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刘知幾 杜佑

刘知幾(661—721)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他钻研过许多史书,阅读过大量史料。710年,他写成了一部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巨大贡献的历史批评著作——《史通》。

在《史通》里,刘知幾提出了进步的历史观,阐述了他关于编写历史书的见解和主张,并对过去的史书做出了总结性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刘知幾反对命定论的历史观,认为那种把历史看作不是由人创造的而是由什么天神来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正确地提出,历史是人创造的,不能用命定或命运来解释。他大胆地对《春秋》和《史记》中的命定论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其次,刘知幾反对复古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一切把古代社会描写成为理想世界,想把历史拉向后退、恢复古代社会制度的看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他列举了很多材料,说明尧舜时代并不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有关尧舜“盛世”的一些传说,实际都是不可信的奇谈。

最后,刘知幾反对曲解历史,主张要以大胆批判的精神来写历史,记事要直言不讳。他大胆地指出传统说法的不可信,指明了《春秋》的许多缺点。

此外,刘知幾还主张在编写历史时,要参考大量史料,并且要辨明真假,采用真实的史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博采”“善择”。他主张写历史的文字要朴素生动,并力求简练。

总之,刘知幾揭露传统的历史观的某些虚伪性,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这是进步的观点。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他对历史学能有这样卓越的认识,是很可贵的。他这种主张,对开阔历史学家的眼界,推动史学的发展,是有很大功劳的。

杜佑(735—812)在唐朝曾做过宰相,是著名的理财家。他是一个好学不倦的人,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史料。他以多年从政的经验,结合历代的史事来分析当时的政治,认为要挽救政府的危机,首要的事是安民,要安民就必须薄赋税,要薄赋税就必须节省开支,要节省开支就必须精选人才、裁减官吏。为了阐明这个论点,他用了三十年的时光,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写成了《通典》这部有名的著作。

《通典》共二百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这部书对上自古代、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的经济财政制度、政治制度、典章文物制度、兵法、地理沿革、边疆民族及外国的风土习俗,都做了系统的、追源溯本的叙述和考证。杜佑极其重视经济财政措施,在“食货典”的最后,他特别对这方面做了总括性的叙述。《通典》开创了历史书的新体裁,它不但为我国制度史的编纂开了先例,而且保存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资料。

(曹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