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卡】
禁中颇牧
成语出自《新唐书·毕諴传》,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成语中的“颇牧”,即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良将廉颇和李牧。故事梗概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与白起、王翦(jiǎn)、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他们的功绩。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深得士兵和人民爱戴,有着崇高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是他军旅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经典案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精彩范例。本文还引入了赵国另一名将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秦国铁蹄即将踏平山东六国之际,廉颇和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希望,却因为赵王迁的愚蠢和赵国政治的腐败而双双陨落,令人扼腕痛惜。
***
深秋的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风沙滚滚,吹在人脸上好像瞬间扇过去一百个巴掌,弄得那些体型彪悍的匈奴大汉都变得跟乌龟似的,整天缩在帐篷里愁眉不展。
远远看去,匈奴的兵营就像蒸屉上的小笼包,小不隆冬,可怜巴巴,没有一点威武的气势,好像随时都会被某个吃货风卷残云般吞下肚里。
小笼包的中间夹着一个稍微大点的包子,那是单于(chán yú)的临时寝宫。里面频频传来摔东西的声音,原来是单于正在发飙。
“怯夫!怯夫!”单于一边大骂着,一边把帐篷里的小桌子小板凳全都摔得底朝天,像母猪拱了圈似的。
“哥哥请息怒。俺们吃李牧的闭门羹也不是头一回了,您早该习惯了。”军队统帅,单于的弟弟劳呗达在一旁劝说。
“你还觉得挺骄傲的是吧?他这闭门羹补料太多,有点营养过剩,撑得俺们都快饿死了!好不容易,跟中原人学了一招反间计,让将士和细作里应外合,把‘李牧是个怯夫’的谣言传回邯郸,让那个蠢猪赵王把李牧给撤了。赵军的作战方针也由坚壁清野转为开门迎战,结果被打得屁滚尿流。俺们总算过上了吃香喝辣的好日子。谁知道,赵王的猪脑子忽然转过弯来,又把那个该死的怯夫派回来了。这下可好,闭门羹又端上来了,赵人整天缩在长城里吃牛肉,我们却只能待在城墙外干瞪眼。出来这些时日,别说牛了,连根牛毛都捞不着,将士们都饿成没牙的猴了,士气一再跌落,难道就这么空手而归吗?”单于跟个泼妇似的呱唧呱唧说个不停。
劳呗达这时想起一件事来,赶紧汇报:“昨天,有个老头出来放牧,跑得太远,被俺们逮住了。据他透露,最近赵国的牧民们要出来放牧,因为牲畜们已经把城里的草地啃光了……”
“嗯,听你这么一说,我肚子又咕咕叫了。”单于的情绪终于平复下来,笑肌微微抽搐了一下,眼里却满含杀气。
数日后,雁门关的城门果然大开,牧民们赶着牲畜们出了城,不一会,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忽然,一群披头散发,饿鬼似的匈奴兵怪叫着猛扑过来。牧民见状不好脚底抹油一溜烟跑光了,匈奴兵斩获颇丰,喜出望外。
按照单于的指示,匈奴兵故意没有为难那些牧民,放他们逃跑,然后全军集合,紧随其后,一直追到了城门口,打算跟在牧民身后冲进城去。
令匈奴兵意想不到的是,迎接他们的是铜墙铁壁般的赵军部队。待他们一靠近,赵军立马战鼓震天,喊杀声响彻云霄,洪水一般朝他们涌来。
匈奴人也不慌,对于赵军的车阵,他们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办法。单于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便向两侧移动,让开大路,准备从两翼包抄。
赵军显然早料到了这一招。只听中军一阵鼓响,走在前面的一千多乘战车放慢速度,排成十余个环形车阵。于是,战车变成了临时堡垒,数万名弓箭手藏身车阵内,用强弓劲弩射杀敢于冲击车阵的匈奴骑兵。
匈奴军冲杀数次,依然无法突破赵军的环形车阵。此时赵军的步兵也排成密集队形,长戟在前,短兵在后,弓弩压阵,如森林一般压过来。单于一看势头不妙,连忙命令全军撤退。
为时已晚。赵国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如同两把铁钳,牢牢地封住了敌军的退路。十万匈奴兵悉数被歼,只剩单于一人侥幸逃生,此后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二
边境稳下来了,老百姓可以安安心心外出放牧了,日子越过越滋润。而远在邯郸城里的百姓,过得却是越来越凄惨。
屋漏偏逢连阴雨。几场大战把赵国折腾得元气大伤,这还没完,一场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和大饥荒又来凑热闹,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更惨的是,赵国没能等来国际友邦的援助,却等来了趁火打劫的虎狼之秦。
这日,赵王迁和众大臣在朝堂上,突然听到一个可怕的消息。
一名将军慌不择路飞奔进大殿,用颤抖的声音禀报道:“不,不得了啦……内史腾……攻韩!”
