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导读

一、《中心商务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恰逢其时

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启动,必然影响到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部署与走向。作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中心商务区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尽快繁荣起来,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亟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不仅直接拉动了交通、商业,特别是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对金融、文化、信息、会展博览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还带动了包括生态宜居、文化文明、智慧城市建设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完善。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的外延还在不断扩展,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交通运输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旅游业理应作为中心商务区进一步发展繁荣的突破口之一。基于上述,经过充分协商,中心商务区委托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原商学院)规划团队编制《中心商务区旅游发展规划》,旨在抓好源头工程,高度认识商旅融合在未来中心商务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确定以旅游规划为引领,部分超前且系统规划旅游要素发展,力求全面带动中心商务区综合发展。因此,《中心商务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恰逢其时。

二、关于旅游规划成果若干要点(或观点)的陈述

(一)区位优势及总体功能定位

中心商务区是滨海新区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滨海新区发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未来城市形象标志区;是天津市“一带三区九组团”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中“一带”——海河旅游观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市推出的“由河入海、由海入河”旅游新线路的海上门户、重要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市旅游空间布局“三区”之一“东部滨海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商务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其定位理应是天津市滨海中心商务旅游区(CBTD)和旅游服务中心区。

(二)中心商务区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商务区正处于旅游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期,旅游市场指向模糊。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景区资源,但大都处于未开发或初步开发状态,除了极地海洋世界外,大部分已开发的景区缺乏知名度;因旅行业规模偏小,接待能力有限,发展严重滞后,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旅游产品尚未形成体系,开发深度不够,也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市场推介;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起不到支撑作用。

(三)旅游资源特征及评价

城市河海一体资源具有稀缺性,现代都市风貌资源独具吸引力,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多元性,工业产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旅游资源单体影响力不强。中心商务区集河、海、现代都市风貌、近代历史文化、政治行政管理、现代交通、现代工业、商贸等旅游资源于一体,且高度融合,无差异化,支撑起了滨海中心商务旅游区(CBTD)。旅游服务中心区的旅游功能定位,也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旅游的战略选择

中心商务区旅游开发应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区域联动战略。合作共赢战略、融合发展战略、跨越发展战略。为此,应当凝聚共识,坚持走以旅游促繁荣,以旅游促城建,以旅游带动交通、商业,特别是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业等传统产业的大发展,进而促进现代金融业、文化产业、会展博览、信息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道路。

(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0年末,将规划区打造成滨海新区旅游服务中心区雏形、天津市滨海中心商务旅游区(CBTD),初步构建起旅游要素完整、市场规范、空间布局合理、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

远期目标:到规划期末,最终将规划区打造成为滨海新区旅游服务中心区、天津市滨海中心商务旅游区(CBTD),全面构建旅游要素完整、市场规范、空间布局合理、旅游产品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宜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六)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未来中心商务区的旅游发展紧紧围绕:“五个一”加“五个重点”来展开工作。即,打造一个中心——滨海新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带——海河下游旅游观光带;打造一个商业中心——于家堡商业中心;打造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常态化节事活动——滨海音乐节;打造一个平台——智慧旅游平台;开发和提升五个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点旅游项目——极地海洋馆项目、海河游船项目、塘沽南站和茱莉亚音乐学院、财富大道(广场)项目、鲸鱼岛生态度假项目,从而极大地丰富旅游内容和旅游产品。

(七)旅游空间布局

一心、一带、三板块。一心: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海河下游旅游观光带;三板块:于家堡都市观光体验板块、响螺湾城市休闲娱乐板块、蓝鲸岛旅游系列产品集聚区板块。

(八)四大产品和六条线路

四大主要旅游产品:都市旅游、商务旅游、游船游艇旅游、购物旅游。

六条旅游线路:海河风光旅游线路、陆上旅游线路、海防海洋游、港口工业之旅、游艇海上度假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体验。

(九)亟待创新的政策

该规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旅游发展财政扶持政策、旅游人才引进政策、旅游用地保障政策、旅游招商引资鼓励政策、重点节事活动财政补贴政策、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十)近期行动建议

