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纺织工业的经营之道

注意“经营”,对纺织工业部门来说,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纺织系统就在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了“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的原则。但那个时候,对全国各地的国营纺织厂来说,所谓经营,主要是指生产上全面实现多快好省,并在企业中推行经济核算制。因为那个时候的纺织厂,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原料由国家按计划调拨,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由国家安排投资,流动资金由国家全额拨给,利润全数上缴财政;在经营问题上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用武之地也不大。至于各级领导机构,从纺织工业部到各大行政区纺织工业管理局,以至后来的省、市、自治区纺织厅局,更是完全用行政办法组织纺织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营问题。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纺织系统真正讲经营、重视经营,是始于70年代后期(1979年以后)。随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纺织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纺织品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以及新厂建设,老厂改造由国家安排投资改为财政、银行贷款以至利用外资,这样一些客观条件发生错综复杂的重大变化的形势下,渐渐重视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讨论纺织工业的经营问题,涉及的问题甚多。产、供、销各个环节,都有经营是否有道的问题;在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方面,也有一系列重大的经营问题。就其主要方面来讲,可以列出如下一些:

内销纺织品的适销对路和引导消费问题;

扩大纺织品出口并提高换汇率问题;

新旧产品接替和产品结构合理化问题;

纺织工业推行深度加工问题;

纺织原料资源(棉、毛、麻、丝)的充分合理利用问题;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问题;

提高老厂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问题;

引进设备、技术的经济效益问题;

利用外资问题等。

要在上述这些方面做到经营有道,每一项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把最近四五年的经验很好地总结一下,还是可以找出一些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的道道来的。包括:

1.花力气抓好“拳头产品”的研究、开发,带起整个纺织系统的生产和纺织品市场,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纺织品的内销和外销,都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内销方面,50年代最成功的,是把纯棉华达呢、卡其布(包括半线和全线的品种)推向大批量生产并畅销城乡市场。60年代,最成功的,是研究、开发纯棉灯芯绒织物。70年代,更为成功的是研究、开发涤棉混纺布(的确良)、涤粘中长纤维混纺织物。进入80年代以来,看来比较成功的是发展涤纶长丝针织外衣。此外如丝绸被面、提花毛毯、纯棉毛巾被、化纤袜子等,也是比较成功的。

外销方面,最成功的是:50年代研制、开发3036细布,60年代研制、开发4040府绸,70年代开发毛针织品。

“拳头产品”量大面广,而且畅销,能给纺织工业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如涤纶混纺织物,1983年将生产40亿米左右,占到整个棉型织物年产量的1/4以上。在两次调价之前,涤棉布与纯棉布的价格为1∶2.4,获利既丰又受到市场欢迎,在70年代风靡全国城乡市场;就是在调价之后,仍然维持1∶1.4比价,而且总产量更大了,可以说没有这个大产品现在纺织工业的生产很难安排。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一些年里(至少是80年代),涤纶混纺织物看来将仍然是纺织工业部门最基本的产品品种。

各个地区,以至一个企业(公司、工厂)也得扬长避短,选择好自己的拳头产品;然后,从产品设计、原料资源到机器设备、工艺技术,做出合理的安排。著名的常州市纺织业,影响那样大,但说来说去,70年代始终抓住不放的大产品,还是三四项:灯芯绒、纯棉卡其、涤棉布、双面印花绒布。

2.重视商品信誉,发展名牌产品 纺织品作为一种常见的消费品,由于有产品质量、产品设计水平等方面的很大差别,特别讲究商品信誉。

许多人都知道,国际市场上的名牌货如美国的ARROW(箭牌)衬衫、CANON(大炮牌)毛巾、被单等,质量确实是比较好的。打着这个牌号的纺织品,在世界各国都被公认为高档商品,售价既高,又能畅销。ARROW衬衫,在香港市场零售价在16~20美元/件,比一般衬衫(4~7美元/件)的价格高得多。美国另一名牌男衬衫CALVIN KLEIN,在香港市场零售价为20~30美元/件,有的竟高达60~70美元/件,比我们上海出口的120支海螺衬衫高5~10倍。