“啥,你哪里疼,还宫寒?你变娘们啦?”赵王迁不耐烦地骂道。
“不是,大王,微臣是说,秦国派了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内史腾率军攻韩,居然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轻而易举就灭了韩国,现在正商量着来打我们赵国。之所以迟迟没出发,是因为瞧得起我们赵国,想派个大一点的官来,但是高不成低不就,人选暂时还没确定。”
听了这个消息,赵王迁的心一下沉到谷底,发了半天呆,然后神情哀怨地问大臣们:“众卿,谁愿意领军抗击秦国鬼子?”
底下鸦雀无声,赵王迁环视一圈,见文官各个獐头鼠目,武官各个形似肥猪,不觉哀叹连连,喃喃自语道:“我泱泱赵国,难道就找不到一位将军能够带兵打仗吗?”
这时,一位大臣提议道:“廉颇将军如何?虽然之前他因为被撤职闹情绪去了魏国,但听说在那边也没有得到重用,常常抱怨自己明明是匹良马,却过上了懒驴的日子,可见他壮志未酬。如果我们现在派人去请他出山,他一定会答应的。只要廉将军回来,一定能够挽救危局!”
赵王迁还没来得及回答,相国郭开插话道,“这位大人的想法很好,不过,我早就替大王考虑过了,几天前专程派使者去魏国请廉将军,还送给他一套崭新的盔甲和一匹宝马。廉将军虽已是古稀之年,头发胡子全白了,腰也弯了背也驮了,但依然是英姿飒爽风度翩翩,只用了一个时辰就穿好了盔甲,又在七八个壮士的搀扶下上了马。他让手下牵着马在院子里走了一圈,还差点摔下马背。后来廉将军请使者吃饭,一顿吃了几桶饭几十斤肉,好家伙,这饭量要是带兵打仗,全军粮草只够他一个人吃。此外,听说他席间不停上茅厕,拉了五次肚子,这要是在战场上拉稀,后果不堪设想啊!所以大王决定不再为难他了,让他在魏国安心养老。”
“哦……”那个大臣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还有谁可以推荐的?请各位好好想想。不然,大家就收拾收拾行李静静坐着等死吧!”赵王迁压抑着怒火说。
“臣下以为,还有一位将军能够担任这个职务,就是镇守边关的大将军李牧!”另一位大臣建议道。
“哼,你说那个怯夫啊?”郭开冷笑一声说,“他驻扎边境数十年就打过一次仗,其余时间都是闭门不出,‘怯夫’的名声响遍天下,连匈奴人都瞧不上,不屑与他一较高下,他有什么能力抵抗秦国?”
那位大臣慑于郭开的权势,不敢与他争辩,闭上了嘴。
“唉,相国大人,如果实在没有合适人选,就请您亲自带兵迎敌吧。”赵王迁满怀期望地朝郭开投来热辣辣的眼神,看得郭开心里凉飕飕的。
“那,那还是让李牧来试试吧。怎么说,他这个科班出身的将军也比我这个连剑都拿不稳的文官强吧。”
“好吧,看来咱们不但有怯夫,这会儿又跑出来个懦夫,那就依你所言。”赵王迁转而发布命令,“通知李牧将军,火速回来驰援邯郸!”