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旅游管理工作办公室;大力宣传“以旅游促繁荣、促发展”的发展战略,凝聚共识;设立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制定辖区海河旅游观光带开发工程实施规划设计,包括两侧沿岸道路及绿化系统规划设计,两岸建筑物及构筑物景观灯光系统规划设计,沿岸客户服务体系、游船码头及登岸系统、亲水系统、轻型商业网点、旅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制定游船资源整合,由原来的多家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中经营,通过招标选定经营主体;制订鼓励和吸引游客旅游观光的行动计划及措施,比如优惠券计划、便利计划、门票换停产费计划、游滨海抽大奖计划等;加快辖区历史文化遗迹的普查、登录、维修等工作;落实重点开发旅游项目的选址、项目论证、项目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编制促进在建“涉旅”工程项目收尾计划及措施,督促早日投入运营;编制智慧旅游平台开发规划;选定具有重要影响的可以常态化的大事件;进一步继续论证游艇母港的可行性。

三、规划团队

本书是天津商业大学旅游规划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王庆生负责规划框架确定与统稿;上篇由李文华(执笔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胡宇橙(执笔第六章、第九章)、孙健慧(执笔第三章、第八章);下篇由李文华、胡宇橙、孙健慧、何理执笔编写;何理负责本书全部旅游规划图编绘工作。天津商业大学旅游2016级研究生张行发和杨盼星参与了课题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处理和调研工作。

四、诚挚感谢

自2016年11月本规划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课题组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考察及对相关部门的走访,按照旅游规划制定的原则和要求开展了相关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7年1月份完成初稿,向中心商务区孙津副巡视员及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且根据对规划的反馈意见进行了积极、认真的修改;课题组与中心商务区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针对规划进行了共计六轮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汇报、反馈与沟通,形成了现有规划成果。

特别感谢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相关部门以及天津市旅游局、相关专家在规划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天津市旅游局刘桂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综合规划处尹相君、滨海新区商务委旅游处毕志勇、滨海新区建交委水运处孙浩然、海河海事局杜春志、中心商务区社发局马炽炜等对规划成果提出了修改建议。

五、关于本书

2006年以来,受相关部门委托,以王庆生为带头人的天津商业大学旅游规划团队先后主持编制了《天津市宁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河北省阜平县三道岭原生态度假村初步设计》(2009)、《天津市静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先后主持完成《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2008)、《天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2010)、《天津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创新研究》(2010)、《天津市旅游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2011)、《天津市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管理创新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2008)、《天津市蓟州区全域旅游研究》等重点课题;相继出版《都市旅游国际化及其产业集群问题研究》(2008)、《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2010)、《旅游规划与开发》(2011)、《旅游项目策划教程》(2013)、《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新论:基于案例的分析》(2015)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第2版)》(2016)等著作。上述成果逐步确立了天津商业大学旅游规划团队在旅游规划、城市(都市)旅游研究、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方面的优势与特色。

与上述研究相适应,天津商业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凸显其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特色。首先,就本科人才培养层面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天津市品牌专业(2010)和天津市高校优势特色和应用型专业规划建设专业(2017),其中,旅游规划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研究生层面,拥有旅游管理学术研究生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MTA)双重培养资格,其中《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规划与战略管理》始终为上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第三,与国家旅游“十三五”发展大格局相适应,在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层次上,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案例教学的融入与支撑,由王庆生主编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以及《旅游项目策划教程》等,较早引入了“案例提供单位”机制,解决了部分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本书作为城市旅游规划案例,不仅将丰富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成果,同时也为探讨城市中央商务区(CBD)旅游规划与实施问题提供借鉴。

在此,感谢天津商业大学市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以及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以及靳岭编辑多年来对我校旅游管理学科成果出版的一丝不苟和专业化的支持,当然还有靳岭编辑为本书出版在策划、编辑和文稿审校方面的辛勤付出!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本书属于城市旅游规划案例成果,难免一孔之见,恳请专家学者、读者同仁和阅读本书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工作者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