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找准规律,省时省力

尧在位时,黄河泛滥,黄河流域的庄稼、房子都被淹没了,人民苦不堪言。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毒蛇猛兽,它们攻击人和牲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基于以上情况,尧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商议如何治水的问题。四方部落首领都提出意见,没有令尧满意的。最后,尧决定用鲧治水。鲧花了9年的时间,造堤筑坝,水来土掩,结果不但没有治好水,反而洪水越来越泛滥了。

舜继位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考察,发现鲧办事不妥,就把鲧杀了,起用鲧的儿子禹。

禹和父亲不同,他改变了鲧的做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最终把洪水引到大海中。经过13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被引到大海里去了,地面上又恢复了生计,人民可以犁耕、种庄稼了。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尊称他为大禹,舜死后,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而鲧之所以治水失败,是因为他采用的堵的办法不对,越堵,水势就越大,最终导致水患更为严重;而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采用了疏的正确办法,依据地形,考虑到事物的内在规律,理顺了水的去路,水势就能得到宣泄,水患也就被解除了。

做事情不要违背事物本来的内在规律,要顺应规律,循着最节省时间、最可能有效的方法做事。例如,如果你要制订学习计划,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要一条一条切实可行,实在违逆客观规律的,建议你取消。

古时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就一棵一棵地把禾苗给拔高了,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帮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谋略家范蠡认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就是说做事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时机不成熟不可以贸然行动;对于事物要研究分析透彻,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不可以违背事物的本质规律而采取行动。因此,一个人要想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功,首先就要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据此制定适应形势发展,合乎客观环境的措施和策略,如此才能省时省力,获得成功。