早期中国的纺织行业,也很注意发展名牌产品。司麦脱(SMART)衬衫,ADK雨衣,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名牌货。龙头细布、五福布、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名牌市销白布。白猫花布、阴丹士林蓝布、四君子哔叽、钟牌414毛巾、蜜蜂牌绒线等,在上海已渗入到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不注意经营,也由于受“左”的影响,许多纺织品的通俗易懂的商标被“简化”掉了,或是被学名代号取代了。凡是棉纱,如是出口的,统统打“兰风”商标。龙头细布和五福布,被“简化”为2020市销白布和2321市销白布。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名牌纺织产品的商标被当成“四旧”横扫。剩下的那些商标,也被弄得内容、形式贫乏不堪,原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易记易懂的商标,被空洞的口号式的名称代替了。

约占纺织品总数五分之四的内销纺织品,绝大多数没有商标。最重要的棉纺织行业,棉纱、坯布一概没有商标。经过染整加工的漂布、色布、印花布、色织布以及呢绒、绸缎、麻布等,也基本上没有商标,只是贴上个小纸片注明产品品名和组织规格。有的甚至只标上一个工业或商业的五位数代号,表示纱支规格和织物密度,不要说一般消费者看不懂、记不清,连工业、商业部门也只有少数经办人员才知其中奥秘。针棉织品如毛巾、被单、汗衫等虽保留着商标,但管理也比较混乱。

(1)忽视商标管理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①工厂对发展高质量、有特色的名牌产品缺乏兴趣。只要是同规格的产品,不论质量高低,都是同一“待遇”,一个价格;如果精工细作,生产高质量产品在经济上反而要吃亏。

②工厂对自己的产品可以“出门不认账”。同品种、同规格的产品,在商店里混在一起,都是一个名称。出了问题很难分清责任,因而也就无损于企业的荣誉和经济利益。

③由于名牌货混同于一般产品,结果是高质量的产品只能当一般产品销售,使国家财政收入受损失。

因此,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地区的纺织工业部门,迅速抓了恢复名牌产品商标的工作。原来没有商标的产品,现在有了注册的商标。许多原来的名牌货,现在经营得更得法了。上海纺织系统,对鹅牌32英支精梳精漂衬衫、菊花牌38英支精梳棉毛衫裤、三枪牌42英支棉毛衫、船牌被单、钟牌414毛巾、皇后牌双面印花毛巾、大地牌精梳府绸、飞轮牌精梳棉线团等75个品种,实行原料专配和固定对口供应,以确保名牌优质产品的信誉。

外销产品的情况,与内销纺织品稍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口纺织品大体都有商标。但在商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首先是无视国际市场的习惯和外销地区的风尚,搞强加于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来畅销东南亚的“皇后”牌毛巾,被改成了“工农”牌,结果非但商标不吸引人,而且很不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的风尚,失去了传统市场。台湾纺织厂商趁机以假“皇后”冒充真“皇后”,挤进了香港、东南亚市场。我们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一些最重要的纺织品,都是许多工厂以至几个地区共同使用一个商标。“跳鲤”细布,一度有六个口岸地区共用这个商标。出口呢绒,北京、天津好些个毛纺织厂,那么多品种,统统采用“天鹅”商标。上海二十几个毛纺织厂生产的呢绒,不看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如何,不分高中低档,统统用“鹦鹉”牌一个商标;结果鹦鹉牌呢绒在国际市场成了大路货,许多明明是高中档的好呢绒也只好当大路货卖。

我们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外销纺织品方面也搞出了一些新的名牌货。如“跳鲤”细布,“绿牡丹”府绸,荷花灯舞牌灯芯绒,冰山牌涤棉细布,金三杯牌印花真丝绸,向阳花牌弹力衫裤等,都是很成功的。

总之,建立商品信誉,发展名牌产品,好处很多:有利于人民群众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强企业对本厂产品的责任感、荣誉感。现在国家颁布了商标法,今后在纺织工业经营中,要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

