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织业的发展简史

一、纺织业的溯源

人类最早的服饰是草叶、兽皮。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利用葛麻、树皮等韧皮纤维纺纱织布。并由此发展出编缀、截切、缝缀等原始的纺织技术。

早期的纺织业是人们以手工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器械进行纺纱织布的,是“手工纺织”的历史阶段。手工纺织历史阶段一直延续了四五千年。当中,在四千七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能用手工的方法织造出比较精细的锦缎丝绸。在商代,我国不仅已有一般织造技术,而且有了简单的提花织造技术;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织出比较复杂的纹锦;从汉代开始,我国的丝绸织品大量地从陆路或海路向欧亚诸国输出,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我国由此而被世界称之为“丝绸之国”。以棉作为纺织原料发源于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三国时期,种植棉花开始遍及珠江、闽江流域。南宋,我国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从长江下游松江地区来到南海,学习当地人民加工棉花和棉纺织技术,并把棉纺织技术带回到长江下游及中原地区,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纺织业的“始祖”。

宋朝时期,棉花在中原及长江流域开始大量种植,使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纺织工具也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简易“纺织机械”。在生产技术、产品艺术设计、纺织原料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为机器纺织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18世纪中叶前后的英国,一系列纺织机械相继被发明,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一种能使纬纱快速来回穿越经纱的飞梭,首先改进了织布技术。1765年,纺纱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1789年,牧师埃德蒙卡特赖特发明了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到19世纪20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织布。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进了原来的手工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

纺织生产的大工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纺织机器更多的革新与创造。1825年英国R.罗伯茨制成动力走锭纺纱机,经不断改进,逐渐被推广使用。1828年更先进的环锭纺纱机问世,并逐渐得到广泛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完全取代了走锭纺纱机。翼锭和环锭的发明,使加捻和卷绕两个动作可以同时连续进行,这比走锭纺纱机上加捻和卷绕交替进行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加捻和卷绕工作是由同一套机构(翼锭或环锭)完成的,这就限制了成纱卷装的尺寸。卷装尺寸与机器运转速度之间产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加捻和卷绕分开,各由专门机构来进行。20世纪中叶,各种新型纺纱方法相继产生,如自由端加捻的转杯纺纱、静电纺纱、涡流纺纱、包缠加捻的喷气纺纱、假捻并股的自捻纺纱等。

二、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简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纺织工业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到一个高峰,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以上,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棉纺织产品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达到创记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毛纺业也具全球的霸主地位,纺织品给该国流入了巨额资金。当时中国纺织工业落后英国100年,19世纪中后期东南沿海开始出现机器纺织缫丝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1895年中国已经有纺织厂79家,纱锭17.5万台,织布机1800台和员工5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如法炮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一次转移。美国凭着棉花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棉纺锭数达3600万锭,同时凭着工业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专业和化纤工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纺织品生产技术和纺织机械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化纤工业上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先河。1956年日本的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4%。1976年以前的30年间,日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130多项纺机先进技术,并投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生产纺织机械并用于出口,使日本纺织机械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76年,其生产的纺织机械出口占79.7%。西德依靠其发达的机械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纺织机械业和染料工业,对本国的纺织工业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也十分重视,不断更新纺织生产设备,很快成为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出口大国,至今德国的纺机出口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意大利凭着本国在欧洲地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毛纺、棉纺、服装工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很快成为欧洲的纺织、服装工业中心。

20世纪70年代后,纺织工业生产重心转移到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等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紧跟其后,迅速崛起,1994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列居世界首位,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二次转移。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纺织界的科技人员为改变纺织工业劳动密集状况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各国都努力把尖端技术应用到纺织上来,使纺织生产面貌不断发生改变,纺织产品除了供御寒、装饰之外,还越来越多地具有各种特殊功能,如卫生保健、安全防护、舒适易护理、娱乐欣赏等。纺织品也不不仅是服饰用料,而是更多地渗透到各项工程,如交通、航天、国防、农牧渔业、医疗卫生、建筑结构、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去。未来的纺织生产将逐步转变成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料超真化、设备智能化、工艺集约化、产品功能化、环境优美化、营运信息化。

实际上,在经历了二次纺织产业转移后,产业转移输出国并没有完全退出纺织业,他们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而输入国则占据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最终会表现为发达国家专注于产业链的两端:前端的原材料开发和后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发展中国家占据了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链中端。产业调整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发达国家自己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在产业价值链内,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

2011年以来,尽管国际需求疲软,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占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份额逐年提高,纺织品占比份额增速快于服装。据WTO统计,2011年至2013年,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分别为7118亿美元、7066亿美元、7661亿美元。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分别为2479亿美元、2549亿美元、284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为34.82%、36%、37.07%,年均提高1个多百分点。其中,2011年至2013年,我国服装出口分别为1537亿美元、1596亿美元、1774亿美元,占全球服装出口比重分别为36.8%、37.8%、38.5%;我国纺织品出口分别为944亿美元、954亿美元、106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出口比重分别为32.1%、33.6%、34.8%。201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为2984.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1121.41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服装出口额累计为1862.85亿美元,同比增加5.22%。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2838.49亿美元,同比下降4.9%,全年整体出口的降速快于全国外贸出口下降1.4%的水平。

三、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简史

我国的近代纺织业可以认为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开始的。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外国资本主义利用我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在我国土地上开设机器纺织工厂,大量倾销“洋纱”、“洋布”,获取巨额利润。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我国原有的手工生产方式受到刺激。1873年,广东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开始了我国机器纺织工业时代;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开办了甘肃织呢局;1890年,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织布局,输入人力织机500台,成为我国的第一家棉纺织工厂。到1895年,全国共有纺纱机17.5万锭,织布机1800台。这之后,民族资本家纷纷开办纺织工厂,掀起纺织业建设的第一个高潮。1905~190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抑制洋资洋货运动”,使得我国的纱布畅销,纱厂利润猛增,于是又掀起纺织业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这两次建设高潮,几乎都发生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内。从1873年在广东建设第一家机器纺织工厂起,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时间里,我国机器纺织工业发展到纺纱机48.4万锭,织机2016台。至此,我国的机器纺织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31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由此获得空前发展。纺纱规模达到245万锭,织机发展到17000台。这25年时间被称为民族资本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有大量的纺织机械被损坏,我国纺织工业受到严重打击。1945年12月,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开始统一管理中国的纺织工业。至1947年,全国共有纺纱机492万锭,织机6.6万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尽快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国家实行了重点发展纺织行业的政策,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1970年开始,我国实行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大力发展化学纤维的方针政策,把发展纺织业的重点逐步转移向化学纤维,化纤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纺织工业也处于高速扩张与高速发展阶段。到1990年前后,纺织工业一度出现供过于求的形势,导致出现产品积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和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发展。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纺织原料,突出抓好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加快开发新型纺织材料;以纺织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精深”纺织品,带动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加快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及产业化;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和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扩大产品的差别化比重,实现常规化纤产品的优质化。“十二五”末,化学纤维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76%,化学纤维差别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60%以上。近几年,我国主要纺织纤维生产情况见表1-1。

表1-1 我国纺织纤维生产或总消耗量

单位:万吨

纺织工业是传统产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生产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在加工深度和品种上都有较大变化,形成了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以及最终制成品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上、中、下游结合配套的生产能力,向深加工发展的条件良好。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虽已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成为世界纺织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纺织强国,还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多,纺织品的平均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在世界纺织品总贸易额中,虽然占有较大比例,但产品档次较低,我国的纺织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等。这就要求我们纺织工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工作,开创纺织工业的新局面,加速实现纺织工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