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以人才和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Porter)在其相继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等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国家能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机制与能力,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他以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在学术及实业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3.5.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分工根据不能解释当今世界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在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异。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提出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的丰缺生产商品,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利益高的产品,进口比较利益低的产品。但是越来越多的例证显示,生产因素的比较利益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例如:朝鲜战争结束时的韩国,资本奇缺,但却建立了出口导向的钢铁、造船、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反地,美国虽然拥有充沛的资金、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熟练的工人,但是却在理当强势的工具机、半导体、精密电子产品的市场上节节败退。同时,全球大多数的贸易发生在资源相近的工业先进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中有相当比例的产品,其生产条件颇为相似。而跨国企业与它海外子公司之间大量的进出口贸易现象,更超出生产因素的比较利益法则。这是因为,传统的比较利益法则的假设不考虑经济规模,认为技术具有普遍性、生产本身没有差异性,连国家资源也被设定,还假设资金与熟练的工人不会在国家之间移动。这个理论是一个全然静态的概念。它只强调企业影响政府政策的企图,却未考虑到在企业活动中,改善技术、发展产品差异性等策略的角色。

这是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以生产要素作为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所取代。由于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会异军突起,让以传统资源见长的国家转瞬间失去竞争力。

此外,以劳动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往往是资金周转率低的产业,容易引来很多的竞争者进行生产成本或价格的竞争,并时时处于失去竞争力的威胁中;当产业竞争依靠品质、产品开发的时效与特性,而不是价格时,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的国家会陷入困境。波特甚至认为,发展中国家以比较利益法则指导产业发展时:“由于逃脱生产成本的限制。因此,这类国家时时处在失去竞争力的威胁中,年复一年面临薪资与资本周转的问题。它们有限的利润完全仰仗国际经济的波动。”

在对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考察后,波特提出当代竞争理论必须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替代比较优势理论。波特首先认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竞争的成功更源自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价值、文化、政治体制以反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贸易自由化深化发展,当保护障碍初步取消后,以产业技术与现场经验为支柱的国家,其重要性将大为提高。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决策,也是创造并持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其次,他还认为创新没有国界。在资本流动全球化下,企业的国籍不再成为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个国家想保持并提升本身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但是,波特也指出在动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是其前提,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3.5.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住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竞争机制构成。

1.微观竞争机制

企业具有活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应该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和环节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因此,企业要致力于整个经营过程的升级,在强化管理、研究与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

2.中观竞争机制

波特认为,产业因素与区域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也受制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企业的区域战略与政策。企业应把自己的不同部门(如设计、原料、部件、组装、销售部门等)依据资源合理配置原理设立在恰当的地区,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3.宏观竞争机制

波特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乃至对国家的竞争优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其中起决定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四项,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这四项因素互相发生着作用,共同决定着国家竞争优势。

(1)要素状况。要素状况是指适于一国在某一产业竞争中获胜的生产要素状况。波特指出,虽然要素状况在贸易类型的决定中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竞争力的唯一源泉,最为重要的是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禀赋。在波特看来,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有价值。如果一个国家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级要素在世界上具备优势,这个国家仍然有可能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例如,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可通过生产自动化来缓解,或通过引进外国劳工来解决。但是,如果在高科技上处于劣势,就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来予以弥补了。而且,基本要素处于劣势,有可能对企业形成压力,使企业更富于创新能力,使该国在高级要素上的优势更加突出。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及其健康程度。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企业更可能获得竞争优势。波特指出,在促进企业持续竞争力方面,最重要的是市场的特征,而不是市场的大小。若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品位较高,便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3)相关与支撑产业。相关与支撑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

(4)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也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这就是机遇和政府。

(1)机遇。机遇是指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些新机会和新情况,比如战争、大的经济动荡、石油危机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偶然性因素会影响到需求、供给、成本、价格等,从而会使各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大的变化,有的国家会在机遇中快速上升,有的国家则因竞争优势的失去而逐渐没落。

(2)政府。政府的辅助作用也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对四个基本因素施加影响而发挥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微观扶持政策、制定规则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等环节来影响供给和需求,帮助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

波特把他所构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冠名为“国家钻石体系”,如图3.3所示。

图3.3 国家钻石体系

3.5.3 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发展阶段

波特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该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受其驱动力的影响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要素驱动阶段。该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自然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尤其是技术水平相对低,资金也短缺,其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源要素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主要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都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需求和相对价格。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靠要素驱动,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2)投资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愿望和投资能力。此时本国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及鼓励出口等。

(3)创新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愿望和能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在这个阶段,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推出新产品,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这种压力迫使企业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各种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去提高竞争力,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而且,民族企业能在广阔的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要素也随之发展起来,不仅对于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也将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会大大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少,且职能转变为鼓励创造更多的发展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的竞争等。

(4)财富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社会富有而稳定,产业竞争主要依靠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积累的财富,企业竞争能力开始下降,创新意识和竞争压力都在减弱,产业竞争力衰退。企业和产业愈来愈不是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自己,而是力图通过财富和实力来影响政府政策以保持自己的利益。此时的国家竞争力也有下降的趋势,必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等途径来防止这种衰退。在这个阶段,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成果,从表面上看是“富裕的”,但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波特甚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是最早抵达这种阶段的国家。

3.5.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强调了动态分析,而且更加贴近国际贸易现实,从多层面、多因素、多阶段分析了经济生活的现象与本质。实践证明,竞争优势理论比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概括起来说,竞争优势理论具有下列新特点。

(1)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论前提,从国家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能使一国在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福利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以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2)竞争优势理论除了思考现实的利益外,还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甚至考虑如何才能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以便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3)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国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鼓励创新活动的开展。

(4)由于竞争优势理论涉及企业及产业,因而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由此可见,竞争优势理论更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确保竞争机制发挥作用,而国家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为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的生存营造适宜的国内环境。波特的观点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现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要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但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它过于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在波特看来,一个国家要具备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的创新,政府的作用只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辅助性的。

本章小结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这一理论已很难对当今国际贸易现象做出有力的解释。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这些无形要素越来越成为形成贸易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格局。因此,应该从新要素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产品的生产区位和竞争手段也不相同。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二战”后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说服力。

规模经济说认为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一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林德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需求偏好并不相同。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因为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

思考练习

1.试述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3.简要评述偏好相似理论。

4.为什么规模经济会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5.按照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