(2)在加强商标管理,发展名牌产品方面,要解决好几个方针政策等问题。

①对名牌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并把发展名牌产品同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从商业收购到市场零售价格,都应该体现差别,外贸收购、出口定价也应如此。对于创造名牌并长期保持信誉的企业,应该考虑从销售利润和外汇收入中适当提成一部分,作为企业奖励。

②保护商标权。一个企业创名牌不易,它们为之付出了许多代价;一旦创出了名牌,有了经济效益后,名牌商标却被随意“扩散”给其他企业,这是不合理的。往往还会因此倒了牌子,使几年努力付之东流。为了纠正这一现象,我们要保护商标权。商标原则上不要共用。少数外销纺织品的商标,由于历史原因需要继续共用的,应由工贸双方进行协商:如何在共用一个商标的情况下,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和特色,保护名牌货发源地(地区、企业)的积极性。

③用“五定”的办法,巩固、发展名牌产品的生产。例如,上海名牌产品“鹅”牌汗衫,二十几年来一直由上海五棉生产专用纱,由上海五和针织二厂搞针织加工。常州市采用“一条龙”协作的办法,创出了名牌灯芯绒。发展名牌产品,要实行这种成功的办法。

④对名牌产品广泛进行宣传、介绍。如摆进第一流的商店,利用橱窗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介绍等。对于出口纺织品,更应适应国际市场的习惯,大力进行广告宣传。

从经营技术来讲,纺织品的商标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名字响亮而易记;使人有美的或吉祥、幸福的联想;恰当地反映这种产品的原料属性和用途;如果是高档产品,要有高贵的象征;如果是中低档产品,宜有经济实惠的意思。例如:新中国成立前的兰夙纱、龙头细布、五福细布、白猫花布、鹅牌汗衫、蜜蜂牌绒线、SMAKT衬衫、ADK雨衣等,商标命名都很不错。阴丹士林蓝布、钟牌414毛巾等,则是以奇取胜。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最欣赏跳鲤细布、绿牡丹细布、冰山牌的确良、天鹅牌花呢、雪莲牌羊绒衫、金三杯牌真丝印花绸这几个商标。

外销纺织品的商标设计,还要研究外销地区的风俗习惯。例如,我国向加拿大出口的舵轮牌(WHEEL)男女衬衣,外商普遍反映做工精细,耐穿,样式也新颖,但商标没有吸引力。因为一般加拿大人对舵轮不熟悉,也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商人认为这种牌号不适用于男衬衣,更不适用于女衬衣。到处用“熊猫”“长城”这些商标命名,也不好。

3.把纺织产品的更新换代纳入经常工作轨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对纺织品实行统购包销,在许多年间对国内纺织品供应采取票证限量。加以社会风气在“左”的影响下,压抑了人们对纺织品丰富多彩的需要;结果导致纺织产品的品种、花色、款式陷入“一贯制”“清一色”的境地。企业在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上,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这个局面必需扭转过来。为发展纺织品的出口外销,更是必须抓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型品种、花色、款式的设计,在纺织企业,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外销纺织品有“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的趋向。内销(尤其是大中城市)纺织品同样有这个趋向。例如最近一两年夏、秋流行“派力斯”(主要是中长纤维的派力斯和麻/涤派力斯),这个热潮最早是在上海出现,1983年已影响到其他城市。前几年上海针织业推出黑牡丹花型的印花涤长丝绸,1983年上海不流行了,北方一些城市却大大流行起来。1983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最热销的服装是上海纺织局和人立服装店合作生产的猎装和“卡曲衫”。最近上海又开始流行涤棉卡其布做的夹克衫。

纺织品的更新换代,有一些规律可循。纺织系统新近有位同志对此进行了科学研究,归纳出五种模式:

