女做切除阑尾的手术的确可笑。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在管理自己的退休金时所面临的困难不亚于开飞机或动手术。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能在听了几个小时的讲解后独立驾驶飞机,外科医生也常常开玩笑说,他们可以教会一个智力中上水平的大猩猩做简单的阑尾切除手术。其实难的不是知道怎么做手术,而是什么时候动手术,术前术后怎么处理病患。但是,最近的金融危机证实,即使是金融精英,也没能有效安全地管理他们的资产。
结果这本书不可避免地充满认识上的悖论和分歧。我喜欢投资,也从为他人写书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当然,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经理,管理着自己的储蓄(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帮助小投资者管理储蓄固然值得称赞,但问题是很多情况下,这不容易实现。
说了以上这些,再加上现在的市场情况,我忍不住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的金融读物。当然,我的第一本书尽管没能做到通俗易懂,但还是得到了学术界和大众读者的认可,令我颇感欣慰。但遗憾的是,我朋友和家人的评价令我感到失望,他们的评价大多类似:“天哪,你好像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但我看到第2章就要睡着了。”所以,我写了第二本书,我把读者锁定在普通的文科毕业生。这次,我收到的抱怨少了,但还是有人抱怨我的表格、图标或例子太过复杂。
这次,我试图写一本每个人都看得懂的书,尤其是那些迫不得已成为资产管理者的人。我没有删去那些难懂的地方,而是将它们区分开,为喜欢数学的读者开辟“数学细节”的选读框,不作为必读内容,这样就提高了投资过程的可欣赏性。
本书的篇章结构
这本书的前三章探索投资的理论依据和如何设计投资组合,其中穿插着许多金融历史。这样安排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理论可能会异常复杂。人类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描述的手段,这样不仅使艰深的概念易于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娱乐性。(最有名的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借助生动的描述来解释他的相对论,让读者想象两个坐在平行行驶列车上的人所感觉到的火车运动。他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教育大众,同样也是在帮助他自己思考,起码在最初的时候是这样。)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不论投资者对投资理论掌握得有多好,如果他没有能力冷静地观察现在发生的不寻常事件,然后说一句,“我以前看过这种情况,知道结局是什么”,那么他就会迷失。举个小小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1994年,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前执行总裁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聚齐了当时最聪明的金融专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组成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他的合伙人像华尔街的专业人士一样熟知期权相关的衍生品策略背后的数学逻辑,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这些研究理论的创立者。
之后的几年里,他们的战略战无不胜,回报率达到40%。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建构他们战略基础的数据仅仅覆盖了一小段时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考虑延长数据所涉及的时间段,或者更多地研究金融历史。如果他们曾经这样做过,他们就能意识到每十年市场就会失常,他们曾经大为获益的各种投资可能会顷刻间摇身一变,给他们致命一击。
1997年的金融危机和今天的情况有点相似,包括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内的全球经济由于债务危机而陷入泥潭。次年危机波及俄罗斯,使其深陷债务危机。全球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严重缩水(除了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外),这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战略赖以存在的短期历史时期内从未发生过的情形,最后公司不得不清偿给美联储。梅里韦瑟和他那些高智商的合伙人犯的通病是数学科目得了高分,但是历史科目不及格。
现在的投资环境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但只要对过去几个世纪重创投资者的经济危机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现在的经济形势。例如,任何了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兴衰的人,就不会太惊讶于近期的金融危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预测这样的危机何时发生,因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知道这种危机会时不时发生,你就应该认真设计自己的长期投资战略。
如果第1章和第2章所描述的金融危机没能说服你去分散风险,那我也无可奈何。在第3章中,我将探索几种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帮助他们降低变化无常的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如果说在前三章中,我是在用望远镜观察来盘点投资史上的低谷,那么在第4章中我就是用显微镜来观察内部,理解投资者面对的最大敌人──镜中的自己。
很多人投资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性本身的缺陷,它是滋生各种导致投资精神病的温床。最有害的行为要数过度乐观和盲从近期经验。
1998年,《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格拉基(Greg)撰写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剖析了这两种错误,著名调查机构盖洛普(Gallup)在当年的6月和9月分别调查了一批投资者(也就是在刚刚说到的俄罗斯债券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前后),并将被调查投资者所认为的自己资产的回报率和整个市场的回报率进行比较,下表是调查的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
第一,我们看到的是估计回报率时所表现出的乐观。他们所估计的回报率远远高于美国股票的长期收益率,而美国股市是全球股市中收益最好的。
第二,参加调查的个人投资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投资回报率要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2%(第一行和第二行数字的差异)。这个差异很惊人,因为这些投资者凑在一起就形成了整个市场。但普通投资者达不到市场的平均水平,而只能回收扣除开支后的那部分回报。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在几十年间会掏空投资回报。
第三,也是最明显的,他们的投资预期随着那年夏天价格的下降而下降。这里,有一条投资领域的定律:你在资产上花的费用越小,那你卖出该资产时才有可能获益更多。价格下降在很多情况下都应该引发更高的投资预期。但是格拉基先生所做的盖洛普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普通投资者认为高价买入比低价买入的投资收益更大。
美国人不但盲目乐观,而且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可理喻地受到近期回报的影响。他们的预期因20世纪90年代科技泡沫中傻瓜也能在短期内一年赚20%以上而大大高估了。
不幸的是,长期数据显示正常的投资回报率只有10%。糟糕的是,用最常用的估算未来市场收益的方法算出来的回报更低。更糟的是,投资者预期随着价格移动的方向变化,这与基本的逻辑相背。
第5章和第6章关注如何与金融投资产业打交道,以实现前几章中所讲述的投资战略。你掌握了投资理论和投资历史,并且控制住了情绪,这只是走完了长征的第一步。
我强调三个原则:第一,不要贪心;第二,尽可能地使投资多元化;第三,对金融投资产业持谨慎态度。在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公募基金任职的人和在消防公司、小学里工作的人动机不同。不论投资者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参加的是一场零和博弈,生死较量,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金融服务机构就会使投资者血本无归。
请把本书当做救生手册。数百万美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几千万投资者都已经被抛入了投资的汪洋大海,波涛汹涌。波浪比他们有生之年曾经见识过的都要汹涌,但是,只要能够恪守投资理念,他们收获的回报也会更高。我希望读者从此书里学到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安全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