三
由李牧率领的赵国边防军,按剑荷戟,排成长队,迈着杂沓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头顶上,一块脊背隆起的云团,目视着这些士兵一路向南,奔赴前线,准备拯救国家于危亡。
这边厢,秦国攻赵的人选也早就定下来了——名将桓齮(huán yǐ)威风凛凛地乘着战车,率领近十万大军攻赵,已经攻取了几座重要城邑,杀死赵将扈辄(hù zhé),斩首十万。
李牧到达邯郸以北的石家庄地区,依托宜安[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gǎo)城区西南]等重要据点筑垒,与汹涌而来的秦军对峙。李牧又拿出抗击匈奴时百试不爽的招术,指挥大家加紧修筑工事。
“好你个怯夫,还真是名不虚传!”桓齮微微一笑,心想:我就不信引不出你这只缩头乌龟!于是决定分一部分兵力离开李牧所坚守的宜安,转而去袭击赵军的另一个据点肥下,直接威胁赵王迁的老巢。
“等你前来救援肥下,我们就在半路包饺子,吃了你!”桓齮喜滋滋地想着。
看见秦军袭击肥下,副将赵葱提议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制止说:“敌攻而我救,是受制于人,兵家所忌。”他指着军事地图分析道:“秦军大本营就在宜安城外,他们离开大本营,分兵袭击我肥下,大本营必然空虚。我们现在立马攻占秦军大本营,桓齮就成了孤魂野鬼,喊天不应叫地不灵,我们便可重创秦军。”
李牧军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秦国大本营。随后立即分出左右两翼,机动地迎击从肥下撤回营救大本营的秦军,在路途上展开激战。
战力悍猛的北方赵卒奋勇当先,杀入敌阵。李牧在边塞训练的骑兵也加入进来,结队冲锋,锐不可当。反复激战后,秦军大败,全军覆没,桓齮逃到了北边的燕国,化名樊於(wū)期。
喜讯传到邯郸,赵人击节庆祝,李牧受到嘉奖,被封为武安君。“肥之战”又一次让李牧声名鹊起。在后来的几次对秦战役中,李牧连连获胜,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
赵国似乎有救了。
四
“真是丢人!”咸阳宫里,秦王嬴政把能摸得着的东西,龙椅龙案啥的全都掀翻在地,气急败坏地问,“我大秦帝国兵强马壮、将星如云,怎么偏偏就拿一个小小的李牧没辙?”
一旁的侍者和大臣无人敢搭话,全都站在原地瑟瑟发抖。这时,嬴政的首席智囊尉缭(wèi liáo)捋了把胡须,不紧不慢地回道:“李牧乃赵国擎天一柱,以一人之力,保赵国不亡,征战沙场多年,至今无一败绩,硬碰硬和他打,胜算不大,损失太大。不过,再厉害的人也有弱点,李牧虽然军事谋略非凡但却不通权术,因为性格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权贵。依我看,要扳倒他,只需借一人之力便可。”
“哦,谁有这么大能耐?”
“一位赵国权臣,这些年来收了我们不少金银珠宝,办事一直很得力。至于是谁,暂且保密,不然若是传出去,我的计策就不好使了。”
“好的,那你去办吧。”嬴政挥一挥手,大家就纷纷散去了。
这日,李牧正召集副将们开会,商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忽然,昔日副将赵葱带着一群武装人员冲进会议室,趁李牧不备将他和几名副将控制住,并从李牧身上搜出帅印。这时,一个人跟在赵葱后面走了进来,正是相国郭开。
“李牧小儿,大王如此器重你,而你却在暗地里策划谋反,真是大逆不道!”郭开指着李牧训斥道。
“你胡说!”面对突然的变故,李牧已经大致猜出是怎么回事了。只是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再次遭到诬陷,而且还是国难当前赵国命悬一线之际。
“我有证据!”郭开把几个竹简扔到李牧面前,命人打开给他看,原来是几封书信,从内容看,通信双方正是李牧本人与秦国的尉缭,大致内容是在约定等秦军占领赵国之后,就把代郡封给李牧。
“假的,这是假的!”李牧歇斯底里地吼道,瞪着郭开的双眼能喷出火来。
“好吧,我带来的证据,你说是假的,那你自己身上携带的证据确凿,你总无话可说了吧?”郭开避开李牧的目光,随即露出一抹阴险的笑容。
“什么证据?”
“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有没有这事?”
李牧顿时蒙圈:“冤枉啊!我因右胳膊有残疾伸不直,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惟恐在大王面前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匠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他抽出袖子中的“假肢”,扔给郭开。
郭开看都不看一眼,冷冷地说道:“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处你死,不赦。”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瞬间化为乌有,他拔出宝剑准备自刎,谁知右胳膊太短,握着宝剑的手怎么也够不着脖子,他于是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旁边的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一剑封喉,喷血而死。
一代名将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
【赏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何争鸣
读罢《名将之殇》,忍不住扼腕叹息。李牧作为和白起、王翦、廉颇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后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可惜为人刚直不阿、圆润不足,功高震主,最后死于自己人之手,也可以说是死于人际关系。真是生得伟大,死得渺小。
正应了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上,名将因为“功高盖主”含冤而终的案例并不少,李牧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本章起名《名将之殇》,想必是借一斑而窥全豹,借李牧的故事,引出对未能善终的功臣名将们的一声叹息。
有着“军阵之神”之称的李牧,在战场上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韬光养晦、隐匿锋芒,在对抗匈奴之战以及肥之战中,他以守为攻,进退自如,从而抓住稍瞬即逝的战机,一战定胜负。然而,这样一个匈奴猛人和秦之虎狼都撼动不了的钢铁巨人,为何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呢?《名将之殇》给了我们启示。