(1)多种品种共存型模式。他分析了纯棉华达呢、卡其和涤棉混纺卡其、涤粘混纺中长纤维织物、纯涤纶长丝机织物这四种性能、用途相似的外衣织物后,得出的结果是:1952~1966年基本上是纯棉华达呢、卡其独占市场;1964年开始,涤卡和中长纤维织物、纯涤纶长丝机织物等相继上市,而纯棉华达呢、卡其的销量日益萎缩;到1982年成了四个品种并存的局面。共存型的兴起,说明纺织产品单一化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品种”亦即纺织产品的多层次结构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纺织企业必须以“多品种、小批量”作为产品更新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2)更新周期缩短化——加速型模式。他分析了1964~1982年这一期间涤卡、中长纤维织物、纯涤纶长丝织物这三大品种发展的状况,发现:涤卡从兴起到高峰为11年,中长纤维织物为七年,纯涤纶长丝机织物为五年。三条产品寿命周期曲线,跨度一条比一条小,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是当前又一个普遍趋势,它构成了加速型模式。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反映了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反映了人们美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色织产品的发展同样反映了这个趋势:过去以大方格为代表的色织纯棉女线呢,流行期长达十几年。而今年流行的色织中长女线呢,在三四年间,先后涌现了平纹、隐条、明条、异经嵌条、大格、小格、提花、花式线、金银线、磨绒拉毛、全松式整理等十余种产品,争奇斗艳,琳琅满目。每个产品平均周期为四个月,比以前缩短了几十倍。

根据更新周期缩短化的规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新产品上得快的就能取胜,慢了就会被动。

(3)不同产品交替流行——波动型模式。同一用途的两种或几种织物,有时会产生互相交替流行,此起彼落,不断替换的现象,称为波动型模式。例如,灯芯绒和坚固呢牛仔布在香港市场都是最流行的裤料。这两种产品常以两三年为周期互相交替流行。波动型模式的成因,一是由于用户的爱好、兴趣、风尚这些社会因素的反复转化;二是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其不断有所改进。坚固呢是西方盛行半个世纪不衰的牛仔裤料,它在保持基本特色的条件下做了许多改进。从普通的硫化蓝发展了青、蓝、黑、红、石洗、防缩、夹金线、弹力纱和宽幅(60吋[1]),薄型(6~8英两[2])等特殊风格,因而一次又一次转败为胜,从低潮恢复高潮。

波动型模式的例子还有:色调中的冷色调和暖色调,花样中的大花和小花,毛织物中的绒面型和光面型等。

(4)特色产品重复流行——再生型模式。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被淘汰后,一般就归于消亡,如我国国内市场的毛蓝布。也有些纺织产品虽然暂时销售减退,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声匿迹以后,又会东山再起,重新流行。产品再生并不是原有产品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有新的发展。灯芯绒第一次流行因耐穿耐用为特点,适合当时的使用要求,后来被涤卡等替代而趋于萎缩,除鞋面布尚有使用外几乎濒临灭绝。第二次流行时风格有极大改变:从原来的中条发展到宽、细条,从单色发展到提花印花,从外衣料发展到衬衫料、大衣料,主要服用性能从坚牢耐穿转变为新颖美观,并已形成一个规格齐备的系列产品,终于重新被市场接受。

(5)通用产品相对稳定——平缓型模式。某些品种,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保持较稳定的市场销售量。平缓型的存在表明,在当前纺织产品更新普遍加快的情况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市场生命力比较持久,形成相对的稳定性。其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具有较广泛的通用性,服务对象和使用范围都比较稳定。纯棉华卡尽管被涤卡、中长纤维织物、纯涤纶长丝机织物取代后销量骤减,但作为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外衣料,仍保留相当数量且较稳定的市场容量。还有经济实惠,用作被里、衬里的23英支×21英支纯棉平布,制作高档服装的全毛华达呢和花呢,夏季适销的针织汗布等,都属平缓型模式。企业的产品结构中如能安排几个平缓型产品,就能使企业生产有一个稳定的基础,这是极为有利的。

