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时为秦国称霸于诸侯,天下莫可御者。

前文提到,自范雎入秦,封侯拜相之后,便徐图公报私仇,而其最大的仇家,自然是魏国的丞相魏齐。魏齐知道自己罪责难逃,遂被迫逃去赵国,并躲在平原君家中寻求庇护。本来赵国和秦国尚未展开长平大战,赵国并不畏惧秦国,是以魏齐的安全在一时之间得到了保证。孰料秦国竟然将平原君诱骗到了秦国并加以软禁。同时还派遣使者对赵王说道:“只有将魏齐的人头送来,秦国才会放了平原君。”当时的赵国听说秦王如此恐吓,哪敢收留魏齐?立刻就将他赶出了赵国。只有当朝宰相虞卿,竟直接放弃了赵国的相国之位,和魏齐逃到了大梁,用意很明显,就是想要通过信陵君去到楚国。

信陵君和虞卿不一样,他手下有食客三千,封地上有数十万百姓,国家还有许多大事情要他承担,如果他帮助了魏齐,必定会招致范雎的嫉恨,如此,秦国也就有了攻伐魏国的借口,本来就江河日下的魏国,势必会雪上加霜。于是乎,当这二人前来投奔信陵君之时,信陵君犹豫不决,心中着实不敢擅自和他们相见,还找借口对门客问道:“不知这虞卿是怎么样的人?能否信任于他?”恰好这时候,侯嬴正在信陵君旁边,侯嬴见信陵君有心放任不管,遂说道:“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的人都想要结识他。魏齐此人要比虞卿穷困得多,虞卿却不留恋其高官厚禄、功名地位,反而将丞相的印章还给了赵王,捐万户侯而和魏齐逃往他乡。有急切的需求的人,需要归附公子,公子却说他是怎样的人。人固然不是很容易了解的,了解一个人也不是不容易的。”

信陵君听后,心中惭愧不已,亲自驾着车,到野外去迎接他们。魏齐听说,一开始信陵君并不想要见自己,而且自己还连累了平原君和虞卿受苦受难,遭受无妄之灾,秦国势大,反正已经无法逃避,遂愤而自杀。赵王闻讯,遂派人来取了魏齐的人头,换回了平原君。对于此事,信陵君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多年过去,提起这件事情还愧疚不已。

信陵君正是因为考虑到个人的荣辱比起国家的兴亡,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才会犹豫是否要帮助魏齐。可见他在国家大事上,一点也不含糊。

在魏国安釐王即位十几年之后,齐国和楚国订立盟约,一起攻伐魏国,恰好这时候唐雎出使秦国,说服了秦昭襄王发兵,魏国得救。但是这魏王却是个毫无见识、鼠目寸光之人,他见秦国强大而且还有襄助之劳,遂决意亲厚秦国一起讨伐韩国,魏国上下都不能劝阻。

只有信陵君心知秦国乃虎狼之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遂向魏王纵论天下大势,借以劝阻魏国莫要亲厚秦国:

“秦国人和狄戎的习俗何其相似,他们有着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贪慕名利而从来不讲信誉,也不管礼义德行是什么,他们也一点不知道。对于整个天下,他们不曾施厚恩,积大德。只要事情对他们有好处,秦国人就会好像禽兽一样,连亲兄弟也不放过,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事情。比如穰侯魏冉本是秦王的舅父,在秦国而言,可谓居功至伟,可是贪婪的秦国为了自己,竟然把他驱逐出咸阳以致客死异乡;秦王的两个弟弟一直安分守己,不曾犯错,其封地却一再被秦王削弱。秦国对于至亲之人,都能如此绝情绝义,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只要韩国对秦国不具备任何威胁,并且秦国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好处,魏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这一火海而特别的危险,臣特别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何以会选择联合秦国来威胁自己的国家呢?大王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不明,臣下没有来向您奏闻这个道理就是不忠。”

如果说一开始,魏王乍听信陵君反对自己和秦国联盟,还心有不服,那么到了现在,魏王则感到心服口服,要是没有信陵君,自己又要犯错误了。信陵君见自己的劝阻已经有了效果,遂进一步说道:“当今的韩国,不过是在孤儿寡母的统治下苟延残喘,大王应该知道,韩国必将会不断地衰落下去。况且韩国还需要和强大的秦国、魏国大军交战,如此的内忧外困,它还能够支撑得了多久?一旦韩国灭亡,秦国势必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此地和大梁相邻,到时候魏国便会如羊入虎口一般,说不定哪一天秦国就会找魏国的麻烦,大王拿什么去阻挡?大王的本意是好的,臣知道,大王不过是想要收回原来魏国的土地,可是即使魏国和秦国联盟了,秦国就会坐视魏国的强大吗?”

