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2卷:汉书 后汉书
- 何孝荣
- 3991字
- 2020-08-03 16:39:18
张良、陈平、周勃传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平民天子,他读书不多,但胸怀宽广,性格豁达,善于用人。一大批谋臣将领为他效力,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机智聪慧的陈平、战功卓著的周勃,他们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得以封侯晋爵,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得以显贵。
张良得兵法
张良,字子房,先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曾五世为相。秦国灭韩后,他怀着亡国之恨,散尽家财寻求刺客,一心一意要暗杀秦王。
为了能成功刺杀秦始皇,他找到一个大力士,制作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秦始皇东游到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时进行伏击,结果铁锤只砸中副车,没有成功。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通缉刺客。张良便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
某日,张良在下邳的一座小桥上漫步。有一个穿着粗布衣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你下去替我捡鞋!”张良很生气,但是由于对方是老人,便强忍着怒气,下去帮他捡鞋。
张良捡到鞋子,老人又要求张良为自己穿上。于是张良跪下,为老人穿上鞋子。老人穿上鞋子就微笑着离开了,走了一里左右,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值得教诲,五天以后鸡鸣时,在这里等我。”张良说:“行。”
五天后鸡鸣时,张良到约定的地点,发现老人已经先到。老人怒斥道:“和老人相约,为什么后到?走,五天后早点来见。”
五天后鸡鸣时,老人又先到,又怒斥张良晚到,再约张良五天后见面。过了五天,张良前半夜就到了约定的地点。不久,老人也依照约定出现,笑道:“就应该这样嘛!”老人拿出一部书交给张良,说:“读了它,你就可以当王者的老师。十年后,你就可以成事了。”临走前,他还嘱咐张良说:“十三年后来找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便离开不见了。张良捧着书细细研读起来,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
运筹帷幄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百姓,打算前去追随义军。在半路,张良遇见沛公刘邦,便追随了刘邦。刘邦惜才,只要是张良提出的计谋,都言听计从。
刘邦做了汉王以后,领有巴蜀之地,赏张良百镒黄金,二斗珍珠。张良将得到的赏赐献给了项伯(项羽的叔叔)。刘邦同时也让张良给项伯送厚礼,让他帮忙向项羽请求汉中之地。听了项伯的说辞,项羽同意,刘邦便得到了富饶的汉中。汉中被群山包围,只能靠山间栈道与外界通行。张良在送刘邦回汉中的路上,劝刘邦烧毁栈道,向天下表示无意向东发展,以稳住项羽。刘邦采纳了,进入汉中后,便烧毁了栈道。
张良回到韩国后,听说项羽因为自己跟随刘邦,不让韩王成回国,并在彭城杀了他。复国的希望又一次受到打击,他决心回到汉王身边。当时刘邦已经平定了三秦,此举引起项羽的警觉,正要讨伐刘邦。张良便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只是希望得到关中,并遵照盟约不敢再往东行。”又把齐国的反叛文书交给项羽,说:“齐和赵要共同灭楚。”项羽因此无意西进,而是向北攻齐国,张良这才得以从小道逃回汉国。
张良回到刘邦身边,献计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和项王(项羽)向来有矛盾。此外,彭越联合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也得罪了项王。因此,英布和彭越这两个人也可以在紧急时派上用场,为您效力。您帐下的大将中,只有韩信一人可以独当一面。如果让这三个人出关东之地,则可以攻破楚军。”刘邦于是派使者劝说九江王英布,又遣使者联合彭越,与韩信会合,先后攻下燕、代、齐、赵等地,最后大破楚军。
张良献计。
刘邦得到天下后,大封功臣。张良向来体弱多病,不曾随军,没有战功,本不能封侯,刘邦却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挑选食邑三万户。”张良一再推辞,于是刘邦便封张良做留侯。
当年张良在下邳桥上得到老者赐书,十三年后他随高祖经过济北,果然找到了谷城山下的黄石,拿回去珍重祭祀。等张良死后,后人将黄石一并下葬,每次上坟都祭祀黄石。
陈平分肉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出身贫穷,喜欢黄老学说。
陈平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家有三十亩田地,陈伯下田耕作,让陈平去游学。陈平身材高大,长相俊美,人们便问他:“家里穷,吃什么长胖的呢?”陈平的嫂子恨陈平不在家种田,便说:“也是吃糠皮呗!有这样的小叔,不如没有!”陈伯听到后,赶走了他的妻子。
陈平成年后,可以娶妻了,富人没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很久以后,富人张负的孙女嫁了五次,丈夫都死了,没人敢娶她。陈平想娶她。当时,陈平因家里贫穷,邑中凡有大丧事,他都去帮忙料理,早出晚归以多得报酬。张负在治丧处见到陈平,觉得他相貌不凡,陈平也因故晚走。张负跟着陈平到他家,发现他家徒四壁,用席子当门,但是门外却有很多显贵者的车辆。张负回去便对儿子张仲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贫穷不做事,全县的人都笑话他的行事,为什么要我把女儿嫁给他?”张负答道:“陈平一表人才,难道会一辈子贫穷吗?”张负把孙女嫁给陈平,并借钱给他行聘,给他酒肉资助娶妻。张负还告诫孙女说:“不要因为他穷就不小心侍奉。侍奉哥哥陈伯要像侍奉你父亲,侍奉嫂子要像侍奉你母亲。”陈平娶了张氏女,资产日益丰富,交游更加广泛。