这个分析方法和五种模式,对于纺织企业研究、制定市场经营策略,是很有价值的。

4.大力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但不排除初级产品的适量投向国内外市场 纺织工业从纺织到染、整,各个大工序的产品都可以投入市场。自然,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对提高纺织生产的经济效益大有好处。特别是在纺织品出口的问题上,要多出成品少出初级产品。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中,初级加工品还占多数,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我们经营上还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上的要求,如批量大、交期长等,因此,我们的产品卖价不高。据香港华润公司统计,1982年1~9月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的平均单价,内地纺织品只及香港纺织品的55%,也低于南朝鲜。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在棉纺织品方面,要多出漂、色、花布,多出针织品、丝绸产品,要努力做到少出口坯绸,多出练白绸、印花绸以及小额印花绸。针织产品,采用加领、装袖、贴袋等办法,把过去的“老三衫”(汗衫、棉毛衫、卫生衫)改变为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的夹克衫、运动衫、春秋衫以及睡衣等,又可通过镶边、嵌线、印花等办法,提高产品的身价;这样,创汇率可以比一般内衣提高50%左右。近十多年来,是我国服装出口增长较快的年代。1970年出口仅为6140万美元,只占当年出口总值的2.7%;1979年增加到8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的6.3%;九年间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33%,超过同期世界和各主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增长率。除贸易值增长迅速外,出口服装的品种也逐年增加,各种纤维原料的针、机织服装出口达数十种,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出口服装是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但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要排除初级产品在有利条件下的出口外销。例如,对香港市场就要适应当地针织业对棉纱的需要,设法多出口棉纱;适应当地制衣业的需要,设法多出口棉布、坯绸和针织坯布。

在内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特别是服装。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对纺织品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把“做衣穿”变成“买衣穿”;而新颖纺织品面料的层出不穷和服装款式的多样化、时令化以及制作技艺的日益复杂和高超,也诱导着大家走买衣穿的道路。

在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上,群众需要服装的趋向非常明显。上海的销售总金额251万元,其中服装的销售额为108万元,占40%,居各类纺织品销售额的首位。在面料与服装同时上柜供应时,消费时总是先买服装;在服装购完后,顾客才转向面料柜台购买匹料。如上海色织四厂用异形圆中空纤维加工生产的海涤呢,是一种花色素雅、质地挺括、毛型感强的新产品,部分面料由上海鸿翔服装店加工成款式新颖的女式立领衫套装。在展销会上服装和面料同时供应,顾客首先涌向鸿翔柜台争购套装,1300套卖完后,才转向一织公司柜台争购海涤呢面料。又如这次展销会正值炎夏,一些市场比较紧缺的高档大衣呢面料也动销不多,可是上海培罗蒙服装店用这些面料制成的大衣却供不应求,连高达160元/件的大衣也一销而空。在这次展销会上,上海纺织品被评为畅销热门产品的共37种,其中,服装就有20种。有几种服装,款式新颖,制作考究,具有时代气息。如上海人立服装店生产的男式短袖猎装,采用双贴袋,双肩襻,吸腰后开衩,在设计上有独到之处,老中青皆宜,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带去的6000多件全部卖完,据估计如有货源还可再销两万件。鸿翔服装店生产的灯芯绒东方衫、针织纯涤纶明星衫等都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上海纺织系统,新近对发展服装工业化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论是:发展服装加工,同发展纺织工厂比较起来,有其易的一面,但是,绝不能忽视服装在确保适销这个问题上,又有其难的一面。概括来讲是“上马容易,适销难。”对于发展服装加工“易”的一面,或者说“有利”的一面,归纳起来有十点:

(1)投资省,见效快。一条服装生产线,投资约20万元,一年就可回收全部投资。

(2)建设周期短。服装工业对厂房建筑无特殊要求,一条生产线,需厂房1000平方米,当年就可以建成。

(3)容纳劳力多。服装加工属劳动密集型工业,一条生产线能容纳100多名劳动力,更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