信陵君三言两语之间,就将魏王给唬住了,只听信陵君继续说道:“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原因何在?如果必须跨越高山黄河,再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赵国,这是重复阏与一战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重蹈覆辙。如果从河内取道,背对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和滏水,与赵军在邯郸郊外决战,这就会遇到智伯那样的灾祸,秦国自然不敢这样做。进攻楚国要通过涉谷,行军三千里,路途遥远且目标不易攻取,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如果从河外取道,背对大梁,右边是上蔡和召陵,与楚军决战于陈城郊外,秦国又不敢。所以,秦国一定不会首先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首先进攻卫国和齐国。”

其实,信陵君分析到了这一步,魏王已经知道了魏国的形势。信陵君继续说道:“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魏国外没有它国可以进攻。秦国本来就已占有怀邑等地,如果其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那么河内的共城与汲邑必定会面临危险;秦国占据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后将荧泽决开,水淹大梁,大梁就会失陷。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对安陵氏进行毁谤,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秦国的叶阳、昆阳之地与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而从东边靠近许国故地,这样一来南方一定危急,魏国肯定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当中。”

此外,信陵君还就私人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知道魏王和韩国王室交恶,是故说道:“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魏国更需要担心的是,秦国会选择进攻魏国。以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去大梁有千里之远,黄河及高山将其阻挡,周与韩将其隔开。林乡一战以来,秦国已攻打魏国七次,有五次攻入囿中,其攻陷边境城邑后,毁文台,烧垂都,砍伐林木,猎尽麋鹿,围国都。秦军又到达大梁以北,往东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往北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秦国在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如此祸患。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的阻拦,东、西二周和韩国都再也不能阻挡秦军的脚步,到时秦军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只要他们挥师东进,则魏国必定会大祸临头。”

其实,魏王之所以想选择和秦国联盟,不过是为了韩国占据的那一亩三分地,是故信陵君重新提出了合纵的主张,他说道:“从前,合纵很少取得成功,因为楚、魏之间互不信任,而韩国不愿参加盟约。现今韩国已经遭受战祸三年了,秦国逼迫它屈从并同自己媾和,韩国虽知要亡却不肯听从,反而将人质送到赵国,以示愿与秦国死战。楚国与赵国必定集结军队相助,他们都知道秦国对各诸侯国虎视眈眈,野心极大,只有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才会善罢甘休。所以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应该马上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住韩国,借此向韩国索地,韩国一定会送还。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以重得旧地,其效果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且不会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最后,信陵君还从保全韩国和失去韩国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对魏国的利弊:“保全韩国对魏国有利,这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且让这条路经过安城,颁布法令让进出的商贾都要纳税,这就好比魏国把韩国的上党作为抵押。拥有这些税收就可充足国库,韩国必定会感激魏国,如此,诸如反叛魏国这等对魏国不利的事情,韩国定然不敢做。到此为止,韩国其实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而成为了魏国的一个郡县,魏国得到韩国作为郡县,大梁、卫国、河外等地区必然受到拱卫,秦国也不敢擅自征伐。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也会陷入秦国的重兵围困,进而灭亡,到了楚国和赵国也大败之后,天下就没有国家不惧怕秦国了。群雄束手,诸侯拥立,秦国不久就能够一统天下。”

在信陵君的忠言劝谏下,魏王最终决定,不和秦国建立联盟,也暂时不进攻韩国,只可惜,后来韩国终被秦王所灭,5年之后,魏国也被灭亡。但是可以论定的是,信陵君贵为魏国公子,却没有养尊处优、目光短浅,反而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愧为被后人所敬仰的出色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