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深圳和香港像一对双胞胎,既相互独立,又相似乃尔。

这对举世罕见的相邻城市,它们曾经同体,暂离后依然基因相通、血脉相连。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过一部传世之作《双城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小人物的命运,书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作家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文学对比,让读者深刻体味了风云变幻中的血与火。

据说在英国人最初强迫中国割让香港时,道光皇帝曾在太和殿召见刚从广州谈判回来的直隶总督琦善,道光问琦善:“香港到底什么样子?英国人怎么那么想得到它?”琦善回答:“弹丸之地,小得没法提。”道光追问到底有多小?琦善说:“大清是一只大肥鸡,香港只是鸡蛋上的一个小点,拿袖子一抹就抹去了。”

香港就这样被一下子“抹”去了。

狄更斯的《双城记》发表39年后,1898年6月9日,遥远的东方被硬生生分出了一个双城。香港被从广东的母体上切割下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至此,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106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构成了今天的香港。

香港(左)与深圳(右)一衣带水

此后,深圳这座城市的命运,便一直与香港纠缠不清,甚至在很多年内,深圳都是作为香港的陪衬而存在的。

经常往返于深、港之间的人都很好奇,怎么两地有那么多相同的地名、路名?

最著名的是香港有个车公庙,深圳也有一个车公庙。

车公,是深港独有的民间口传中的神祇,又叫车公大元帅,传说为南宋一员猛将,在蒙古人南侵时曾一路护驾宋少帝赵昺来粤,因积劳成疾,仙逝于香港,乡民感念他生前对大宋的忠贞英勇,便为他立庙供奉。车公庙两侧门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车转普天下般般丑心变好,公扶九约内事事改祸为祥。正月初二为车公诞,每年到此时,香港市民均携家带口,前往祭拜车公,上香、求签、转风车,以祈求转运,不少市民更会买风车带回家,相信可带来一年好运。

可惜现在深圳的车公庙,已不见庙,只余地名,成为地铁、公交一站。

深圳和香港各有一个葵涌。

深圳的葵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常住人口中以潘、黄两姓居多。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侨乡,葵涌的侨胞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香港的葵涌,则是一个工业区,内地去香港新机场必经此葵涌。

至于两个塘坑、桥头、蔡屋围、沙头角等,不一而足。原因何在?

不知是否当年被割让土地上的乡民,为了不忘记故乡而起的名字。因为从历史上看,清末的香港地区,人数比北部的深圳地区要少很多,而且在新界、九龙的很多土地,还处于无人耕种与居住之地。从这个角度推断,被分离出去的香港,更有可能是通过地名标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对母体的温暖记忆。

在此后被殖民的近百年里,香港和深圳之间依然无法割断。

一条“广九铁路”将广州和香港连通起来,节点正在深圳。

按照各自表述的惯例,香港称之为“九广铁路”。广州—罗湖—九龙,成为清末英国人从中国内地运输物资的最重要的通道。

这条铁路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清政府批准兴建,中英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华段、英段,各修各段。铁路总长为183公里,华段长度占78%,英段长度占22%,所以中方的工程量要比英方大很多。然而因为勘探、设计等,一拖就是九年。其间,由于清政府没钱,迟迟无法开工,便向英国贷款150万英镑,终于在1907年正式动工。

1910年,广九铁路英段竣工通车。

越明年,华段也竣工通车。

广九铁路通车典礼

全线通车仪式选在1911年10月5日,华、英铁轨接通的同时,鞭炮齐鸣、醒狮狂舞。谁也没想到的是,广九铁路通车鸣炮之后仅仅5天,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勉强撑了四个月,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剪彩时顶戴花翎的清朝大臣,被身着中山装和北洋军服的革命党人替代了。

广九铁路自此便成为粤港的“亲情线”,这条铁路见证了百年中国史。百年来,广九铁路对于沟通粤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三趟快车”对保障香港市民的生活功不可没。

所谓“三趟快车”是指每天有三趟专门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的快运货物列车,它们分别发自武汉(751次)、上海(753次)、郑州(755次)。从1962年起,这三趟满载着牲畜、肉禽、蔬菜、水果的快车,每天“定期、定班、定点”到达深圳的笋岗仓库,在这里验关放行香港。当时内地尚处于困难时期,但供港的快车从未停驶,香港人也从未感受到饭桌上的匮乏。

如今,“三趟快车”的蒸汽车头早已变成了电气车头,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货物运输也早已不止三趟,而且不限火车,海陆空全方位地往返于广九之间。

深圳与香港的双城记,最让人感怀的是诠释了什么叫“一衣带水”。

香港是缺乏淡水资源的,几乎没有天然水源,虽然每年降雨量有2382.7毫米,但远远不足以维持全港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在开埠前后主要依靠山涧溪水和私人开凿的井水。遇到几次严重缺水后,于1960年开始向广东省购买淡水,此后淡水的主要来源就变成了深圳的东江。

香港人至今对1963年的水荒心有余悸,因为遭遇严重干旱,政府只能租用游轮到珠江口抽取淡水,并对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个小时,全港市民生活陷入困境。香港水荒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当年年底,深圳正式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主旨是为了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当深圳水库的淡水,带着一丝清甜,不舍昼夜地流入香江,这个被咸水包围着的城市,放心地吸吮着来自深圳水库的母乳。

水是生命之本,而电便是光明之源。

《东方之珠》的歌里唱道:“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香港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之珠”,很大程度上便因为它的满城灯火、霓虹闪耀。为什么“整夜未眠”?因为“灯火闪亮”。

闪亮的灯火里,最大的电力来源无疑是大亚湾核电站,这个核电站静悄悄地卧在大鹏半岛的东北翼,离香港尖沙咀直线距离51公里,核电站于1987年开工建设,1994年5月6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从它发出第一度电起,便有80%的电力供应香港,20%供应广东。目前,大亚湾核电站的年售港电量,仍占香港社会总用电量的1/4。

香港和深圳,这一对同胞兄弟,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分开过,即使在那纸冷冰冰的条约下,它们也呼吸着共同的空气,啜饮着共同的母乳。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图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再一次把它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世界上原本有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很快会增加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

曾经的双城记,是深圳与香港的双子星座。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则可能是深圳、香港、广州、澳门的四手联弹,并串起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这七个音符,这11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已达8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21世纪的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再次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一句话:

“许许多多的分离与结合,就构成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