(4)无环境污染。既无废水,也无废气,噪声不大。

(5)耗能低。缝纫设备耗能较低。

(6)效益高。把面料做成服装,产值、税利和创汇都可以提高一倍左右。

(7)技术培训快。

(8)对于改善人民群众衣着和发展出口都有好处。

(9)能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面料因服装款式而提高自己身价,服装也因面料考究而增辉生色,服装加工的发展必将促进纺织产品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10)可以推动辅料和包装的提高和发展。

对于发展服装加工“难”的一面,必须充分估计预作准备。由于服装时令性强、差别性大的特点,要保证适销、畅销并非易事。加工深度越高,专用性越强,适销的面就相对地缩小,制造者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拿服装来说,不同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用途、不同体型,都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做到“合时”“合地”“合人”“合用”“合体”这“五合”,哪一点不合都会滞销、积压,而且比面料更难处理。

发展服装工业化,除了必须解决缝纫设备现代化的问题外,还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加强流行款式的研究。随着服装加工的发展,服装工业已经成为纺织工业领域一个新兴的、独立的部门。除了许多现代技术已逐步应用到服装工业以外,还涉及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例如服装的色彩,服装的整理、定形,服装的物理性能与人体生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各种服装透气、吸湿效果的研究,各种新颖美观的服装式样,不同季节对服装的不同要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对服装式样的不同要求等。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建立设计中心,掌握流行色彩和款式,不断设计、试制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款式。同时要培养设计力量,发展设计队伍。

第二,建立适当的销售渠道。服装的时令性、差别性的特点,对销售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来,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商业渠道的作用外,纺织工业部门还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去年化纤产品调价之前,市场低迷,影响服装的销售。上海纺织局五家服装厂生产的衬衫,由于没有自销渠道,产品积压仓库,资金搁煞。去年五家服装厂组织起来,成立了服装经理部,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连续举办了两次地区性和一次全国性的服装定产会议,共销售各类衬衫70万件,并和北京、武汉、沈阳等十几个城市的大百货商店建立了购销关系。渠道畅通后,加上化纤产品调价,服装已由滞销变为畅销,各地纷纷要货,目前各服装厂生产任务均已吃足,供不应求。今年生产330万件服装全部自销,不愁市场。

第三,搞好商品宣传。服装是纺织工业的最终产品,是要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因此,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广告宣传,以引导消费。

5.高度重视纺织原料的合理调度和混配 纺织原料在纺织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纺织厂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配棉成分,使所用的原棉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又不超过要求。毛纺、麻纺也是一样。相应地就要在纺织工业的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到原棉、原毛、原麻的合理调度。每担原棉的基准价(327即3级,27毫米的纤维长度)近200元。高于3级每级差价6%,纤维长度每增加2毫米差价2%。如果由于缺乏合理调度,造成地区、企业不得不用高等级(或超过要求的长度)的原棉,既会使企业的经营发生很大困难,又会大大降低纺织生产的经济效益。一般中长棉纱,每吨纱的原料成本是3000~3500元;如果配棉成分“过好”往往会使成本高达3500~3850元,相差10%以上。因此,一个高明的纺织厂厂长,总是高度重视配棉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这是纺织厂经营中的头号问题;就是现在,在产品市场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自然应该列为纺织工业经营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6.在纺织生产中恰到好处地掌握产品质量标准 这是既关系产品质量,又关系经济效益的一个经营问题。纺织企业当然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必要时还应该根据用户需要、消费者需要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适当加严。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必须联系经济效益来统筹考虑,不是越严越好。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要按照产品的用途,区别对待。不宜对不同用途的棉纱和坯布提出一样的要求。否则,必然会无谓地增加生产成本,浪费原材料。一个聪明的纺织厂厂长,是不会在掌握质量标准的问题上,不问产品的实际用途,提出一刀齐的要求的。

纺织工业的经营之道,自然还有很多。例如,在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时注意选用中间技术;在引进设备、技术时选用关键设备而一般不搞全套设备引进等。本文主要是围绕纺织生产来研究经营问题,对于扩大再生产和开发新技术方面的经营问题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