故事一开篇,便将我们带到了“狂风遍地起黄沙”的雁门关外,别出心裁地透过匈奴单于的视角,为我们再现了李牧抗击匈奴的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史。
面对骁勇善战的匈奴兵,李牧采取了坚壁清野,打防御战的措施,让敌人汹汹而来,悻悻而归。
然而,赵国君臣都不理解李牧的战术,认为他是怯战,称其为“怯夫”。最终赵王派其他将领替换了李牧,正如长平之战中让赵括取代廉颇。新将领积极应战,结果屡战屡败,边地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赵王无奈,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依旧用老办法抵御匈奴。匈奴又一次被挡在了赵长城之外,气得直跳脚,只能打打嘴仗,继续骂李牧是怯夫。等到万事俱备,李牧巧设连环计,将匈奴骑兵悉数引入包围圈,一举全歼。匈奴单于侥幸偷生,此后十余年不敢来犯,赵国北部恢复了安定。
然而,更大的危机来临了。韩国灭亡后,秦国加紧对赵攻势,大将桓齮率军由赵国后方发动进攻,情况十分危急。赵王急调李牧抗秦。
李牧的部队与秦兵在宜安相逢。他再次采取坚固营垒、加强防御的措施,以逸待劳、伺机而战,后来又将计就计,在桓齮转头攻打肥下之时,直接出兵攻占秦军大本营,然后全歼回援的秦军。在后来的一系列对秦战役中,李牧屡战屡胜,可以说,他仅凭一己之力,就把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推后了十来年。
在战场上李牧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无不出类拔萃,为自己赢得了“军阵之神”的美誉。可是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却是很难恭维的,他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显示了情商的不足。
李牧镇守雁门郡时,我行我素,厚待军士,从不把朝中权臣放在眼中,和他们很少“沟通”。他还自作主张,将收到的赋税都用于自己军队的开支,对朝廷没有一点“贡献”,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史记》中说他“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这也为自己后来的命运悲剧埋下了隐患。多次受到李牧擎肘,又急于扩张版图的秦国,了解到李牧特立独行的性格,便想通过反间计,借赵王之手除掉李牧。
未能熟谙官场游戏规则的李牧,却不得不面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跌下神坛是迟早的事,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三集”。
文中提到,李牧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再次遭到诬陷,而且还是国难当前赵国命悬一线之际。”充满了讽刺意味,足见赵国官场腐朽黑暗非同一般。
郭开等朝臣,没有将精力和才能放在治国上,而是放在了追求私利,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上。而李牧的特立独行和不世之功,破坏了他们的官场氛围,挑战了他们的权威,他们对李牧是心存忌恨的。因此当秦国实施反间计之时,他们顺水推舟、积极配合,只为除去这块挡在自己富贵之路上的绊脚石。
最为不幸的是,李牧才华盖世,却生不逢时,他所侍奉的几任赵王,都是昏聩无能之辈。加之李牧为人棱角分明,与几代赵王的关系紧张,自始至终未能得到大王信赖。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句来自外界的诋毁,都能成为压垮名将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牧被冤死后,“文官各个獐头鼠目、武官各个形似肥猪”的赵国,再也无人能够抵御强秦。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山东诸国中原本最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很快土崩瓦解,在历史的舞台上暗淡谢幕。
再说说郭开,在此之前,他还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经典。作者利用郭开这条线,将廉颇和李牧的故事巧妙地串在一起,深化了“名将之殇”的主题,增强了悲剧的震撼效果。当然,李牧究竟是不是被郭开所害,历史上是有争议的。
史书中关于李牧的结局有多种版本。《史记》中说,秦国用重金贿赂了赵国权臣郭开。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有谋反之心。赵王果然上当,让赵葱取代李牧。李牧不从,于是被斩。《战国策》则说,害死李牧的是另一个奸臣韩仓。韩仓“恶之,王使人代”,于是韩仓跑去跟李牧说:你面见大王时袖子里藏有匕首,大王赐你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李牧只得含冤自杀。死前的细节也饶有意味:李牧因为握剑的右手残疾,剑够不着喉咙,于是口含剑尖撞柱而亡,血溅朝堂。而据《列女传》的说法,害死李牧的人是赵王迁之母倡后,原因是当年李牧不赞成赵悼襄王立她为王后,她怀恨在心。
显然作者是综合了前面两个版本的情节,从而营造出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读《名将之殇》,是读历史,也是读人性。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等名将不都是和李牧、廉颇一样吗?他们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所向披靡,凭着一腔热血成就了伟名。但是他们过于直率,我行我素,又未能像千古谏臣魏征那般幸运,遇到一个胸襟宽广的英明君主,稍有不慎,便会沦为统治者和权力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抱憾离场,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感伤——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