陈平分肉。
每到里中举行社祭,众人都让陈平主持分肉,他分肉分得很公平。里中的父老都说:“陈平主持得真好!”陈平说:“唉,如果让我主持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
三度易主
陈涉起事称王,立魏咎做魏王。陈平辞别哥哥陈伯,带着一帮年轻人前去跟随魏王,任太仆,掌管马政。陈平向魏王献计,魏王不予采用。不久,有人诬陷陈平,陈平只好逃走。
当项羽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河上时,陈平前去追随他,跟着项羽入关灭秦,得以赐爵为卿。随后,殷王反叛楚军,项羽便任命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留在楚地的人员前去讨伐殷王,战败殷王。尔后又任命陈平做都尉,赐二十镒黄金,让他率兵守殷地。后来,汉军攻下殷地。项羽大怒,要杀掉失守殷地的人。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黄金和印,派人还给项羽,带着剑从小路逃跑。
渡河时,船夫看陈平衣着光鲜,又单独行路,便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可能带有财物。船夫起了歹念,想杀害陈平,劫走财物。陈平心里很害怕,便解下衣服,裸着身子帮船夫划船。船夫这才知道他身上没钱,于是罢休。
陈平顺利离开项羽后,投奔汉王刘邦。当时,刘邦赐给他食物后就要离开。陈平赶紧说:“臣有事而来,要说的话不能等到明天再说。”
于是刘邦坐下来,一番交谈后,越发赏识陈平。刘邦最后问陈平:“您在楚做什么官?”陈平说:“都尉。”刘邦同意了,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陪乘,掌管军队。
陈平从开始随从刘邦,到天下平定,曾以护军中尉身份跟着刘邦攻打陈豨、英布等叛军,先后谋划过六次巧计,每次都让自己得以立功封邑,其中著名的计谋有声东击西救刘邦、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请君入瓮擒韩信等,也有些计谋用得很隐秘,至今没有人得知。
惠帝在位时,相国曹参去世,王陵任右丞相,陈平任左丞相。后来,吕雉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了实权,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瞒过了吕雉的眼睛。
吕雉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即帝位,是为汉文帝。
文帝登基的第二年,陈平去世,谥号献侯。
周勃安刘
周勃是沛县人,以编织竹器为生,常给办丧事的人吹箫,因力气大,后来又做了能拉强弓的勇士。
刘邦起义反秦,周勃一直跟随着他征战南北,战功显赫。西汉立国后,周勃又参与了平定异姓王的叛乱,在易水击败燕王,在当城斩杀陈豨。叛乱平定后,周勃被封为太尉(掌管一国军事),封为绛侯。
刘邦病重时,向皇后吕雉交代身后的人事安排。在提及周勃时,刘邦说:“这个人老实忠厚,但是缺少文化。刘家的天下如果有危险,就让周勃去平定。”
刘邦去世后,周勃继续辅佐汉惠帝,仍任太尉。
后来,太后吕雉去世,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夺取大权,危及刘氏天下。周勃联合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一起杀掉吕氏家族的叛乱者,拥立代王为帝,即汉文帝。周勃此举恰好印证了刘邦的遗言——“安刘者必勃也”。
周勃入狱
文帝即位后,任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并赏赐周勃黄金五千斤,食邑万户。过了十多个月,有人劝周勃说:“您已杀了吕氏家族的人,拥立了代王,威震天下。如果您这个时候还不满足的话,就会大祸临头。”周勃觉得有道理,便请求归还相印。文帝同意了。
一年后,陈平去世,文帝又重新任用周勃为丞相。过了十多个月,文帝对周勃说:“我下诏让列侯回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很多人没有去,丞相是朕器重的人,不如带个头,率先回到封国去吧。”就这样,文帝免去了周勃的相位,让他回家封国。
周勃回到封地后,胆战心惊地过日子。每当河东守尉巡视到绛地时,周勃都害怕自己被杀,便常常披着盔甲,让家人拿着武器去见河东守尉。河东守尉见到这个情形,就上书说周勃要谋反。文帝接到上书后,命人逮捕周勃。
周勃入狱后,连狱中的小吏都侮辱他。周勃害怕,就送给狱吏一千金。狱吏拿到好处,便在木简背面写字给他看,说“让公主作证”。意思是要周勃找公主去说情。这个公主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儿媳妇。果真,公主在文帝面前为周勃说情。
周勃被捕。
周勃后来又命人找到与他关系甚好的薄昭,让薄昭替他在薄太后(文帝的母亲)面前说话。当时,薄太后也认为周勃不可能谋反。于是在文帝上朝时,薄太后就把头巾投向文帝,说:“当初,绛侯握着皇帝的大印,在北军带兵,都没有谋反,现在住在一个小县里,怎么可能谋反呢?”文帝惭愧地说:“官吏正在核实,核实后就放出他。”之后,文帝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周勃,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封邑。周勃出狱时说:“我曾统率百万军队,怎么知道一个小小的狱吏也这么厉害!”随后,周勃又回到封国。
文帝十一年(前169),周勃去世,谥号武侯。
读史学成语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例句:第一线工人辛勤劳动,贡献的确不小;领导和科技人员运筹帷幄的功劳一样不可埋没。
瞒天过海: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例句:他以瞒天过海的功夫骗得了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