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张梅
- 792字
- 2021-04-02 08:19:31
第1章 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提要
古典贸易理论是全部贸易理论的基础,它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离不开对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了解。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亚当·斯密的首创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成果是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博弈”,而并非重商主义所宣扬的“零和博弈”,但是,其对贸易原因的解释不具有普遍意义。二是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阶段。大卫·李嘉图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模式的形成。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以比较优势思想为支柱的古典贸易理论确立了。在李嘉图之后,约翰·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贸易条件取决于参与贸易的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2)掌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3)理解贸易的基础、贸易利益的来源和互惠贸易的范围。
开篇案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经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欧洲12个国家的流通货币,从而代替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荷兰盾等12种货币。为什么欧元能一统欧洲?根本的动因有两个,首先,经济的比较优势使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形成了互补的结构:法国生产欧洲需要的粮食和时装,荷兰生产欧洲需要的鲜花和奶制品,德国生产欧洲需要的机械设备和汽车,瑞士生产欧洲需要的手表和巧克力。各国在经济共同体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地位,它们都发挥着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互补的经济结构要求统一的货币。其次,文化的比较优势使各国的文化产生共容性和妥协性,这是欧元存在的文化基础。欧洲各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但有共同的本质:善于合作和妥协,在合作与妥协中成长。没有文化的合作与妥协,很难想象会有一种统一的欧元出现。
(本文由作者改编自:中国经济网,200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