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谈自己的人,没有谁愿意回应

如何判断一个人沟通能力的高低?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时,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会说。”

在人际交往中,带着与对方沟通的初衷,不少人习惯滔滔不绝地表达,顺着自己的目的侃侃而谈,希望借此向别人介绍和表达自己,让别人认可和同意自己的观点。结果,往往却容易形成各说各话的尴尬情景,最终因为话不投机而终结交流,甚至会招致别人对自己的疏远、厌恶、抵触等。


寇楠在一家图书公司工作,同事们都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只要她一张开嘴巴就很难再闭上,大家就只有听着的份儿。

国庆假期结束,第一天上班的中午,办公室的几个同事正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假期生活。期间,寇楠和家人去了一趟青海湖,她觉得这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旅游,于是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期间发生的趣事。从火车上的趣闻,到有名的建筑,再到青海的美景、美食……寇楠一直不停地说着。

说到美食,有位同事也想分享自己的新发现。还没等对方开口说几句,寇楠又讲起自己旅行中拍摄的照片,“青海湖的风景特别好,我拍了好多照片,每一张都和壁纸一样。”

同事的脸上有一些不悦,但是寇楠毫不在意,继续滔滔不绝。

同事问另一位同事:“你这件衣服是在旅行途中买的吗?很有民族特色。”

不等对方回答,寇楠就接着答道:“我在青海也买了衣服,比这个颜色更鲜亮……”

最后大家都默默回到座位,只留下寇楠一个人尴尬地坐在那里。


在你认识的人中,或者你所能记得的谈话对象里,有没有像寇楠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说话吗?相信大多数人不愿意,因为他们扮演的是独角戏,在这出戏里你没有一点戏份。对此,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斯博士说:“只谈论自己的人,所想的也只有自己。这是不可救药的无知者,他没有受过教育,不论他曾上过多好的学校。”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自我表达?这源自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下意识的心理活动,相比那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信息,人们显然更容易注意那些与自己有所关联的信息。但是沟通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一方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更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说明你没有给予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你甚至会永远失去和对方沟通的机会。


萧乾是一名业务员,这段时间在跟一位重要客户商谈一个合作事项。本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某天晚上,客户忽然直接联系领导,表示暂无合作计划。

客户为什么忽然变卦?领导疑惑之下给萧乾打电话询问原因。萧乾也是一头雾水,说当天还邀请客户一起吃饭,大家聊得很投机,气氛也很融洽,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领导相信这件事情一定有“隐情”,于是第二天亲自上门拜访客户。经过一番恳谈,客户被领导的诚恳打动,说道:“我本来是打算与你们公司签约的,但是在昨天敲定签约的饭局上,我谈起儿子最近考入重点大学的事情,并说自己感到开心和自豪,可是你的那位员工却一直在讲合作的事情,扫了我的兴致,他根本不会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实话,我觉得这可能代表你们并不重视我,所以我觉得还需要再重新考虑一下。”

领导回来转达了这些话之后,萧乾才恍然大悟,顿时后悔不已。


沟通,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一种语言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甚至很多人沟通就是因为对方能够满足自身倾诉和表达自我的欲望。你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信息循环流动中,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

所以,适当控制自己的表达欲,试着多给对方一些话语权,让对方感到自己被尊重和被重视,才是有效的沟通手段。


海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人,而且工作经验丰富,许多人都渴望和他多多交流,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说起工作,海鹏的见解非常到位。但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从来不会只顾自己絮絮叨叨说不停,而是不时地询问别人的想法:“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我想听一听你的想法。”

每次和海鹏交流之后,大部分人对海鹏的观点都很认同,且颇有好感,觉得这人非常有修养。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喜欢他呢?因为他懂得给他人留有说话的机会,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还能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从而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每个人都能聊得舒舒服服,对方自然渴望下次继续沟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尼森说:“和一个人谈论有关他的事情,他会静静聆听数小时,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谈话会让他回味无穷。”

好的沟通,不就是给对方留下意犹未尽的回味吗?把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虽然表面上看是被对方压过了风头,但实际上掌控权却并没有丧失,并且能够在赢得对方认可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初衷,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