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士族之患(上)

有了李严献上的计策,刘琮的心中也是有了方向,不至于到时候摸不着方向,“正方绝非百里之才,真乃大才也,吾必奉而行之。”刘琮这个时候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到时候一定要让李严坐镇一方,提自己经营一方,或者是坐镇中枢。

比起黄忠和魏延这等擅长领军作战的大将,李严更加的全能和心思缜密,目光长远,把控全局的能力也是超强,镇守永安期间,东吴未敢进犯,退至江州之时,兴修水利,都江堰,六水门这些年久失修的工程都是由李严主持下来的。

说起来,刘琮就忍不住对李严有些惋惜,刘备两名托孤重臣,诸葛亮名垂青史,而李严最后却是被废为平民,郁郁而终,刘备死前还专门赞赏了李严,言其乃是刘备入川之后得到的最为出色的大臣,文武兼备,智虑深远。

让李严镇守永安,外镇兵马,就是想防备诸葛亮篡位夺权,但是刘备也料到,李严斗不过诸葛亮,蜀汉本就需要一位强势的能臣执掌大局,最后的结局果然如此。

要知道,诸葛亮多次想把李严调离永安,解决掉这把悬在头上的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严进入成都,不过李严多次拒绝,最后磋商之后才从永安移镇江州。

不过李严常年在外,本来李严在成都任职很早,早在刘璋时期就有不少的人和李严交好,不过人走茶凉,多年之后,已经是被诸葛亮经营得铁板一块。

诸葛亮没有表露出夺取篡位的野心,李严最后才松了口,从江州被调了汉中,主持诸葛亮大军出汉中北伐的后路调度粮草的事宜。

汉中因为刘备和曹操之前那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已经是被打残了,曹操在开战之前就已经将汉中的百姓迁走了很大一部分,后来双方交战,百姓更是没有剩下多少了。所以诸葛亮北伐只能从蜀中运粮到汉中,再从汉中运出去到诸葛亮的军中,如果蜀汉拥有的是一个人口充足,钱粮充足的汉中,那么诸葛亮也不会北伐得那么艰难。

建兴九年的押运粮草事件,让李严彻底告别了官场,这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转战的过程当中大破司马懿统领的魏军,魏军低阶军官被蜀军斩首的就有三千多人,这可是军官,不是士卒,即便是低阶,也是军官啊。

李严突然上书,军中粮草不足,让诸葛亮退兵,而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却反而矢口否认粮草不足的事情,丞相你怎么好端端的就撤军了?结果诸葛亮拿出和李严来往的书信,李严被贬,这一点即便是诸多史学家都是认为说不通的,因为李严两头撒谎,不可能会这种低级错误,因为李严的优点就是聪明干练著称的啊。

值得一提的是,李严并不怨恨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李严反而失声痛哭。

刘琮对此也十分的疑虑,按照道理来说,李严又怎么会犯下这种错误,刘琮自己推断出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严长年累月的镇守永安江州,远远的脱离了中枢核心多年,有很多人都是不服气李严到汉中执掌大局的命令。

而李严恰恰又是临时到达汉中,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威信,导致下面的很多人对于李严都是貌合神离,汉中在李严的主持之下已经是失控了,而很多人都不服气李严的情况下,李严就对中间的很多环节掌控不了。

这里面,可能是阴谋,也有可能是被小鬼算计,但不管怎么说,李严当时是百口莫辩,为什么百口莫辩,因为李严深知,没有配好好北伐,自己身为如此重要的大臣未能做好分内之事,怎么都是失职。

所以李严并没有怨恨诸葛亮,直到诸葛亮死后,李严失声痛哭,不久郁郁而终,因为只有作为同样是辅政大臣的诸葛亮才知道李严的才能,诸葛亮死后,自己再也没有起复的机会了。

而诸葛亮也不会让李严起复的,因为自古以来,主幼臣强的情况之下,立下两位以上的大臣辅佐,必定是一山不容二虎。

刘琮念及此处,也是暗暗在思量,自己将来若是身为人主该如何处理,当然也不必太过杞人忧天,毕竟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人都是才干的人,为什么会闹到最后有些不愉快,就是因为蜀汉的刘禅实在是太小了,需要权臣,只需要一个声音。

而李严,挡道了!

刘琮惋惜的同时,对李严加以赞赏,而李严提出的五策已经是日后晋升的敲门砖了,李严继续说道:“这五策当中,其他三条都是表面功夫,暂且不提,安抚倚仗文聘将军和团结士族是万分重要的。”

“而文聘将军素来以忠义著称,只要主公不愿意降曹,文聘将军应该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恰恰就是第五策,勿与士族相争。”

这是一个牵扯很深的话题,刘琮忍不住便是问道:“此言何意?又当如何处置?”

“荆州士族,都是本地豪强,不少都担任了官职,而这些官员基本全都是荆州本地人,一旦和曹操开战,他们满脑子都是一旦开战家族利益肯定会受损失,家人们也会性命堪忧,曹操如果取胜,他们绝不会有好下场可。”

“即使主公侥幸获胜,主公且想一想,他们已经是太守,别驾,并不是指的谁,属下是说他们已经稳定下来,即便您获胜,他们的官职也升不到哪里去,因为主公自己始终就是一个州刺史,最多是州牧而已。”

“而曹操,已经坐拥青、幽、并、冀、兖、徐、豫七州之地以及司隶、九江郡和部分南阳郡,实力雄厚,且曹操担任大司空,权力很大,投降,反而可以封侯,拜相保全家族利益,至于荆州姓刘还是姓曹,又与他们有何干?”

“所以主公决定与曹一战之时,这些士族必然会跳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