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雄争霸

灭商而立的周朝前后历经八百年(公元前1046—前256年),其中,以周幽王和褒姒“烽火戏诸侯”失国、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公元前770年)为分界,前者被称为西周,后者被称为东周。

平王东迁后,东周共传25王,历515年,但其管辖范围已大减,只能号令洛阳附近地区,形同一个小国,加上平王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也大不如前。东周分两个时期,以公元前5世纪中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之前为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的一篇著作名;之后为战国时期。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天下共有140多诸侯国,较之周初时的千余国已经大大减少了。被灭的小国,大多逐渐被设置为县,这是我国郡县制最早的雏形。有一说,晋国的古都绛县(古绛)是“中华第一县”。

这些诸侯国中,有70余国为周朝先后册立的,其中一部分是姬姓的宗室封国,还有一些是古老的异性封国,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楚国,因地处荆蛮之地,又非周廷册封,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为周廷和姬姓诸侯国所不容,周王甚至多次发兵征伐楚国,楚国亦不断派兵向北袭扰。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领土、人口等利益,开始不断发动战争,由于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所以时不时还被拉出来作为协调者或裁判员,周天子也不得不经常依附于某个大诸侯国。

在不断斗争中,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有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春秋时期持续近三百年,其间社会动荡,可谓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仅据鲁史《春秋》记载,其间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也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

战国时期的“战国”之名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实际上,那时不止七个诸侯国,汉代刘向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比如北狄鲜虞氏建立的古中山国,早在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时就已经见诸史册,系当时六个异姓诸侯国之一,其主要疆域在今河北中部地区,曾经在春秋时期多次攻伐国力强大的晋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

庄周梦蝶

这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故事虽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而成为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三家分晋

从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然而仅仅20余年后,中山恒公于前380年成功复国,领土进一步扩张,极盛时达到“方五百里”,拥有千辆战车和数万兵力,即使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也毫不逊色,曾经攻占过燕国的下都(今河北易县)。公元前296年,驰骋北方大地数百年的古中山国终被赵国所灭。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排挤,不得不周游列国,后在秦、齐、楚等大国相助下得以回国继承爵位,是为晋文公,他在落难时期所带领的随从后来皆被加官封爵,成为尾大不掉的公卿势力,包括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范氏、智氏等。

晋国强盛后,以匡扶周王室为名,联合一些小国,不断进行扩张,仅晋楚之战就绵延长达160年,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全境,及河北、内蒙古、河南、山西、山东的一部分地方,俨然中原的代言人。

而后,王室内部纷争不断,六公卿的势力反而日益膨胀起来,到春秋后期时,晋王室已徒有虚名,权力被六家公卿所瓜分。六卿之间也不断纵横捭阖,最后剩下势力最强的智氏和韩、赵、魏三家,后者联合消灭了智氏,随即于公元前453年干脆自行立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侯,标志着“三家分晋”得到了公认。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亦称田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力渐衰,公元前334年,为楚所败。

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王室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更小的国家,并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周王室直辖的领土也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

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七国纷纷称王,各大国纷纷互相拉拢,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占据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288年,齐、秦两国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撮合赵、齐、楚、魏、韩五国联合发兵攻秦,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之战获胜,秦被迫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以此为借口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已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此后秦的对手主要是长期与匈奴作战、军队彪悍的赵国。

战国后期,秦曾多次赢取楚王室女子为妻,比如著名的宣太后芈月。但另一方面,秦国却一直觊觎楚国的地域和财富,在攻占巴蜀后,不断从北面和西面两翼夹攻并削弱楚国。

此外,秦国还同时向东拓张,与赵国形成全面对抗。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并坑杀赵人40万,并围赵都邯郸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而一蹶不振。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国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崩溃。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