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材料学(第2版)
- 于伟东
- 2001字
- 2021-03-29 14:56:11
第1版前言
纺织材料是纺织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纺织科学与工程孜孜以求的就是发现与制造可持续、环境友好、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纺织材料。而纺织材料学则必须对纺织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间相互关系做出如实、正确的解释,并以此作为纺织材料改进、提高和设计的基本依据的原理。
纺织材料作为人类衣着和服饰之物,与人类的文明历史相齐,成为历史记载一硬一软实物(如陶器和织物)中的软物质见证。而今纺织材料已突破衣着御寒、遮体增色之功能,扩展至广义的服用、家用、产业用三大领域。不仅满足着人们所熟悉的感性、舒适的衣着与装束,而且成为家用和产业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用材。
当你穿戴厚实、温暖的冬装,伫立在寒冷的旷野上;当你身着轻盈、凉爽、舒适的夏装行走在炎热夏季的烈日下;当你搭乘轻便、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返程回家、外出旅游中;当你坐在美妙音响的影剧院或轻结构的体育场,欣赏那所爱的人类艺术或能力时;当你穿行于公共建筑、车站广场,或小憩于露天吧座、公交车站时;当你走在宏伟的堤坝或大桥上,或实习于现代农业大棚中,或俯瞰城市的建筑时;当你的同伴在组织受损后能得到及时地修补与再生时;甚至当你躺在温馨、柔软的床上安静地看书时,或置身于那仅仅只有简单隔墙或屏风的嘈杂餐馆或会场时,你是否感到或察觉,原来笨重的钢结构、混凝土的物体,已在悄悄中被柔性、轻质的纺织材料所替代,破损的组织或结构体在被修复和更新;你是否意识或想到,看上去坚硬、刚强、稳固的结构体或能生长细胞的物质,竟然是那柔软、细小的纺织纤维及其集合体所为。应该想到,那正是它们在默默无闻地保护着你,为你吐故纳新,为你排除各种声、光、热、电、磁、汽、生物的干扰与侵袭。这与人类本身的喧嚣和无休止的开发、利用、整理、生产形成鲜明的反差。人类在使用和缔造这些结构体的同时,应该约束自身、保护资源和保护纤维,应该思考与实施合理地应用与开发纺织材料。
纺织材料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来源于人类的探索及思考。是前人的尝试与经验和后人的努力与传承的结果。作为本书,感谢纺织材料科学中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与探索,给了本书以实质与灵感;感谢相关或相同书名的著书,给予本书以参考与借鉴;感谢众多关心与支持本书写作的师长、同行和学生们,给了本书以建议和帮助,使本书在这本身就是纤维集合体的材料上成形。
本书由于涉及范围与内容庞大,且希望给学生和读者留下更多、更方便的空间去阅读和自习,虽经割舍,但篇幅仍较大。故建议在实际授课中,采用自学和精炼讲授的方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于纤维性质和纱线与织物章节,以及纤维鉴别与品质评定,兼顾纤维结构和织物保养;纺织材料类专业的教学以整书为准;纤维高分子材料类专业以纤维章节为重点,兼顾纱线与织物章节;服装类专业的教学则应较多地偏重于织物和纤维性质类章节;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对本书中有关命名、分类、特征和性能方面的各章节内容多作讲授。并由衷地希望学生和读者能多作自习和进行相关感知实验。
全书内容共分绪论和22章,其中纤维部分9章,纱线部分4章,织物部分9章。书中章、节、条由于伟东确定,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审校工作。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绪论于伟东(东华大学);第一章于伟东、张海泉(江南大学);第二章陈衍夏(四川大学)、于伟东;第三章于伟东、陈衍夏(四川大学);第四章胡国梁(浙江理工大学)、于伟东;第五章储才元(东华大学);第六章于伟东;第七章于伟东、周胜(扬州职业大学);第八章于伟东、姚江薇(东华大学);第九章于伟东、鲍燕萍(东华大学);第十章于伟东、张毅(天津工业大学);第十一章于伟东、丁国强(武汉科技学院);第十二章储才元;第十三章于伟东、杨建忠(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第十四章李建强(武汉科技学院)、于伟东;第十五章于伟东、吴坚(大连轻工学院);第十六章储才元;第十七章于伟东、于湖生(青岛大学);第十八章于伟东、于湖生(青岛大学);第十九章于伟东、杜赵群(东华大学);第二十章杨建忠;第二十一章于伟东、刘晓艳(东华大学);第二十二章于伟东、刘洪玲(东华大学)。
全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打字成稿及部分作图上的帮助,尤其是付江、刘茜、刘君杰、刘健、殷祥刚、金宏斌、任雪玲等的富有实效的工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出版社审核、编辑加工工作,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撰写和修改这本书稿时,作者们常这样想,希望能够自己清晰、明确,以使读者明白和理解作者想要说什么、又说清楚了什么;希望能够提供源于经典或已被证明正确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使得所学真实、有效和可用;希望能有自己的想法、实践和成果,能给所著所述赋予新说及发展;希望能将枯燥、乏味、定势的工程或理论观点变为通俗、形象的描述,给读者享受和遐想。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足或不妥之处,诚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于伟东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